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者:因“優”而特
——如何做強大南昌都市圈

沉浸式折幕,讓人融入人水相依、千年流淌的水世界﹔全息投影,讓人和水生物來一場有趣的互動游戲﹔VR劇場,讓人以鳥兒的視角來一次“飛躍未來靖安”之旅……
這是建設中的靖安縣河長制數字化展館項目,展開的一幅虛擬與現實深度融合、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動人畫卷。
據了解,這個把靖安的生態之美與科技之力有效結合在一起的項目,與一家來自南昌的VR企業密切相關。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大南昌都市圈的建設,推動圈內越來越多的地方,把自己的生態優勢、文化優勢,與南昌的VR產業優勢結合起來,進一步放大自己的特點。
都市圈是什麼?如果說每個城市是“指頭”,那麼都市圈就像是匯集了各個城市優勢的“拳頭”。
大南昌都市圈同樣是一塊優勢匯聚的寶地。
這裡有享譽全球的世界VR產業大會,這裡有振翅高飛的國產大飛機,這裡有歷史悠久的中醫藥產業,這裡還有內涵豐富的贛商文化……
然而,如何才能把這些優勢錘煉成為大南昌都市圈的競爭力?
把優勢“揚”起來——各展所長,以特殊眼光煥發圈的生命力
近日,走進哈工大機器人南昌智能制造研究院,一條天然產物提取分離純化中試生產線引起採訪組的關注。它看似由各種金屬罐體和復雜管道組成,卻是一個計算機控制的智能系統,能根據不同原材料自行編程,效率是常規方法的6倍以上。據了解,圍繞工業自動化、生物材料、食藥裝備三大江西需求強烈的領域,該研究院積極幫助企業進行裝備自動化、產線數字化、工廠智能化方面的技術研究,已提供相關解決方案10余項,不少落戶於大南昌都市圈。
近年來,南昌在推進大南昌都市圈做優做強的過程中,充分發揮省會在科技、人才、資金、市場等方面的資源優勢,以“一廊一區一島三城多點”組成的創新矩陣為支撐,把創新引領作為自己在都市圈內發揮好核心引領功能的重要方面,使自己成為推動都市圈產業升級的關鍵力量。
豐城市在沒有任何優勢的情況下,從無到有建設江西工業設計小鎮,關鍵一招就是打造“深圳研發、南昌加速、豐城整合”的生態圈,特別是位於南昌的工業設計研究院,發揮工業設計推廣、設計人才引進、設計技術資源鏈接的功能,在其中起到了催化作用。
樟樹市建設中醫藥產業研究院和中藥質量第三方檢測檢驗中心,彌補一直存在的中藥研發和檢測短板,依托的也是來自南昌的高校——江西中醫藥大學,以及源自南昌的檢測公司——華星檢測。
十指相連,各有所長。不光南昌有創新等方面的優勢,大南昌都市圈的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特長。
走進九江百裡長江“最美岸線”,九江港城西港區集裝箱碼頭車水馬龍的景象讓人震撼﹔來到撫州312平方公裡昌撫合作示范區,態何源田園綜合體瓜果飄香的場景令人流連。此外,贛江新區擁有先行先試的政策優勢,鄱陽手握獨具魅力的湖泊資源,萬年弘揚歷史悠久的稻米產業文化,高安形成不斷壯大的建陶產業,靖安打造令人向往的天然氧吧……
亮點頻現,風採各異。但“一核兩極兩軸、三組團多支撐”都市圈區域格局中,能真正把個體優點打造升級為特色板塊的還不多。
為此,樟樹最近作出了積極探索。置身樟樹港河西港區建設現場,一個總投資約108億元、佔地約2000畝的港城一體化項目藍圖躍然眼前。相關負責人介紹,該項目創新性地把港與城有機地結合起來,不僅將建設15個1000噸級現代化貨運泊位,打造贛江內河水運最大碼頭﹔而且在碼頭附近還將崛起一座規模宏大的新城,為港口可持續發展提供依托。如此大手筆,著眼的已經不是樟樹一城一池的發展,而是把樟樹的水運優勢,與都市圈的物流需求結合起來,激發整個都市圈的運輸活力。
當特長被鎖在小格局裡,它隻能是優點,隻有放在全局中來謀劃,它才能成就一域特色。
採訪中,不少市縣政府職能部門的負責人坦言:如今,圈內各個城市都逐步意識到,要更加重視在人文、生態、區位和歷史等特殊資源中,尋找自己融入都市圈的發力點和突破點,不斷激發圈的生命力。
把優勢“鏈”起來——強強聯手,以特色產業增強圈的競爭力
萬年聯創顯示科技有限公司是國內一家年產6000萬片觸控顯示一體化產品的重要企業,中興、TCL、海爾、美的等企業所需的觸摸屏,不少都出自這裡。該公司雖在萬年,卻與南昌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它由“南昌光谷”的聯創電子投資建設,是萬年融入大南昌都市圈、承接南昌電子信息產業轉移的重大產業化項目。
近年來南昌大力推動“南昌光谷”建設,躋身全國重要的移動智能終端產業基地。與此同時,電子信息產業也是萬年重點培育的優勢主導產業之一。那麼,萬年與南昌之間,是競爭,還是合作?
