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政府辦事真快,才個把月,一個抽水泵房就建起來了,我這片50畝水稻再也不缺水了,每年至少可以增產4萬斤糧食。”
在崇仁縣石庄鄉官山村,鄒家、陳家、無邊三個組接壤連片的300畝農田好比一塊“雞肋”,由於地勢較高,灌溉一直是老大難問題,收成大打折扣。該村種糧大戶鄒民孫趁機流轉過來50畝,種上優質水稻,每畝單季少收200斤左右。如今,鄉政府說干就干,拆資20萬元建成泵房,不僅解決了幾百畝灌溉問題,還為附近200余名村民提供健康飲水。望著綠油油的稻田,鄒民孫連走路都哼著歌曲。
“從撫八線到我們村有幾盞壞了的路燈現在都亮了,幾處破損的水泥路面也修好了。”在縣城務工的幾名堯家村民夜間回家一路明亮,一路歡歌。
為群眾辦實事既要有速度、力度,更要有溫度。今年以來,石庄鄉把群眾滿意度作為衡量黨史學習教育成效的重要標尺,扎實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通過問需於民、問計於民,聚焦“急難愁盼”,推動黨員干部積極為群眾辦實事、解難題、排民憂。
眼裡有淚水,厚植初心之源
近日,石庄鄉開展以“我為群眾辦實事”為主題的黨史學習教育讀書會,來自鄉部分黨員干部、村黨支書記等30余人名匯聚一堂,分享那些“為保護群眾而犧牲自己”的黨史故事,有人說到動情處聲音哽咽,有的控制不住感情掩面哭泣,更多的閃著晶瑩的淚花。與會人員如同經歷了一次革命的洗禮和心靈的蕩滌,更深刻地體會到身為共產黨員的光榮和一心為民辦實事的責任。
該鄉把“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作為黨史學習教育取得實實在在成效的重大政治任務,強力有序推動。相繼召開黨政聯席會議會議、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等會議,制定實施方案,對“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進行重點研究部署,實行“黨委書記負責制”,推動全鄉干部切實為群眾辦好一批實事、全面創建一批工作品牌。初步確定實事項目清單12項93件,包含道路維修、大棚蔬菜培育、農村環境整治提升、一批民生項目等惠民工程,以及推動企業開展社會公益等。
頭上有汗水,鉚足干事之力
5月19日,滂沱大雨之后,一切格外清新。石庄鄉堯家村田堆組不少村民興奮來到村口,欣賞眼前的巨變:一條低窪水淹的公路和兩座危橋都不見了,代之的是一條高出原址1.5米、寬8米的新水泥路蜿蜒伸向遠方,一座新橋牢牢鏈接公路兩端,另一新橋則靜靜伸向進村的路口,橋下嘩嘩的流水,一切都爽心悅目。
田堆組村口的公路是崇仁“袁洛線”的其中一段,是縣城到張坊抄近路的必經之地。長期以來,這一段地勢低窪,每逢下大雨,便如水淹澤國,進出的車輛和行人十分不便。
今年初,石庄鄉黨委會同縣交通局將其列為頭號民生工程,順勢全部擴通經過該鄉15公裡的“袁洛線”全程,鄉黨委書記、鄉長每天輪流在工地上,協調置換土地、督促工程進度和質量,確保趕在汛期之前竣工。
4月19日,水庫村蔬菜種植基地又悶又熱,鄉人武部部長吳迅帶領一支民兵隊伍幫助種植戶扎冬瓜棚架,汗水流了一茬又一茬。
4月30日,鄉長吳光輝帶領鄉機關志願服務隊,來到富溪村居家養老中心,清除路面青苔、雜草。
……
腳下有泥水,提升為民之責
該鄉結合“雙城同創”,舉辦“我為群眾辦實事之文明城市創建大家談”活動,邀請各村村民代表、志願者代表、小區居民代表等,圍繞“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和“學黨史、促發展”大討論活動,針對大家反映的重點難點問題進行解答。通過召開項目清單評議會、專題節目訪談等形式,集中聽取、發布承辦工作進展和完成情況,以責任落實倒逼任務落實。
該鄉還組織黨員干部深入各村、小區、企業,召開不同層面的干群“面對面”座談會,既盯緊群眾訴求集中、社會廣泛關注的急事難事聚力攻堅,又注重群眾身邊的煩心小事切實解決,對征集服務事項進行分析論証,推動“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由“為民做主”向“讓民做主”轉變。同時,聯合各村新時代文明實踐點,通過群眾上門“點單”、黨員志願者入戶“集單”和村走訪、意見箱“投單”、心願牆“晒單”,以及人大代表建議等多種形式,廣泛聽取意見,了解民生需求,找准查實基層和群眾的操心事、煩心事、愁心事,為群眾需求“建檔立卡”“私人訂制”,實現了“政府配餐”向“百姓點餐”的轉變。
官山村黨支部書記堯雙喜的村黨員干部通過“進村居、聽民聲、辦實事”活動,走遍村內所有住戶,全面聽意見、問需求、辦實事,活動開展一周,就征集本村群眾民生事項建議16條。為此,他的為民辦實事的日程排得滿滿。
和堯雙喜一樣,各村黨員干部也都紛紛深入村民家中、問需於民,認領“微心願”,辦好“暖心事”。(廖好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