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回放
油畫《遵義會議》以獨特的構圖形式,描繪了遵義會議開始前,20位參會者不同神態、內心世界各異的情景。畫面中,每個人物形象的邊緣線都非常深,如刀刻的痕跡,具有雕塑感。毛澤東雖然位於畫面左側,但觀者一眼就能看到,他的旁邊站著周恩來,另一邊是張聞天。畫面右側的劉伯承看向毛澤東的角度,使人物之間既有呼應,又有動靜差異,整個畫面既有變化,又和諧統一。在周恩來另一邊,博古正拿著文件苦苦思索,李德則被安排在會場門的旁邊。從人物位置安排來看,《遵義會議》看似描繪的是會議前夕,實則暗含了會議的結果。畫面人物身著灰色紅軍裝,使得灰色成為主基調,給人以肅穆而深刻的印象。
時值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畫家沈堯伊創作的一系列以長征為主題的革命歷史題材作品再次受到關注,尤其是他從1994年開始創作的代表作——油畫《遵義會議》。畫作全面、真實、深刻地再現了遵義會議這一重大歷史事件,是革命歷史題材美術創作的經典。
為進一步了解這部作品,我專程赴京郊宋庄拜訪沈先生,就油畫《遵義會議》的創作緣起、構思、表現方法等向他請教。
遵義會議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這次會議在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和長征初期嚴重受挫的歷史關頭召開,事實上確立了毛澤東在黨中央和紅軍的領導地位,開啟了中國共產黨獨立自主解決中國革命實際問題的新階段。
對於當代畫家而言,隔著時間長河去探求過往的革命史,難免是在一種模糊的視線中觀察、研究與發掘。歷史畫創作需要借助史料、歷史遺存等,調動畫家的創造性,透過紛繁復雜的歷史現象、事件、人物關系,對歷史進行梳理和發現。
創作《遵義會議》時,沈堯伊的身份不僅是畫家,還要做黨史專家。當時,他所面臨的困難不僅是史料匱乏,而且幾乎沒有任何圖像資料可供參考。創作中,沈堯伊既要做到真實還原,又要在作品中凸顯遵義會議在中國革命進程中的重要作用,還要考慮作品的審美價值,難度不言而喻。
為此,沈堯伊不斷從文獻、歷史資料、回憶錄中尋找遵義會議的相關信息。他多次深入遵義地區,拜訪老一輩革命家,進一步熟悉人物形象和他們的性格特點,還對會議召開時的室內外環境、家具、用品等一一進行考証。在此基礎上,他繪制了創作草圖,向當時健在的遵義會議與會者求証、聽取意見,厘清了有關遵義會議的線索,逐漸拼綴起遵義會議的歷史場景。
畫家把四路紅軍長征的行進路線作為縱向線索,以俯視的角度遠距離觀察歷史全局﹔同時以人民心中對長征的歷史記憶為橫向線索,在縱橫交錯的歷史素材中梳理出其中的代表性人物與事件,深刻理解遵義會議作為中國共產黨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的意義。事實上,沈堯伊創作《遵義會議》的初衷,正是要從人民的視角出發,力圖在藝術作品中還原人民認同的歷史真相。
在此過程中,沈堯伊逐漸成了一位研究長征的專家,聚焦會議召開前與會者群像的藝術構思也逐漸成形。
以美術作品表現會議場景歷來是畫家創作的難點。以正常的透視關系來表現圍坐的參會者,必定會出現部分人物的背影。最終,20位參會代表在油畫《遵義會議》中以一種散落有致的構圖呈現,人物形象動態自然且符合個性特征。
正如藝術家姜維朴在《喜見沈堯伊油畫新作——遵義會議》一文中所言:“經過縝密研究和藝術構思,把他們不同的內心世界突出地表現出來,畫家選擇了即將開會這樣的場景,就可以使人物之間的關系有更多變化,人物的神態更活躍起來。”
油畫《遵義會議》能夠從同時期大量美術創作中脫穎而出,我認為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這幅作品所展現出的高超繪畫能力。
對歷史畫創作者而言,人物造型的提煉與概括是非常重要的專業素養。既要追求高層次的審美,又要創作出符合大眾認知的歷史人物形象,就不能只是簡單地復制歷史圖片,而應憑借畫家堅實的造型能力進行藝術加工與再現。
《遵義會議》作為經典的“有情節群像”的作品,在人物形象的處理上特別注重刻畫中國人內斂、含蓄的個性特征。
為此,沈堯伊刻意回避了一般藝術作品中表現偉人的概念化姿態。在訪談過程中,沈堯伊指著《遵義會議》中的人物說:“這20個人物的確定,在歷史上是站得住腳的。每個人物的姿態與形象都不是憑空想象的,都是經過查閱他們不同時期的照片,悉心揣摩每個人物的造型特征與個性神採,最終反復推敲繪制而成。”他表示,尤其是毛澤東從煙盒取煙的這個動作,暗含了蓄勢待發、“揚眉劍出鞘”之意,含蓄地表達了毛澤東的領導地位在遵義會議后得到確立的史實。
此外,《遵義會議》選擇“減色法”來設置畫面的色彩基調也是歷史畫的一項創新,既還原了遵義會議朴素、真實的場景,忠實於歷史,又烘托出長征中復雜情勢下凝重的歷史氛圍。
在沈堯伊的《遵義會議》之前,表現遵義會議的美術作品一般都避開了會議場景這個難題。因此,油畫《遵義會議》不僅填補了中國革命歷史畫的一項空白,也為了解中國共產黨黨史貢獻了一個重要場景的歷史畫面。
我認識沈堯伊先生已20余年,在他退休后見面的機會並不多,但每次見到他,都能在談笑間深切地感受到他對革命歷史宏大敘事的情懷和責任感。
從青年時創作《而今邁步從頭越》《革命理想高於天》,到《地球的紅飄帶》《遵義會議》等大家耳熟能詳的代表性作品問世,今天的沈堯伊雖然已近80高齡,依然筆耕不輟。每次去沈堯伊的工作室,總能見到他正在創作巨幅新作。談及持續幾十年的創作激情,他總是淡淡地說:“我就是喜歡畫畫,我也隻會畫畫。”
《遵義會議》等長征系列作品的創作歷程,向我們展示了沈堯伊一生做好一件事,用一輩子研究長征、表現長征的追求。這種創作精神給予今天的美術創作者深刻的啟示。藝術家創造作品的方式與他們所創造的作品同樣重要,不為潮流所動的定力與堅守,正是我從沈堯伊的創作中獲得的啟示。
拜訪沈堯伊先生的那個下午,在進入他工作室的一瞬間,我就被眼前一幅他剛剛完成的新作品點亮,視線始終無法移開。整個下午,或愉快對談,或側耳傾聽,我沉浸在他生動講述紅軍長征途中篳路藍縷、砥礪前行的歷史情景中。我真切感受到了一位老藝術家身上所散發出的創作熱忱與藝術溫度,祝願他能夠繼續為國家、為時代留下更為豐厚的視覺形象和精神印記。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