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木千山天遠大,澄江一道月分明。”近一千年前,北宋泰和知縣黃庭堅登上贛江之濱的快閣,向著足下的這片土地暢敘熱愛之情。
千年之后,歷史悠久的“聲名文物之邦”泰和縣,已崛起為一座贛水中游的產業新城。通過堅持以民為本,深化改革,加快推進產業轉型升級,泰和縣連續三年榮獲全省、全市高質量發展考評先進縣。2020年,全縣GDP完成202億元,同比增長3.9%,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0.2%,完成財政總收入25.03億元、稅收收入18.88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5.73億元,總量均居吉安市第二,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83億元、同比增長3.5%,規模工業增加值、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七項主要經濟指標高於吉安市平均增幅。
2021年,春潮正滿,征帆在前。值此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關鍵時期,58萬泰和兒女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緊緊圍繞“四個強縣、四個泰和”遠景目標,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開拓奮進、攻堅克難,加快推進高質量跨越式發展,奮力開啟泰和“六個走前列、四個求突破”和建設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先行區新征程,以優異成績慶祝建黨100周年。
激活發展動能 奏響工業新曲
2020年11月8日,我省第四屆十佳優化營商環境縣(市、區)揭曉,泰和縣榮獲“十佳優化營商環境縣”稱號。沉甸甸的獎牌背后,是泰和縣錨定工業強縣目標、堅持“項目為王”戰略,推動全縣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不懈努力。
近年來,泰和縣緊扣高新區工業主戰場,圍繞電子信息、綠色食品大健康、先進裝備制造三大主導產業,全力打造吉泰走廊工業高質量發展增長極。全縣每年舉行4次集中開工竣工活動,針對在建項目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困難與問題,採取“1+N”幫扶機制,挂點領導積極調度、現場辦公,高新區、幫扶單位提供“保姆式”跟蹤服務,全力推進項目建設。目前,佳合智能、茂盛環保等一批重點項目已竣工投產,昂電科技、半邊天仿生藥等37個項目正在加緊建設中。
為加快提升產業集聚效應,泰和縣圍繞主導產業積極開展延鏈、補鏈、強鏈招商。近兩年先后簽約佳合智能、半邊天藥業仿生藥、高端智能環保設備制造、傲農毅植等一批“5020”項目,高新區簽約入園項目達47個,簽約資金315.2億元,並正與柔宇科技、歐菲光科技、浪濤集團等大項目積極對接洽談中。
在平台建設上,泰和縣堅持“筑巢引鳳”,投資近3億元建設觸控顯示產業園、檢驗檢測中心、智能終端產業園、道路建設、雨污管網及配套亮化等基建工程。近兩年來,對順昌智能、健然玩具、江西榮宏電子、金豐實業等17家企業的566.58畝低效用地進行收儲盤活,48萬平方米標准廠房竣工交付,茂盛環保產業園、合力泰科技園北面等600畝工業用地的征地、拆遷及平整工作按時完成,為全縣工業進一步加快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軟環境”催生“硬實力”。泰和縣扎實推進“降成本、優環境”專項行動,按照“五型”政府建設要求,著力優化營商環境。對照省、市相關惠企政策出台一系列配套措施,強化政策宣傳引導,充分釋放政策紅利,確保政策落實到位,全力打造“四最”營商環境,近兩年為企業降低成本15億元以上。此外,通過“財園信貸通”平台累計為全縣176家企業發放貸款7.39億元﹔通過擔保或反擔保方式,累計為勝寶萊光電、中科泰盛等6家企業解決流動資金貸款6.24億元,解決融資難問題。2020年,兌現合力泰科技、傲農生物等8家企業智能化升級獎勵資金279.1萬元。
如今,全縣已形成電子信息首位產業驅動引領,智能裝備制造和綠色食品大健康兩大主導產業蓬勃發展的良好局面。作為我省首批20個示范工業園區之一的泰和高新技術產業園區,落戶企業總數達380余家,包含主板上市企業1家,“新三板”上市企業1家,省級以上工業企業科研機構3個。2020年,園區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84.9億元,實現穩中有增。
擦亮烏雞名片 培育致富新路
