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麻田中心學校校長朱志輝20余年探索體教融合——

“把夢想的種子傳遞下去”(老師,您好)

本報記者 王 丹

2021年06月01日06:3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圖為朱志輝(右)在指導學生練習“摔跤操”。

  新華社記者 胡晨歡攝

  核心閱讀

  江西麻田中心學校校長朱志輝的教師生涯,從體育課開始。20余年來,他堅持在鄉村學校推廣普及摔跤運動等體育項目,探索推進體教融合。學校因為推廣摔跤運動獲得更多資源,辦學條件逐步改善。孩子們在鍛煉中收獲了強健的體魄、健康的身心,更進一步通過體育走出了大山。

  個頭不高,身材健壯,見人就熱情招呼,講起自己的辦學理念頭頭是道……他是朱志輝,江西省萍鄉市麻田中心學校校長。20余年來,他堅持普及摔跤運動等體育項目,培養了孩子們的健康身心,也為孩子們帶來夢想和希望。

  從無到有,村小建起體育訓練隊

  白襯衣、棕西褲、黑皮鞋……1996年夏天,留著一頭披肩發,扛著教具,朱志輝來到萍鄉市蘆溪縣新泉小學,成為一名體育老師兼縣體校教練。這年,朱志輝18歲,剛從萍鄉市體校舉重專業畢業,因為未被上級體校選走,他結束了6年的運動員生涯。但熱愛體育的他仍一心想做點和體育有關的事,“要把夢想的種子傳遞下去。”

  “咱這從來也沒有哪一個體育老師要教摔跤和舉重。”新泉小學的老師們有些吃驚。要知道,此前這所學校的體育課一直都處於“一顆球、兩塊拍、三根跳繩”的狀態。

  朱志輝卻對在學校推廣摔跤和舉重挺有信心。初上崗,他每周要負責全校22節體育課。空閑時他則騎上自行車,十裡八鄉去招生,收來19名學員組成體育訓練隊,“農村娃有力氣、能吃苦,我想讓大家知道,練體育也能有出息。”

  對學生來說,暑期集訓很關鍵。當年,校內沒有室內訓練場,訓練“天晴在操場、下雨到走廊”﹔器材也缺得很,“木頭做成杠鈴也頂用”。生活上,學員和教練吃住在一起。一間空教室打上大通鋪,晚上都是蚊子﹔沒有人做飯,朱志輝就自己來。“老師做的飯真的不好吃。”回憶過去,朱志輝當年的學生、如今已是同事的曾漢金笑著說:“訓練雖然辛苦,但學員和教練的感情一直很好。”

  1997年秋天,朱志輝帶隊參加了萍鄉秋季運動會的摔跤和舉重兩個項目。這支從山村裡走出來的隊伍,一舉拿下了10塊獎牌,其中包括兩塊金牌,“一戰成名”受到許多關注。隨后,朱志輝向當地申請了5萬元經費蓋瓦房,學校和體訓隊終於有了體能訓練室。

  堅持普及,孩子收獲健康和成長

  “咻!……集合!”初夏午后,訓練哨聲響起,二三十個三到六年級的男孩女孩沖到訓練館二樓,脫了鞋,迅速站到鋪了軟墊的場館中,“立正、稍息!”孩子們一個個挺起胸膛,做得有模有樣。

  2006年,朱志輝成為麻田中心學校校長。當時的麻小,條件比新泉小學還差。“就像個農場,到處是泥巴,甚至還有村民在校園裡種菜。”但朱志輝又很想試試看,體育到底能給孩子們帶來什麼。

  在農村,體育課幾乎可有可無。想要辦體育、教摔跤,連一些老師都不理解,“體育課可別擠佔文化課”“學生受傷可咋辦”家長們更不支持,“浪費時間,會不會影響成績?”“摔跤能當飯吃嗎?”……質疑聲不絕於耳。

  沒想到,體育給孩子們帶來的改變很明顯。子歆(化名)原來對自己缺乏信心,通過摔跤訓練和老師的引導,成了一個活潑開朗、好學上進的學生,夢想長大后成為一名體育老師﹔有輕度自閉症的小林(化名)在摔跤場上找到了釋放自我的動力……

  除了被選做體訓隊隊員,日常的摔跤操和體育訓練也可以讓孩子們強健體魄。摔跤課上,朱志輝幫著四年級的王躍然做熱身。一個劈叉下去,孩子滿臉通紅,眼淚直打轉。動作結束后,朱志輝一邊幫他放鬆肌肉,一邊鼓勵:“不哭啦,老師以前和你是一樣的,要有一往無前的勇氣,要堅持!”

