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西頻道

黎川縣飛源村:村在深山“路”也寬

2021年07月17日07:56 | 來源:江西日報
小字號

從黎川縣城往東,沿著322國道行駛30多公裡,就來到了坐落在武夷山脈贛閩交界處的飛源村。

6月下旬,在飛源村堯排小組的山坡上,一排排稻田梯次延伸,村民廖建賢正在田間插秧。“我在村裡的高山水稻種植基地務工,一個月能拿到3000多元。”說這話時,廖建賢咧著嘴笑了起來。

廖建賢的幸福感與該村黨支部開展的“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分不開。飛源村有9個村小組,分布在深山中。該村黨支部圍繞困擾群眾增收、交通出行等方面的問題,積極謀劃,狠抓落實,切實解決村民的“急難愁盼”事,提高村民的幸福指數。

飛源村高山梯田多,耕地條件較差,撂荒現象時有發生。如何發揮這些耕地的作用,增加村民收入?種植葫子是飛源村村民的老傳統,以前家家戶戶都會種幾株,用來自家食用,沒有形成產業,為此,村裡下決心讓老傳統煥發新生機。

在上級政府的幫助下,經過幾輪洽談,村裡終於引進了一家企業,採用“公司+農戶”的形式,成立合作社,建立起70畝葫子種植示范基地,並建起了加工廠。此外,村裡還引導村民利用閑置的荒山坡地成規模種植葫子。如今,村民種的葫子銷路不用愁,價格也有保障。傳統的葫子種植,已成為飛源村村民一項增收致富的新產業。據了解,今年僅靠種植葫子,戶均就可增收6000多元。

在發展產業的同時,該村黨支部還把思路放在發展產業來實現村民在家門口就業上。

一方面,通過村集體在堯排村小組流轉高山梯田近200畝,與黎川縣一家農業公司合作,成立優質水稻種植基地,通過土地出租、務工拓寬村民的增收渠道。

村民劉國富夫婦都在基地務工,農忙時節兩人一天有400多元的收入,平時在基地做些施肥、拔草等零活,每天的收入也有300元,再加上田塊租金每畝200多元,一年下來收入可觀。

另一方面,該村發揮山清水秀的生態優勢,將菊水村小組322國道旁分散在村民手中的200多畝高山梯田流轉在一起,種植玫瑰花等,既發展了鮮花種植業,又帶旺了鄉村旅游。

現在,村裡修好了停車場,鋪起了游步道,打造了一個集觀光、採摘、休閑於一體的生態農業景區。一到玫瑰花開的季節,來村裡的游客絡繹不絕。

“我今年75歲了,在景區做些拔草、施肥、清溝的活。沒想到我這麼大年紀還能在家門口掙錢,村黨支部確實是為我們辦了實事。”菊水村小組村民吳助孫高興地說。像吳助孫這樣在景區務工的村民有幾十人,人均月收入達到2000多元。

在增加群眾收入的同時,方便孩子上學也成了該村黨支部為群眾辦的實事之一。飛源村距鄉政府所在地3公裡,孩子們平時到鄉中心小學上學大多由家長騎摩托車接送,不僅麻煩而且不安全。

為解決孩子上學的交通問題,飛源村黨支部積極與縣長運公司協調,延長公交班線,調整運行時刻,車費實行優惠。如今,孩子們每天乘坐公交車上下學,不僅安全方便,家長也放心了。

“我們要繼續把‘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扎實開展下去,拓寬大山深處群眾的小康之路,接續推進鄉村振興。”飛源村村支書胡愛明說。(吳細蘭 記者 尹曉軍)

(責編:帥筠、邱燁)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