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法租界貝勒路樹德裡3號(后稱望志路106號,現改為興業路76號)和浙江嘉興南湖召開。中國共產黨的創建,是中華民族發展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具有偉大而深遠的意義。上海一大會址堪稱中國共產黨的“產床”,是中國革命的精神之源、精神之本,是夢想起航的聖地。如今,一大會址與周邊新天地的石庫門建筑融為一體,共同講述著上海這座偉大城市的榮耀和紅色積澱,見証著中國共產黨與時俱進的發展之路。
國畫《東方的曙光》(上圖),上世紀70年代由上海中國畫院謝之光、陸儼少、唐雲、方增先四位著名畫家聯袂創作,縱102厘米,橫63厘米,無繪制年款,形象地描繪了中共一大會址的全貌及其周邊環境。作品採用中國傳統山水畫中的深遠法進行構圖:前景以洗練的筆墨,營造了枝繁葉茂、綠色蔥蘢的數棵街樹,高大挺拔,生機盎然,為整個畫面創設了優美柔和的景象。中景以工整的筆法,描繪了一大所在地石庫門建筑的風貌和特征,淺灰色的磚牆上間以紅磚鑲嵌,大門烏黑發亮,與屋頂坡面兩相呼應,半圓形浮雕裝飾的紅色門楣,連同二樓的朱色木門窗,格外明亮奪目,仿佛一束霞光照射在這棟建筑上,閃耀著別樣的光芒。一群來自世界各地的外國友人從兩輛色彩鮮艷的轎車中走下,准備進入會址參觀。遠景以亦真亦幻的淡墨,渲染出若隱若現的連綿廠房等,喻示著新中國如火如荼的工業生產,反映了城市建設欣欣向榮的喜人局面。
整幅作品構圖嚴謹,層次豐富,色彩淡雅,筆觸細膩。四位畫家在保持畫面整體風格統一的前提下,分別展現自己的拿手絕活,雖然沒有明確說明各自所畫的內容,但是依稀可以分辨出他們的鮮明畫風。謝之光以畫月份牌著稱,陸儼少長於山水,唐雲深諳花鳥,方增先是浙派人物畫的開創者。結合他們在國畫創作中擅長的筆墨技法、題材內容、風格特征,不難發現,謝之光以界畫技法精細刻畫了一大會址的雄偉軒敞,陸儼少以虛實結合的手法表現了遠景中的樓宇雲天,唐雲以清逸靈動的筆法勾勒了蒼翠欲滴的街樹,方增先以動靜兼顧的畫法描摹了慕名而至的參觀者。他們一改過去最為得心應手的工筆場景、靈趣花鳥、幽遠山水、雍容仕女,以真摯朴素的情感、大膽創新的理念,自覺投入到反映時代新貌的創作實踐中,將傳統筆墨轉化為描繪現實生活,探索出了一條超越文人畫、展現新氣象的藝術路徑,在中國美術史上呈現了革故鼎新的“新國畫”的內涵意蘊,為中國畫的突破、發展書寫下了成功范例。
拂去半個世紀的塵埃,我們回過頭來重新欣賞這幅作品,依然可以清晰地感受到那個火紅年代撼人心魄的鮮活氣息,感受到藝術家激情擁抱生活、擔負歷史使命、堅持探索創新,將真誠與技巧融於筆端,反映時代氣象,以煥然一新的文化觀念、創作心態和表現方法,抒寫對建黨偉業的謳歌、對革命聖地的禮贊之情,給世人留下難忘印象。(周惠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