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西頻道>>人民日報看江西

廣大高校青年學生紛紛表示,把青春奮斗融入黨和人民事業——

請黨放心 強國有我

2021年07月11日08:00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新時代的中國青年要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己任,增強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不負時代,不負韶華,不負黨和人民的殷切期望!

  廣大高校青年學生紛紛表示,要聽黨話、跟黨走,在中國共產黨的旗幟下,把青春奮斗融入黨和人民事業,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先鋒力量。我們選取一些高校青年學子的故事,傾聽他們以實際行動,對黨許下的青春誓言。

  ——編 者

  中國人民大學中共黨史系學生——

  知行合一 堅定信仰

  本報記者 張 爍

  “有信仰”,是中國人民大學中共黨史系2017級本科生張志強學到的開學第一課。“同學們,你們才大一,必須好好閱讀馬克思主義的經典著作和黨的重要文獻,努力成為有信仰的人!”新生研討課上老師的諄諄教導,被張志強牢牢記在心上。

  一有時間,張志強就捧讀經典著作,“通過讀書學習,我的思想認識有了很大提高,也更加堅定了入黨的決心。”

  中國人民大學是我國高等教育系統中最早專門開展中國共產黨歷史教學和研究工作的高校。80多年來,學校從延安來到北京,“初心是什麼”始終是鐫刻在一代代學生心頭的記憶。目前,該校中共黨史學科各類畢業生逾5000人。

  “有信仰”,在中共黨史系2018級本科生薛思齊的心中,有著沉甸甸的分量。2018年,他和同學們來到重慶市開州區關面鄉泉秀村,與村黨支部書記周康雲一起為扶貧出謀劃策。沒想到第二年再來,村裡的中藥材種植基地建起來了,周書記卻再也見不到了。

  “一次汛期暴雨中,周書記上山給貧困戶修水管,路上不幸遇難。我還記著周書記的話,要是我們共產黨員不管貧困戶,誰能夠去管他們?”薛思齊的眼圈紅了,“這就是一名共產黨人的擔當!”

  “有信仰”,在中共黨史系2018級本科生周文鵬心中,有著激動人心的回憶。“那是2019年10月1日,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會上,當我和同學們一起揮舞著旗幟,高呼‘祖國萬歲’時,不禁熱淚盈眶!”

  近年來,在深圳特區、福建龍岩等地的實踐調研中了解國情民情,中共黨史系的學生們認識到,“要真正把所學和所行結合起來,把青春寫在中國大地上”﹔在井岡山、延安等革命聖地感悟革命精神,學生們認識到,“要繼承革命先烈遺志,弘揚革命英烈精神,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己任”﹔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學生們爭當志願者,“我們要努力在為人民服務中茁壯成長,讓青春在黨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綻放絢麗之花”……

  收看了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直播,中共黨史系的學生們熱血沸騰,紛紛表示:“我們一定要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己任,增強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不負時代,不負韶華,不負黨和人民的殷切期望!”

  中山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抗疫志願者鄧揚——

  揮洒汗水 守護健康

  本報記者 黃 超

  “我是疫情防控專線流調員,您在餐廳吃飯坐幾號桌”“回憶一下還去哪了”……廣東佛山南海區疾控中心電話流行病學調查室,25歲的鄧揚持續兩周重復著類似問題,一天下來,耳朵嗡嗡作響。“這是跟病毒賽跑!”她說。

  鄧揚,中山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抗疫志願者,今年6月和流行病學與醫學統計學、預防醫學專業的28名同學組成服務隊。協助流調、分析、採樣,省衛健委、省疾控中心、廣州疾控中心、佛山南海區疾控中心都能看到他們忙碌的身影。

  鄧揚善於發現和解決問題,主動利用衛生管理專業知識提出關鍵點優化建議,極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他們剛到,就同一線人員沖鋒在前,無條件服從安排。大家充分發揮專業所長,用行動証明新時代的中國青年是好樣的!”佛山市疾控中心主任陳愛貞說。

  “林宗玨思路清晰,王勝浩加班最晚,陳鳴禹功底扎實……”作為南海區服務分隊臨時團支部書記,鄧揚對每名同學清清楚楚,武漢姑娘孫宛怡尤其令她感動。每天30多攝氏度高溫,需要穿上隔離服工作半天,但孫宛怡從不叫苦叫累。“環境採樣工作條件惡劣,但她全身心投入,完全忘記了周遭的悶熱、潮濕和惡臭。”鄧揚說。