  在朱志輝看來,摔跤其實是一項非常“聰明”的運動,“平時要練習肌肉的反應,賽場上利用肌肉慣性和迅速觀察,預判對手動作,在遵守規則的前提下,做到敢於進攻,善於防守。”而且,摔跤能夠鍛煉抗壓能力,“經歷過挫折,孩子們才能笑看輸贏。”朱志輝說。

  摔跤館裡,擺著滿滿兩排獎牌,都是這些年來朱志輝帶領隊員們獲得的榮譽。從前,朱志輝夢想著自己能帶出來幾個奧運選手。如今,他更希望培養身心健康的孩子。扎根鄉村學校這麼多年,他也是這麼做的。

  朱志輝算了算,從1997年開始,20多年來,每逢暑假自己幾乎都沒有休息過,選材、訓練、上課,數十年如一日不曾間斷。他說:“我相信體育能改變人生。”

  以體育人,滿足師生個性化需求

  草地、鐵皮屋、專業場館……站在麻小的“奧運廣場”上,你會驚訝於這裡的變化:西邊是舊校址,那裡有2010年建設的體能訓練館。東邊的紅色五層小樓是辦公教學區域,東北方向正在加緊建設綜合樓,將建起能同時容納3場省級摔跤比賽專業訓練館。

  2020年,武功山管委會投入3000萬元建設麻小新校區。當年11月,麻小的孩子們就搬進了新教學樓。這裡的走廊設計為3.3米,比一般標准寬,保証了陰雨天孩子們的運動空間。

  如今,學校挂著3塊“國”字號招牌:“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全國鄉村學校少年宮”“國家體育傳統項目學校”。這些年來,學校為上級體校輸送了168名優秀摔跤體育人才,其中一級運動員2名,國家隊隊員1名。隊員獲全國摔跤錦標賽獎牌4枚,獲省運會摔跤金牌5枚、銀牌9枚。

  新教學樓的五層,將成為麻小未來的藝術中心。經過特殊設計的教室之間可以開合,推開門,教授書法的董老師正在收拾紙筆。董老師是萍鄉市書法協會會員,也是一名非遺傳承人。“我們從全市選聘非遺傳承人,教室就是他們的工作室,可以在這創作、展示並給孩子們上課。”朱志輝說。

  如今,麻小正探索“健康樹課程”,以滿足師生個性發展需要。為此,他們建立了“1+3+N”校本課程模式。“1”為必修課,是摔跤﹔“3”為體育類選修課,包括花式籃球、圍棋和足球﹔“N”為其他類體育和藝術類項目。“不只是興趣小組,要成為正式課程,聘任專業老師,讓更多孩子受益。”朱志輝說。

  “不是人人都能成為專業運動員,但每個孩子都該有強健的體魄,這是成才的根本。”憑著體育人的執著,朱志輝用“以體育人”的理念,打造了山區小學的教育品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學校也因為摔跤運動獲得了更多資源,辦學條件逐步改善。“我想不斷地去做、去積累,就像體育精神——拼搏、堅持,才能有更大的收獲。”這也是朱志輝一直堅守的原因。

  學校坐落於武功山,這裡以其特有的高山草甸,吸引了各地熱愛戶外運動的人。未來,朱志輝希望這所鄉村學校能成為一個全國性、專業的摔跤轉訓基地,“我們的孩子通過體育走出了大山,但更多人會因為體育來到這裡。”朱志輝說。

(責編:邱燁、羅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