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走進全南縣金龍鎮燒斗村“青禾木雕工作室”,制作精美、造型各異的根藝作品擺滿展台:醉人的山水、愜意的民居、堅韌的耕牛……從展現地域特色的大型根藝到精巧的山水器物擺件,在工作室主人月日旺手中,朽木化為了“神奇”。
見到月日旺時,他正在案幾上構思作品,手中的筆在紙上沙沙作響,朴素打扮下,幾分藝術氣質油然而生。今年31歲的月日旺,藝名“月落山”,大學時期就“不務正業”地痴迷上了根雕藝術,一畢業,就輾轉於浙江、重慶等地拜師學藝,苦練傳統及山水雕刻技法,五年的學習光陰,也是月日旺不斷思考,藝術修養和品味提升的重要階段。隻要有空,月日旺就一頭扎進文學、哲學書海裡,拜讀大家名師之作,並不斷從其他姊妹藝術中汲取養分,並用腳力與腦力,精益求精地完善藝術“手力”。
功夫不負有心人。月日旺的雕刻技藝得到了突飛猛進般的進步,2017年底,他第一次參加全國性的木雕大賽,其塞外風情作品《絲路繁華》就斬獲金獎。此后,月日旺八次參賽,八次獲獎,他的作品不斷在一些重要的展覽上亮相,在社會上也有了一定的名氣。
揮不去的故鄉情。雖事業有所成就,但常年漂泊在外,月日旺心裡始終沒有歸屬感,木材的根在他手中雕琢成不菲的工藝品,然而自己的“根”卻無處安放。月日旺陷入了沉思,數個無眠的夜晚裡,回鄉創業的想法悄然在他心底生根發芽。
故鄉在召喚。時隔六年,月日旺趁著回家過年,一番仔細考察、思量后,再也按捺不住內心強烈的情感。“聽從內心的召喚,我才能創作出有靈魂根雕作品。”2019年3月,月日旺毅然放棄了大城市高達1500余元的日薪,回鄉成立工作室,一門心思想為家鄉“雕像”。
心若安定,萬事從容。工作室成立之初,月日旺就在構思以家鄉為創作原型的根雕作品。同年底,在浙江舉行的第六屆全國根雕現場創作大賽,給了月日旺一次絕佳的機會,家鄉的山川、桃江、樹木等意象,在月日旺的刻刀下,入木三分。從脫水、定型,到加工配淬、著色上漆,再到最后的命名,整整7天,每天10多個小時的創作強度,其原創作品《故鄉的原風景》一舉斬獲“醉根”獎(特等獎),在思想與自然藝術的碰撞中,月日旺完美詮釋出靈動的絕美家鄉。對於月日旺來說,這更是一份自豪,收藏在中國根雕博覽園的“故鄉”成了一張傳播全南的“藝術名片”。“中國傳統工藝美術青年大師”“江西省高級根藝美術師”等榮譽接踵而至,但對於這些頭銜,月日旺一笑置之,“我只是個有著‘農民’身份的‘尋根人’。”
根藝講究三分人工,七分天成。“根雕創作的構思,必須著眼於最大限度地保護自然之形、自然之美,一切人為藝術的痕跡都該隱藏於自然之美中。”從發掘素材到藝術加工,月日旺從家鄉萬物中獲取靈感,對每件作品仔細琢磨、反復推敲,順勢而作,巧妙雕刻。月日旺的工作室內,整齊擺放著30個種類、100多件根雕作品,重的達500斤,輕的僅有250克。展台一隅,栩栩如生的牛耕作品《春耕》,靜靜地講訴起全南厚重的農耕文化﹔一組以千年雅溪為題材的根雕創作,正從月日旺的手稿裡,一步步成型。
“他年輕卻很有根藝造詣,是難得的鄉土人才。”該縣根石藝收藏協會會長周南輝說道。交談中,月日旺還告訴筆者,回鄉創業以來,家鄉的綠水青山讓他有了更多的創作靈感,厚重的客家民俗文化、高品質的旅游新城、市民的幸福小康生活及千年雅溪、十裡桃江、聖境天龍山等旅游景區和10個鄉村旅游點是他永不枯竭的創作源泉。
不忘家鄉根,回報桑梓情。從“走出去”到“走回來”,月日旺希望工作室能成為縣裡根雕匠人的藝術基地,帶動更多年輕人傳承這門藝術,雕刻出鄉村振興新圖景,擦亮全南特色名片,激發鄉村發展新活力。(張美霞 譚觀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