  “去年,學院就組織學生參與抗疫志願服務。這支隊伍經驗豐富、有備而戰。”曾參加抗擊非典的指導老師楊文翰說。

  學院黨委書記范瑞泉介紹,為發揮黨員先鋒模范帶頭作用,服務隊還成立臨時黨支部。“抗擊疫情斗爭中,青年醫學生交出了合格答卷。在為人民服務中茁壯成長、在實踐中增長工作本領,這也是一次高質量的思政教育。”

  處理500多函件,涉及1200多人次並一一復函﹔發出411份協查函,涉及1650多人次﹔電話流調8000多人,協助分析大量數據……短短兩周,服務隊全力以赴。

  如今,服務隊已陸續撤回。但鄧揚還記得,每當萬家燈火漸漸隱去,隊員連夜奮戰的畫面。“每個辦公室都挂著鮮紅的黨旗,時刻提醒大家作為黨員在關鍵時刻要站得出來。學以致用,我們很驕傲!”

  四川農業大學“科技小院”學生——

  扎根田間 技術支農

  本報記者 丁雅誦

  這個暑假,對於四川農業大學農學院研究生朱嘉心來說並不清閑。駐扎在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布拖縣馬鈴薯科技小院,白天埋頭田間、培育推廣馬鈴薯品種,晚上挑燈夜讀、撰寫調查研究報告,“日復一日,雖然辛苦卻無比充實,”朱嘉心說,這是科技小院學生的普遍感受。

  位於大涼山腹地的布拖縣,是彝族聚居的高寒山區半農半牧縣。這裡土壤貧瘠、水資源匱乏,耐寒耐旱的馬鈴薯是最主要的糧食作物。

  “以前種土豆,就是挖個坑丟下去,看天吃飯,儲存方法也往往不當。”農學院三年級研究生冉爽是第一批進駐布拖縣馬鈴薯科技小院的學生,她說:“越是面對這樣的狀況,我們越是信心滿懷。”

  “但現實遠比想象中的困難。我們到村裡才發現,因為方言緣故,我們和村民幾乎無法交流。”冉爽回憶道:“那時候,我們團隊幾名黨員積極帶頭,大家沒事就湊在一起想辦法。我們請村裡讀過書的年輕人、駐村書記等村干部幫我們翻譯,后來又找專業的彝語和漢語雙語老師幫我們錄制科普視頻。在村裡,難題很多,但迎難而上,就一定能解決!”

  一開始免費給村民提供種薯、動員村民學習種植技術,村民們還將信將疑、不敢讓出土地,而現在大家主動上門咨詢種植技術、積極試種馬鈴薯新品種,“這樣的改變讓我們從心底裡感到滿足,覺得一切努力都充滿意義。”冉爽說。

  目前,四川農業大學農學院有60余名師生先后前往布拖縣馬鈴薯科技小院進行扶貧工作,長期入駐研究生達20人,開展集中培訓100余次、現場技術指導700余次。在生產一線發現問題,進而展開課題研究,科技小院的科研成果也是沉甸甸的:研究生累計撰寫工作日志2200余篇,形成報告或論文30余篇。

  “我的老師、師兄師姐們也都在這裡奮斗著。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讓當地群眾過上更好的生活,是我們共同的心願。”朱嘉心說。

  華東師范大學研究生支教團成員孫茂霖——

  山區支教 點亮夢想

  本報記者 吳 月

  “楊老師,歡迎你們來上海!”

  “小孫,一年不見,還是這麼陽光!”

