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革命文化教育如何入耳入腦入心,融入兒童生活全過程、全時空,成為新時代兒童的成長正能量?在江西省南昌師范附屬實驗小學,教育者以不變初心與創造智慧,讓紅色基因融入立德樹人的鮮活實踐,創新實施革命文化教育,引導孩子“做一個溫暖明亮的現代中國人”。
一本手冊帶火的“網紅打卡地”
在孩子上小學以前,楚悅媽媽像許多80后家長一樣充滿焦慮:“時下一個流行語叫‘雞娃’,說明對於什麼是好教育,家長都很茫然和躁動。”
這也不難理解,當她第一次看到孩子帶回一本《FX樂玩手冊》,下意識有點煩躁:“要參觀這麼多景點,孩子哪有時間?”
這本手冊是一本紅色封面薄薄的小冊子,列出了南昌市的20多個紅色革命場館、博物館、圖書館,讓家長在節假日帶孩子去參觀。FX既代表附小,也寓意發現、分享。每參觀一個景點,要記錄下感受,還要簽章。
盡管起初有些不情願,但孩子的成長變化讓楚悅媽媽深受觸動。
特別是在許多場館,看到穿著附小校服的高年級學生在做紅領巾講解員,楚悅很羨慕,她的理想也從做一個漂亮小公主變成了努力當上紅領巾講解員。
小講解員必須通過學校一系列培訓,合格后才能上崗。如今在學校,一共有600多位小講解員活躍在全市各大紅色革命場館。
今年春節,學校給孩子布置了一份特殊的紅色寒假作業——尋訪身邊的英雄模范人物。
提及這份紅色寒假作業,玉泉島校區大隊輔導員朱綺說:“這是我們給一年級孩子布置的寒假小課題,要成為少先隊員,必須完成好這份作業。”
類似的教育活動,在學校還有許多。“我們設計推出了一系列紅色革命教育的主題活動,包括完成100個紅領巾小課題、尋訪100位英雄模范人物、培訓100位紅領巾講解員、拍攝100部紅領巾Vlog、播出100個紅色小故事……”朱綺介紹說。
如此系統化、多層次的教育設計,營造了一個磁力強大的紅色革命文化學習場,而這個磁場的半徑還在不斷向周圍延伸、拓展。
一切像鹽溶於水般自然
作為南昌師范附屬實驗小學疊山路校區的一名青年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黃茜曾經遇到一個困惑:“課本中一些作品,像方志敏的《清貧》、反映抗美援朝的《青山處處埋忠骨》等,可能年代有點遠,孩子們很難有真切體會。”
怎樣讓紅色革命文化貼近現代兒童?幾年前,學校開設了一門四季“節”奏融合課程,黃茜從中找到了靈感:“起初是結合傳統二十四節氣進行學科拓展,后來我們想到,這個‘節’也可以指中國人的氣節、節操。”
“瓷板畫是南昌的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南昌師范附屬實驗小學把這門民間技藝引進校園,勉勵孩子要像瓷板畫一樣經受住高溫淬煉,革命精神永不褪色。”在學校教授瓷板畫的校外教師李凌波說。
自然如水的教育,讓紅色基因悄然融入孩子的精神血脈中。如今的南昌師范附屬實驗小學已經編制完成一張完備的紅色課程圖譜,而如何在教學中做好紅色革命文化的傳承與滲透,考驗著教師的智慧。
“三年級上學期講到‘溶解’這一課,原來的教學導入是做食鹽溶於水的小實驗,但這個實驗學生其實早就知道了。”怎樣才能吸引學生的興趣呢?想到紅色故事潘冬子的故事,該校老師張越群眼前一亮。
果然,這個不一樣的教學導入讓學生大為好奇。張越群接著往下講,原來,潘冬子先讓鹽溶於水,把鹽水倒在棉衣上晒干,從而躲過哨卡的檢查,上山后再把棉衣放在水裡揉搓,把水倒進鍋裡煮干,鍋裡剩下的就是白花花的鹽了。
