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助力” 產業“筑基” 文化“鑄魂”

上高:擘畫“鄉村振興”新圖景

2021年06月22日18:07  來源:人民網-江西頻道
 

近年來,上高縣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緊緊圍繞“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二十字方針,大力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秀美鄉村建設如火如荼,特色優勢產業悄然興起,文化活動蓬勃開展……一幅“鄉村振興”的新畫卷徐徐展開,載起產業發展的動能和群眾的幸福生活。

生態“助力”,風景變“前景”

走進上高縣敖山鎮洋林村,進村道路兩旁的藍莓種植園裡一片郁郁蔥蔥,村內一排排整齊的新民居,大小道旁綠化帶綠草如茵、花香襲人,村前吊床花廊下聚集著休閑納涼的老人與嬉戲玩耍的小孩……一幅既有秀美鄉村“顏值”、又留住了鄉愁的美麗宜居圖景讓人心曠神怡。

洋林村的蝶變,是上高秀美鄉村建設的一個縮影。近年來,上高縣統籌城鄉發展和生產生活生態,以建設秀美宜居鄉村為目標,推進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廁所革命、生活污水治理、農業生產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和村容村貌提升專項行動,逐步建成一批基礎設施便利、產業特色鮮明、生態環境優美、社會和諧穩定、宜業宜居宜游的美麗鄉村。

洋林村是當地頗有名氣的風情旅游村。2017年,洋林村邀請浙江大學設計院進行專業設計,投資400萬元對全村村民住房進行提升改造,完成了民族廣場、民族長廊、吊床花廊、門樓、文化牆、道路黑化等項目,村庄綠化覆蓋率達到60%以上。

“村子美了,我們又以民俗文化、民族美食為特色,輔以熱帶水果種植採摘產業,打造3A風情小鎮,擦亮‘七彩洋林,風情僑鄉’民俗品牌,每年‘三月三’民俗文化節吸引了眾多游客來體驗民俗風情,讓鄉村振興更有底氣……”洋林村支部書記張勝德介紹說。

生態宜居美麗鄉村建設,是鄉村振興的首場“硬仗”。上高結合省級文明城市、衛生縣城創建,大力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和“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全力推進新農村建設,打造國道、高速沿線秀美鄉村示范風景線。推進農村廁所革命,全面推廣三格式水沖廁,新建農村公廁130座,完成農戶改廁53649戶,無害化廁所普及率達90.77%,水沖式衛生廁所普及率為95.66%。

人居環境整治,重在長效管理。蘆洲鄉、新界埠鎮每月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評比,對排名前三名及后三名的單位實行挂流動紅黃旗,並進行相應獎懲﹔敖山鎮建立全民參與機制,結合村(居)“網格化”建設,將環境整治工作納入“網格”中……上高以“三清二改一管護”村庄清潔行動為抓手,建立健全長效管護機制,村容村貌得到了明顯提升。

目前,敖山洋林村、敖陽楊家灣村、蘆洲黃山村、田心坪溪村等20個美麗鄉村相繼建成,完成新農村建設點657個和4000戶美麗示范庭院建設。如今,一座座村庄干淨了、變美了,村民們的精氣神兒也有了改變,獲得感和幸福感顯著提升。

產業“筑基”,荒山成“金山”

順著綿延起伏的山路,來到南港鎮大窩裡村,映入眼帘的是滿山綠油油的古茶梯田。

大窩裡村境內的蒙山是上高的最高峰,由於山高路遠,村民大量搬遷,常住人口僅有300余人。山裡有不少古茶樹,村民們零星到山裡摘一點拿到集市上賣,因其清潤腸道、減肥降脂的功效深受消費者喜愛。

2016年,時任村支部書記華德富瞅准商機,依托大窩裡得天獨厚的氣候條件、自然資源,申請項目資金60余萬元,牽頭組建了高山古茶專業合作社,帶領村民開墾荒山,移植了30畝古茶樹,讓這一片荒山慢慢變成了“金山”。