  6月28日,上海浦東機場,華東師范大學法學院研一學生孫茂霖接到了幾位老朋友——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武定縣第一中學的老師們。

  距離上海2000多公裡的雲南楚雄,是孫茂霖的故鄉,也是他曾支教的地方。

  “我是通過高考從祖國的西南地區來到上海的,在華東師范大學就讀的4年,讓我深知教育的力量。”得知學校招募研究生支教團成員時,孫茂霖決定報名參加。“我一直有一個心願,想為家鄉建設盡一份微薄之力。”他說。

  武定縣位於群山環抱中,2020年5月脫貧摘帽前,武定一中有800多名學生的家庭屬於建檔立卡貧困戶,孫茂霖班上就有20多名。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他曾一度擔心線上教學效果。

  貧困生怎麼聽課?當地免費提供設備,開通大額免流量套餐。偏遠村子有沒有信號?班上住得最遠的己衣鄉的學生說,村裡已經通了網,如果信號不好,還可以到村委會“蹭網”。“我不僅為學生們對知識的渴望動容,更為脫貧攻堅、鄉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成就而自豪。”孫茂霖說。

  作為法學專業學生,孫茂霖還希望用專業知識為鄉村法治教育作貢獻。支教時,他發現不少教師在開展普法課程、制定校規班規、防范校園欺凌等方面需要更具體的指導。

  回到上海后,孫茂霖在華東師范大學“教育筑夢”計劃中申請了法治教育項目。今年6月,武定一中教師的上海行就是筑夢計劃的一部分。華東師范大學法學院黨委將聚焦中學法治教育需求,在法治教育師資培訓、資源共享等方面提供支持。

  帶領武定一中的老師在上海調研時,一個瞬間讓孫茂霖十分難忘——中共一大紀念館旁,他們在黨旗下合影。“革命先輩們的精神激勵著我,要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己任!”

  支教結束后,孫茂霖就遞交了入黨申請書。如今,正在讀研究生的他也在思考自己的人生規劃:“未來,我希望有機會到基層工作。祖國需要處,皆是我故鄉!”

  “青年紅色筑夢之旅”井岡山大學參賽學生趙延寬——

  發展產業 促農增收

  本報記者 丁雅誦

  7月,對於井岡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環境工程專業學生趙延寬來說,是一段忙碌的日子,因為漫山遍野的百合又到了收獲的季節。

  “白天太晒,我們就夜裡架燈挖百合,避開烈日採挖出的百合色澤潔白,而且更耐保存。”看著一株株聳立的百合,趙延寬心裡說不出的高興:“農戶們的日子也像這百合一樣,越來越好。”

  趙延寬,“青年紅色筑夢之旅”活動“百年好合”項目團隊負責人,致力於為革命老區井岡山的百合產業提供種植規劃、加工營銷等全產業鏈服務。

  談起項目初衷,趙延寬說:“2017年,我剛入大學,在學校廣播裡聽到習近平總書記給第三屆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青年紅色筑夢之旅’的大學生的回信。‘扎根中國大地了解國情民情,在創新創業中增長智慧才干’,總書記的勉勵我牢記在心。當年秋天,我跟隨老師到井岡山參加科技扶貧活動。看到大片荒置的山地、傳統的生產模式,我就在想:如何將荒山變金山?我們青年學生能為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做些什麼?”

  帶著這樣的想法,趙延寬帶領團隊深入荒山林地,分析地理環境,展開實地調研。針對蓮花縣10萬畝荒山,團隊制定了山地百合種植產業模式,目前已發展卷丹百合和龍牙百合種植1.2萬畝﹔針對井岡山旅游勝地和林地多的特點,團隊量身定制了“大百合生態農業+旅游”的產業模式,並在神山村和上井村等地進行示范,產生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應。

  為解決百合銷售問題,團隊成員們搖身變成“帶貨主播”,依托淘寶、微信公眾號等網絡平台,一邊宣傳井岡山風土人情,一邊打開銷售渠道﹔為進一步提高農民收益,團隊尋找合適的加工企業,制成百合粉、百合干片、百合花茶……

  每年7、8月份是百合上市的季節,趙延寬有時一天隻能睡上三四個小時。“雖然辛苦,但是農戶收獲后的笑容,就是我們最大的滿足。”趙延寬說:“在紅色基因哺育下成長的我們,是井岡山精神的傳承者,我們一定不負時代,不負韶華,不負黨和人民的殷切期望。”

  圖片說明:

  圖①:天津師范大學舉行慶祝建黨100周年主題活動,學生們合影留念。

  史 嵩攝(影像中國)

  圖②:四川農業大學學生在科技小院工作。

  新華社記者 江宏景攝

  圖③:西北工業大學學生在開展支教活動。

  王 正攝(影像中國)

  圖④:北京密雲,清晨的古北口長城。

  楊 東攝(影像中國)

  版式設計:張丹峰

(責編:毛思遠、邱燁)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