5月7日,“情牽紅土地”大型全媒體主題宣傳活動現場,琳琅滿目的泰和烏雞類農產品,吸引了參與者的眼球。
“這是我們泰和縣的著名特產!”現場負責人介紹,“這些年,我們把烏雞養殖作為群眾增收致富的特色產業進行重點培育,走出了一條特色產業助力鄉村振興之路。”
泰和烏雞發祥於泰和縣武山腳下的汪陂村,距今已有2200余年的歷史。泰和武山富含硒、鐵、鎂、鉀、鈣等多種礦物質的獨特水土環境養育了這種著名的藥膳兩用雞。浙江大學、中國農科院的最新研究表明,泰和烏雞肉富含輔酶Q10、黃酮類物質,具有養顏美容、延緩衰老、預防心腦血管疾病的功效。1981年,中國科學院認定泰和縣為烏雞原產地,並在泰和設立了全國唯一的國家級絲羽烏骨雞保種場。
近年來,泰和縣精心擦亮“泰和烏雞”名片,聚焦烏雞產業項目建設,重點抓住產業鏈條的前后端,以基地建設為重點,以品牌建設為抓手,以科技創新為手段,烏雞產業邁入發展“快車道”。
2019年,泰和縣投入3500多萬元,在泰和烏雞發源地武山建設了佔地面積約280畝的國家級保種場——新泰和烏雞原種場,全力做好泰和烏雞種源保護。2020年引入傲農集團進行托管運營,年存欄種雞達2.8萬羽,每年可向社會提供種苗200萬羽以上。為規范烏雞養殖標准,泰和縣出台了《泰和烏雞產業三年行動計劃(2019∼2021)》等一系列文件,取得了國家知識產權局商標局頒發的“泰和烏雞”商標注冊証,並搭建泰和烏雞(蛋)產品溯源監管平台,讓每一隻泰和烏雞、每一枚泰和烏雞蛋都能清晰溯源。
為提升泰和烏雞品牌效應,泰和縣積極組織人員深入泰和烏雞養殖、加工企業調查摸底,積極推動“泰和烏雞林下養殖系統”列入第五批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名錄,“泰和烏雞”地理標志產品登上“2020中國品牌價值評價”區域品牌百強榜單。同時,泰和縣聚焦科研攻關,就泰和烏雞保種育種、“兩白”淨化、泰和烏雞構樹專用飼料、烏雞產品加工等方向,邀請中國農科院、南昌大學等科研單位的專家學者深入泰和烏雞養殖、加工企業調研,形成了一批合作成果,推動泰和烏雞進一步加工創新。
如今,一座高規格的泰和烏雞生態養殖產業園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設中。圍繞“講好烏雞故事”主題,開展了網紅直播帶貨、電視專題攝制等形式多樣的宣傳活動。紅土地上的“白鳳仙子”,正翩然展翅,飛向雲霄。
講好文化故事 創新文旅品牌
5月11日,省文旅廳公布2021年我省國家4A級旅游景區名單,泰和縣蜀口生態島景區正式升格為國家4A級景區。這座贛江上人文厚重、生態優美的綠色洲島,從2017年起採取PPP模式進行開發運營,總投資達10億元,現已成為千裡贛江上集“綠、古、藍”於一體的一顆生態明珠。
近年來,泰和縣緊緊圍繞“文化強縣”和“旅游強縣”發展目標,充分挖掘縣內豐富的古色文化、紅色文化、抗戰文化等文旅資源,打造了蜀口生態島、春浮園、畝基島、牧歌灘尾、桃源度假村等一批旅游精品點。一張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的全域圖景正徐徐啟幕,描繪出新時代泰和最美的姿態。
依托明清時期著名的私家花園“春浮園”,深挖文化底蘊,投資9億元打造了集園林文化、康養旅游與農旅融合為一體的綜合旅游項目﹔依托浙大西遷舊址打造了革命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紅色旅游目的地,並以此為紐帶與浙江大學簽訂戰略合作協議……泰和縣緊扣重點項目,不斷深化旅游體制改革,深度推進文旅融合突破發展。PPP投資模式、民營資本投資模式和政府初期投入后引進運營商的“筑巢引鳳”式等多種旅游項目投資模式紛紛在泰和落地實施。
以“文化+”模式引領文旅融合發展。泰和縣積極發展文化事業,近年來先后創作出《高鐵從我門前過》《月是故鄉明》等一系列獲得省、市獎項和國家項目資助的民間戲曲,並大力開展非遺進景區、文藝創作和送戲下鄉。蝦蚣燈、雙獅舞等特色非遺節目亮相2019年央視春晚井岡山分會場。
以系列節慶活動擴大文旅品牌影響。近三年來,泰和縣相繼舉辦民俗文化旅游節、中國農民豐收節、小龍蝦旅游節、美食大賽、“傅希陶”知名書畫展等一系列大型文化娛樂活動,形成了“我們的節日”“繽紛泰和 百姓大舞台”“紅色文藝輕騎兵”“新時代文化惠民志願服務隊”等文化品牌,深受廣大群眾喜愛。
以特色旅游體驗增進文旅景區魅力。泰和縣將馬家洲革命歷史陳列館、浙大西遷舊址等14個景點串聯成線,打造富有泰和特色的紅色文化旅游精品路線,同時推出西昌歷史文化游、蜀口生態休閑游、採摘品蝦休閑游等鄉村特色旅游線路。各景區景點也圍繞文旅融合、農旅融合加大產業招商,推出各類體驗型新業態。引進趣運團建活動基地和鑫淼創景文旅兩個項目,螺溪鎮爵譽古村鄉村旅游點探索“野趣廚王大賽”的全新運營模式,旅游產業發展魅力倍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