學生們恍然大悟,張越群這才言歸正傳:“潘冬子用的辦法啊,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的溶解和蒸發的知識。”
別出心裁的教學導入,一下子點燃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更重要的是,紅色精神也潛移默化地沉澱在學生的心底。
一節歷時一年的全校“大課”
吳欣妍是南昌師范附屬實驗小學香溢花城校區五年級學生。開學初,學校少先隊組織了紅色尋訪系列活動,吳欣妍和小伙伴來到南昌“愛心廚房”,聆聽萬佐成夫婦講述他們的故事。此后的江西省紅色故事講解員大賽上,吳欣妍講述尋訪“愛心廚房”的故事,獲得了大賽一等獎。
“在今天的和平年代,紅色革命教育不僅要讓孩子重溫硝煙紛飛的歲月,而且要讓孩子走進廣闊的社會生活去尋訪、體驗和感悟,這同樣是他們成長中的重要一課。”南昌師范附屬實驗小學香溢花城校區執行校長項慧卿說。
或信手拈來,或精心設計,或大膽創造,在南昌師范附屬實驗小學,教育者充分運用了“全課程”思維,把一切教育契機都變成一節節成長大課。
曾經有這樣一項歷時近一年,由師生、家長、校友共同參與的教育活動,至今讓每一位經歷者回想起來都激動不已。
那是2017年秋季學期,南昌師范附屬實驗小學建校110周年前夕,師生們決定排演一出大型校史劇來紀念這一時刻。
全劇沒有一個專業演員,完全由師生自己出演,從全校報名、海選到最終確定人選。暑假裡,師生們頂著悶熱與酷暑,集中在學校風雨操場排練,沒有空調,學校調來了幾台大風扇,又搬來冰塊降溫,但每次排練結束,每個人的衣服都被汗水濕透了……
“這部劇對我有特殊意義,因為我的外公和爸爸也是附小畢業的。”六年級學生曹涵宇說,“雖然排練過程很艱難,但通過這次演出,我為學校的紅色歷史深感自豪。”
“正式演出結束時,所有參演人員情不自禁地擁抱在一起,流下了激動的淚水。”現在說起來,易艷丹的眼眶仍忍不住濕潤了。
從此在學校,《紅領帶紅領巾》成了深受師生喜愛的保留劇目,經常以分幕形式在小劇場演出。一幕幕耳熟能詳的情景背后,那些精神、情感與記憶也在校園裡不息流傳。
一場傳承半個世紀的“紅色課改”
提起在學校的學習生活,讓學生們頗感自豪、幸福感滿滿的一門課程,就是學校的電影課。
早在20世紀70年代末,南昌師范附屬實驗小學第一個在校園裡建立了紅領巾電影院,播放愛國主義影片,開啟了利用“新媒體”教育學生的先河。到1990年后,學校又將這一做法豐富完善,推出了紅色電影院課程。
如今,學校開設了電影思政課程,通過“看一部紅色電影、演一個影視片段、唱一首電影歌曲、講一個電影故事、寫一篇觀影感受”等“五個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愛國熱情。
如何用好紅色教育資源,對孩子進行價值引領?這是易艷丹一直思考的重要課題。
2016年,學校提煉半個多世紀的改革實踐與辦學傳統,對辦學文化進行重新設計,提出了新的育人目標——“做一個溫暖明亮的現代中國人”。
“向下扎根,向上生長”是南昌師范附屬實驗小學的教育精神。同樣有這樣一件小事,讓易艷丹看到附小精神的影響。
一次外出打車,聽說她是南昌師范附屬實驗小學的老師,出租車司機高興地說:“我也是附小畢業的。”臨下車,司機跑過來給易艷丹開車門,然后執意說:“老師,我不收您的車錢。”
那一刻,易艷丹滿心都是溫暖與感動。“多年來,學校始終堅守的育人價值,就是讓這裡走出的每一個人,無論從事什麼職業,都是一個有家國認同的人,是一個能發光、有價值的個體。”(秦海峰 白宏太 周書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