2019年,為提升茶葉品質,擴大市場需求,華德富又申請了20萬元項目資金,購買的炒茶機,建起了茶葉加工廠,邀請浙江景寧茶業協會專家到村指導,在保留古法的基礎上,改進制茶工藝,使茶的品質有了很大改善,合作社也與港銀公司簽署了購銷合作協議,讓大窩裡古茶逐步走出深山。

“合作社吸納了30戶村民入股,古茶種植面積發展到了一百余畝,年收益50余萬元,逐漸成為村集體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支部書記沈銳介紹說。

當地還依托機茶葉基地、高山竹海、映山花海、古銀礦文化等資源,建成了深山採茶、賞花大道等景點,與宋元銀礦遺址、南港水庫等聯成一線,形成山水田林湖的美麗景觀,推進農業產業與生態旅游、文化康養等深度融合,帶動了農民就業增收。

產業發展是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基礎和關鍵。上高依托各地資源優勢,全力推進“一村一品、一鄉一色”富民產業發展。該縣借助富硒生態資源優勢,依托骨干富硒龍頭企業,建設了富硒晚稻、富硒石菖蒲兩個萬畝示范基地,建設水稻、蔬菜、水果、中藥材等富硒種植基地11.228萬畝。泗溪鎮種植中草藥材6萬余畝,依托漢廣集團建設中藥材加工基地,年加工能力達0.2萬噸。錦江鎮斜口村發揮地處城郊的優勢,引進山東舜田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投資建設“智慧蔬菜園”,建有高檔智能溫室大棚50畝、智能恆溫拱棚50畝、露天大田400畝。

文化“鑄魂”,“送文化”到“種文化”

“聶大姐,電影馬上就要開始了,還不快點去佔個好位子……”泗溪鎮杜家村村民胡春華扯開嗓子朝對面喊去。

“這就去啦!”對方很快應道。夜幕降臨,在杜家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早已聚集了前來觀看電影的群眾。

“去年,縣裡購買設備在杜家村設立了一個農村電影放映點。我們結合黨史學習教育,精心挑選革命題材故事片組織群眾觀看,讓群眾知黨史、感黨恩……”杜家村支部書記杜小鋒介紹說。

除了電影放映,每天晚上,文化廣場都聚集著前來跳廣場舞的群眾﹔每年“七一”,村裡組織黨員開展趣味游戲活動﹔暑期關愛留守兒童假期課堂、重陽節老年人文體活動……在杜家村,各種文體活動舉辦的如火如荼。如今,村裡的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文化廣場成為群眾豐富文娛生活、改變生活方式的好去處。

上高不斷加快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已建成16個鄉鎮綜合文化服務中心,187個農家書屋、218處村級文化廣場,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形成。同時,上高以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為主陣地,建設鄉村志願服務站,探索建立“輸血+造血”的雙向機制、“點單+配送”的服務機制、“甄選+培訓”的管理機制、“激勵+考核”的保障機制,選拔85名農村黨建宣傳信息員,大力開展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推進農村移風易俗,補齊鄉村振興的精神短板。目前上高建成了227個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基本實現了縣、鄉、村三級全覆蓋。

隻要有鄉村的地方,就有鄉村文化。作為多年來的“全國文化先進縣”,上高深入挖掘地方歷史文化資源,大力推進“一鎮一品”文化品牌的建設。田心鎮依托井陂戲團、威風鑼鼓、江南腰鼓隊等民俗文化,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把民俗文化融入鄉村文明建設中,靚麗鄉村文明新風尚。

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加強新時代農村文化建設,必須走好群眾路線。“群眾的需求已經發生了變化,農村文化建設目的在於凝集人心,我們以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為載體,變‘送文化’為‘種文化’,讓群眾積極參與進來,實現文化‘育民、樂民、惠民’的功效。”上高縣委宣傳部副部長李燕說。(晏芒元) 

(責編:毛思遠、帥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