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楊樹排隧道

2021年06月25日22:09  來源:人民網-江西頻道
 

翠綠的山脈間,蜿蜒的瀘溪河在圳上村旁拐了個彎,沿著鷹廈鐵路向北流去。午后,陽光很烈,但位於鷹廈鐵路K33處的楊樹排隧道口,石壁上的青苔仍然觸感濕潤。前幾日這裡剛下過雨,隧道頂部又長了些藤蔓雜草,一個顯眼的鐵路路徽下標記著數字1955,這是鷹廈鐵路開工的年份,也是楊樹排隧道建成的時間。

羅星和工友上山巡查。(徐國棟 攝)

鷹潭工務段上清路橋養修工區工長羅星和工友們在楊樹排隧道裡走走停停,手中的檢查錘不時敲擊著隧道的石壁,檢查隧道是否存在掉塊、滲水等安全隱患。借著他們頭燈的光,可以看到隧道牆壁上用來標記長度的圓形水泥牌。

水泥牌一米一塊,拳頭大小。“157、158,這是最后一塊,1955年鐵道兵修建的楊樹排隧道全長隻有158米。”羅星細細摩挲著最后一塊水泥牌介紹,“我們這個‘楊樹排’不是指樹,也不是個地名,而是人名。現在看這隧道並不長,但當年為了打通它,前輩們付出了巨大的犧牲……”

羅星和工友在鐵路沿線的山上巡查。(徐國棟 攝)

楊樹排隧道位於江西省貴溪市耳口鄉圳上村,是鷹廈鐵路從鷹潭引出后的第三個隧道。1955年,原鐵道工程兵某師以排為單位,用血肉之軀夜以繼日開山鑿石,可隧道快要打通時,災難毫無征兆地降臨。隧道轟然塌方,排長楊樹和全排戰士以身殉職。為紀念排長楊樹和他的戰友,這條隧道被命名為“楊樹排隧道”,是鷹廈鐵路上唯一一座以人名命名的隧道。

鷹廈鐵路是典型的山區鐵路,楊樹排隧道所處的位置由幾個半徑不足400米的曲線連接形成的“S”彎,站在這頭望不見隧道那頭。“山區鐵路彎道多,瞭望距離不夠,所以當年前輩們建設楊樹排隧道的時候設置了很多避車洞,便於鐵路職工瞭望和避車。”羅星說。

羅星和工友正在處理危石。(徐國棟 攝)

工長羅星今年28歲,在“66歲”的楊樹排隧道面前算個年輕“后生”,但他對這座隧道的磚石縫隙、一草一木都很熟悉。羅星所在的路橋工區負責管內4座橋梁、3座隧道、65座涵渠以及路基、山體護坡等鐵路設備的日常檢查和保養,還要對鐵路兩旁的山體進行維護,清除危石危樹,防止異物侵限或雨水於堵,影響列車正常通行。

楊樹排隧道旁邊的山高且陡,水流急,容易形成山體滑坡,原先被鐵路部門列為一級防洪點,需要24小時派人看守。羅星他們沿著極窄的防洪檢查道,排著隊,拾階而上,“我們每兩天就要對山上的情況進行一次全覆蓋的巡查。”羅星時不時用柴刀清除檢查道兩旁的雜草,用手揀出天溝中的枯枝和落葉,“天溝是很好的防洪堤壩,山上的泥沙和鬆散的碎石被雨水沖下來,就會被山腰的天溝攔截引流,不至於一下子滾到線路上去,危及行車安全。”

羅星和工友正在處理危石。(徐國棟 攝)

當年楊樹排的烈士就埋葬在這座鐵道邊的青山上。攀至半山腰,羅星和工友們不自覺放輕了腳步,動作熟練地開始清理這裡的雜草。“我們作為90后,離那段歷史有點遠,但是在楊樹排,英雄們離我們又很近,他們的事跡讓我們很震撼很有感觸。”羅星聲音低沉,腳步堅定,繼續向山上攀去。

再向上數十米,一個危石群赫然出現在眼前。羅星他們仔細檢查這些石頭的狀態,每塊危石上的油漆編號還很新。“我們已經對這些危石進行了加固,我們給工區管內的425塊大小危石都編制了‘身份証’,每次巡山都要來檢查它們的狀態,一旦有變化、有隱患就要及時處理,確保安全。”

羅星和工友正在檢查楊樹排隧道設備情況。(徐國棟 攝)

2015年,為消除山體滑坡影響鐵路安全的隱患,中國鐵路南昌局集團有限公司重修楊樹排隧道,將隧道延長78米,又增建明棚洞252米,為列車安全從隧道通過再添一道“保險”。

一列貨車呼嘯著從楊樹排隧道穿山而過,羅星和工友們站在山上,目視列車從腳下經過。他們身后長眠著楊樹排的無名英雄,一大片雛菊在腳邊隨風輕搖。“年輕人也可以擔擔子。我們在這兒一天,就要守好前輩們的奮斗成果,就要把他們的故事一代代傳下去。”羅星如是說。(時雨、吳朋珊、謝海峰)

(責編:邱燁、帥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