萬年做出的選擇是,與“南昌光谷”合作共建電子信息產業協作區,全力打造南昌電子信息產業轉移承接基地。
善於和別人的優勢“鏈接”起來,實現優勢的倍增,在大南昌都市圈,不乏這樣的潛在特色產業鏈。
中醫藥是樟樹的傳統產業。與此同時,贛江新區正在以“國內領先、世界一流”為目標,打造規模宏大的中醫藥科創城﹔南昌高新區的生物醫藥產業也逐步在中醫藥方面形成較為明顯的創新力……
石油化工是九江的支柱產業。九江正向著打造全國重要的石油化工產業基地的目標邁進,永修也在努力建設世界領先的有機硅產業基地,樟樹則邁向國內重要的鹽化工產業基地……
針織服裝是南昌市青山湖區的品牌產業。但圍繞紡織服裝這個主軸,共青城的羽絨服裝、德安的棉紡服裝、瑞昌的棉麻紡織、奉新的滌棉紗線、萬年的紡織新材料也各具特色……
機會層出不窮,但分析這些產業鏈的現狀,有的雖已形成一定的產業合作,但鏈條還不長﹔有的雖已獲得一定的產業影響,但集聚還不夠。因此,談起在大南昌都市圈融合一體發展,大家普遍認為:產業的融合是其中最大的難點,也是最大的短板。
怎麼辦?在合肥協力液壓科技有限公司,我們看到了“造鏈”的途徑。企業負責人表示,他們車間僅4000平方米,卻能創造1億元的年產值,因為很多生產環節都由產業鏈企業承擔了,而這些企業大多位於合肥都市圈。由於隻專注於自己擅長的末端精加工、研發和檢測等關鍵環節,其產品的加工精度達微米級,競爭力強勁。
這些經驗進一步表明,造鏈就要形成“鏈主”,就要打造“最優組合”。為此,《大南昌都市圈發展規劃(2019—2025年)》專門提出,要打造都市圈產業協同創新共同體,促進產業集聚集群集約發展和產業發展平台共建共享,共建高端產業集聚、特色優勢互補、配套協作緊密、創新創業活躍的現代產業體系,培育產業國際競爭新優勢。
造鏈、補鏈、強鏈。這是大南昌都市圈必須突破的一道難關。
把優勢“聚”起來——田忌賽馬,以特有策略擴大圈的影響力
都市圈競爭是綜合實力競爭,大南昌都市圈如何形成這種實力?
近日,採訪組走進共青城基金小鎮。這裡風光旖旎,碧波蕩漾,一排排造型獨特的建筑星羅棋布,凸顯出山水與人文的精彩互動。就在這青山綠水中,小鎮已入駐了6000多家基金企業,成為中國最具影響力的基金小鎮之一。憑借強大的資金鏈,小鎮入駐企業對外投資實體項目4746個。其中,投入江西產業項目1140個,資金規模達267億元。
江中食療科技有限公司就是受益者之一。
這家同樣位於共青城的企業,獲得過多個國家級創新獎項,打造了一個現代化、生態化、智能化的制造基地,利用氣流輸送物料系統和視覺、記憶識別等人工智能技術,整條生產線能提高生產效率約50%,體現了產業鏈與創新鏈的融合。在此基礎上,2018年12月,晟道投資與江西省發展升級引導基金設立總規模為10億元的子基金。首筆3.18億元資金,專項投資於江中食療項目。
如此,當產業鏈、創新鏈和資金鏈等具有比較優勢的鏈條深度融合在一起,江中食療最終形成了獨具競爭力的成長模式,並由此立足共青城,在競爭激烈的快消品市場扎下了根基。
圈內產業的發展如此,整個都市圈的打造也是這樣,必須聚合各種優勢鏈條,來不斷鑄造自己的綜合實力。
《大南昌都市圈發展規劃(2019—2025年)》在描述都市圈的發展基礎時,總結了六方面優勢——區位交通優勢凸顯、產業發展態勢良好、創新資源較為密集、城鎮體系層次分明、綠色生態優勢突出、文化底蘊厚重綿長。那麼,如何才能有效聚合這些比較優勢,使大南昌都市圈在與其他都市圈競合的過程中,形成自己不可替代的地位和功能?
