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源秘魯安第斯文明中的神秘陶器

戴華剛

2021年06月16日08:37  來源:北京日報
 

上世紀80年代末,在秘魯北部安第斯山脈一處遺址,一隊日本考古學家在一個裝飾奢華的墓葬找到無數寶藏,揭曉了一段失落已久的文明史——秘魯安第斯文明,雖沒有文字流傳於世,卻遺留下海量的物質文化財富。裡面有富庶的黃金國度,有圖騰崇拜的風俗,有秘魯人敬畏的神靈,有奇妙的生活習俗……正在首都博物館展出的“秘境:秘魯安第斯文明探源”,讓我們有機會不出國境便能探個究竟。

公元前2000年至前1500年間,埃及人在吉薩完成巨大金字塔的同時,古秘魯人建立起幾十個帶有巨大公共建筑的海邊城鎮,並在整個安第斯地區制造陶器。他們生產的陶器,圖案和造型豐富多樣,有動植物和神靈世界的人物形象。這些元素在先民的日常生活裡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安第斯文明的建立並非依靠武力征服,而是借助宗教信仰傳播來實現,這是人們在大量陶器上看到多元化圖騰崇拜和宗教祭祀色彩的重要原因。

莫切文化是秘魯北部沿海最為輝煌的文化之一。考古學家在秘魯北部奇克拉約考察時,發現了一個小型墓葬群和制作精美的彩繪陶罐。隨后發掘出的墓葬被《國家地理》雜志稱為“世界墓藏最豐富的完整陵墓”,安第斯莫切文化的神秘面紗得以揭開。莫切人有著高超的制陶工藝,會制造陶泥的瓶、罐、盤、壺、碗和精巧的塑像,他們崇尚自然寫實的風格,無論是人物、動物、神靈,還是集體場景,都表現得十分真實生動。

展品“安第斯神鷲形陶瓶”便來自莫切文化時期,為動物圖騰崇拜器物。這種安第斯地區特有的猛禽,體型巨大,翼展可達3米,最大者達5米之寬,為世界現存最大的飛禽之一。時常盤旋在安第斯地區山谷中的神鷲給南美洲先民留下了深刻印象,被認為是庄稼的保護神,負責太陽的升起,因為人們覺得它巨大的翅膀能托起日月星辰。安第斯能工巧匠巧妙運用仿生學的本領,傳神地塑造出神鷲的頭冠和肉垂,整體風格“萌萌噠”。

人物陶器在莫切文化時期繁盛發展。陶器彩繪中有一些手拿權杖、衣著華麗的男子,掌握著禮儀和祭祀活動,另外有些人衣著簡朴從事農業生產勞作,展現出一個階層界限分明的社會。人物肖像同樣按階層作出區分,塑像通常表現祭司、武士和戰俘。

為了祈求風調雨順,莫切人用活人來祭祀阿伊·阿帕埃克神,會挑選兩名最強悍的武士進行決斗,勝者將獲得穿上鑲滿金片的獸皮披風的榮耀,敗者則被拉上金字塔頂的神廟作為供品。

一件特別的人臉形陶瓶向我們展示出宗教儀式的詭異性。陶器上的人臉布滿了劃痕,一副歷經滄桑的模樣。人臉以朱砂進行彩繪,緊閉的眼睛表明他已經失明。人臉形陶器在當時常用於宗教祭祀,非日常使用。考古學者認為,帶有人臉形的陶器與死者有密切關系,很可能是作為特別的祭祀用具使用。

在一些莫切陶罐上還繪有這樣的場面:山頂上的囚犯挨個被推下去,倒在山腳下。有幾個人仿佛騰空一般,坐在垂直的山壁上,無動於衷地觀看這場祭祀表演。陶俑塑造了犧牲者和觀看者的形象,表現了神秘的祭祀場景。人們不禁發問,這難道與“斬首之王”的血祭儀式一樣,是真實的嗎?直到1990年,在月亮金字塔附近的山中,考古學家發現有一處峭壁與陶罐上描繪的場景十分吻合。攀爬到峭壁中間,這裡有一片凹陷的光滑平台,能容下三四個人就座,大概就是觀賞祭禮者的座位,這片峭壁被稱為“祭禮劇場”。

在之后幾個世紀裡,秘魯人靠傳播宗教發展帝國的勢力范圍。公元650年至公元1000年,瓦裡文化繁盛,而表達農作物神靈崇拜的陶器不時出現。迄今發現最精美的瓦裡文化陶器上繪有人物和宗教儀式場景。展廳裡一件瓦裡文化大型彩陶瓮,出土於納斯卡山谷的帕切科遺址。畫面正中站著一位男神,而僅以玉米頭飾裝飾的象征性頭部可能是一位女神,所穿的長袍和頭飾都裝飾著玉米穗。南美人將玉米奉為神靈。據納華印第安人的傳說,在遠古時代,諸神在反復爭斗中創造了世界和人類,在第五個太陽普照大地的時候,人類才從吃樹木果實植物發展到食用玉米。在瑪雅人的神話中,人的身體就是造物主用玉米做成的。危地馬拉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阿斯圖裡亞斯的長篇小說《玉米人》,寫的就是瑪雅人在現代社會的遭遇。

安第斯文明后來雖衍生出等級分明的高級社會,卻從未發明文字,無形中打斷了人類對未知歷史探索、解密的念頭。或許唯有真正用心面對歷史遺物,才能感受其中智慧的力量。

(責編:羅娜、毛思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