2000多年前,戰國時期的軍事家孫臏,用一場充滿策略的賽馬游戲,演繹了比較優勢理論最為朴素的“打開方式”。今天,當我們走進以都市圈為代表的全新的區域競合時代,大南昌都市圈也在比較優勢的聚合上不斷探索新的策略。
在鄱陽縣瓦屑壩移民文化館,記者看到了他們的努力。這個文化館記敘了一段600年前210萬瓦屑壩移民背井離鄉的歷史,勾起了許多移民后代對江西的向往。鄱陽則不失時機地打造出饒州古鎮、鄱陽宋街、鄱陽湖博物館、饒州府街等歷史文化載體,用一條具有比較優勢的文化鏈,串起了都市圈內的旅游鏈、生態鏈,使得大南昌都市圈有了和其他都市圈進行文化交融的接口,有了深化廣泛合作的可能。
從優點到優勢,從優勢到優勢鏈,從優勢鏈到鏈的聚合。就是在這一系列因“優”而特、而強的過程中,大南昌都市圈不斷磨礪自己的“拳頭”。
短評
深諳“揚優”這個竅門
黎 軍
網上,合肥被戲稱為“賭”城﹔蕪湖,則被冠以“無中生有”之名。
看似調侃,實則不然。事物發展都有其因果和必然性,從風投京東方到牽手蔚來,為什麼能“賭”成功﹔從奇瑞到三隻鬆鼠,為什麼能憑“空”而造?在皖的採訪給了我們答案:因有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的底氣和特色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實力而敢“賭”,因有大眾創業的營商環境和務實高效的政務服務而能“生”。
誠如一家餐館,要麼得有人無我有、人優我特的招牌菜、特色菜,要麼得有人人夸贊的優質、創新服務,可以讓菜品不斷順應口味,否則,要想留住顧客、擴大口碑是難以企及的。建設都市圈,也是這個道理,除了各位圈友要緊密團結、合作協同,還要集中力量培育出叫得響的拳頭產品,營造出真正貼心的“四最”環境。
先說拳頭產品:大南昌都市圈裡有邁向世界的VR產業、規模宏大的大飛機配套制造基地、令世人矚目的LED光電,以及底蘊深厚、全國知名的中醫藥產業﹔此外,更有源遠流長、以誠信為本的江右商幫、贛商文化。用心盡力將這些優勢產業和品牌打造得更現代、更有范,就能實現重點突破、多點聯動,產生鯰魚效應,發揮溢出功能。
再看營商環境:南昌一名街道干部曾感慨:我們的營商環境不能止於“窗口”。一語點破我們真正的營商環境和政務服務應當是充分體現在企業開工后、群眾實際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雖不振聾發聵,但也令人心頭一顫。如果說辦事窗口只是看得見的營商環境,那麼在窗口辦完手續之后的更多需求和服務,則是無形的營商環境。如果以有形的營商環境代替全部而真實的營商環境,又和形式主義有何區別?
世界上怕就怕“認真”二字。我們有“優”的基礎和稟賦,不怕造不出“尖端產品”和“世界名片”﹔我們有治理“怕慢假庸散”的銳氣和建設“五型”政府的魄力,不愁鳳凰不來擇棲。有理由相信,隻要大家心有所向、力有所行,一個個項目、一件件實事穩步地推進和落實,都市圈必將迎來精彩跨圈的那一天!
專家之見
推進一體化,打造都市圈
江西省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 麻智輝
現代經濟學理論告訴我們,區域經濟發展必須依靠增長極,通過增長極輻射帶動周邊地區的發展,這個增長極就是大城市和以大城市為中心的城市群、都市圈。
近年來,江西經濟實現了持續快速穩定增長,但始終沒有擺脫在中部地區落后的局面,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江西缺乏一個重量級的、能夠帶動和輻射全省的核心增長極。因此,傾全省之力打造區域核心增長極——大南昌都市圈勢在必行。
打造大南昌都市圈,重點是必須加快都市圈內體制機制、產業、基礎設施、市場、生態環保、人才等方面一體化進程。
建立和完善大南昌都市圈合作協調機制,統一協調解決區域內資源開發、環境整治、產業合作、基礎設施建設等一地或單一部門不能解決的重大問題,整合有關區域內發展的組織協調機構,以保証政策的統一和政令的暢通。
加強都市圈內基礎設施對接,推進區域空間一體化。全面推進都市圈交通無縫對接和一體化進程,加強圈內公路、鐵路、航道、港口等交通基礎設施的協同建設。
加速產業分工協作,實現大南昌都市圈內產業一體化。根據都市圈各市縣工業化發展的階段和層次來選擇各地的支柱產業和特色產業,推動不同規模、不同層次的城市之間形成產業分工和協作聯系。
建立都市圈內統一的市場體系,推進區域市場一體化。必須突破行政區間的“邊界”,在更大范圍內實現市場要素的整合,推動資金、人才、技術等要素的自由流動。
加強都市圈工商、質監、物價、食品藥品監管、檢疫、稅務、海關等部門的合作,為區域內企業的生產、經營和服務活動及企業間的合作交流提供便利,促進區域經濟共同發展。
加快推進都市圈科技市場一體化。充分利用南昌、九江等市的智力資源優勢,統籌規劃、有序建設多元化科技市場,推動區域內產學研一體化,構建區域技術創新體系。
加快推進都市圈區域人才開發和使用一體化。逐步統一區域內人才市場在准入標准、設立程序、營運規則方面的規定,形成統一的人事服務體系。
加快推進都市圈生態環保一體化。以建設江西生態文明試驗區為契機,促進生態文明建設,圍繞長江周邊環境等治理,加強圈內各市縣在環保方面的協作。(記者 殷 勇 宋思嘉 鐘珊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