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師:“制造”有序生活方式

編者按
近年來,隨著社會的發展,一批新職業也隨之出現。這些職業不僅豐富了人們的就業選擇,更滿足了市場的多元化需求。從2019年4月至今年3月,人社部等部門累計向社會發布了4批56個新職業。從今天起,民生版推出“新職業 新風採”系列報道,講述新職業從業者的故事,展現新時代勞動者風採。
一個悶熱的午后,南昌市水榭花都小區業主張先生的主臥裡,不時傳出嗡嗡的電鑽聲。“這個位置不太合理,得加一個擋板”“這個櫃子放不下2個大號收納箱,想想別的辦法”……整理師周栩逸帶著4名助手,經過近3個小時的努力,魔術般地讓張先生衣櫃裡的服飾鞋帽分門別類,整齊有序。
2021年3月,人社部等部門聯合發布了一批調整變更職業信息,其中就包括在“家政服務員”職業下增設整理師工種。隨著人社部的認証和消費需求的擴大,近年來,整理師一職漸趨熱門。作為我省較早進入整理收納行業的人,周栩逸與她的團隊不斷被認可,對未來的發展也充滿信心。
每一次整理都是“頭腦風暴”
整理師,又稱整理收納師、整理專家等,是指通過與客戶之間的交流,為客戶提供家居整理收納方案和服務的專業人士。
區別於一般家政人員,整理收納有一套標准化操作流程,絕不是把衣服疊成“豆腐塊”放進衣櫥裡這麼簡單。“它是一個考驗心力、腦力和體力的工作。”在周栩逸的眼裡,她的工作更像是給客戶的家居進行“二次裝修”,拍照、清空、分類、針對物品特性篩選、整理,還需考慮空間規劃、陳列美學、動線設計……這些“跨界”知識,對整理師而言都是必備技能。
8月11日,周栩逸來到張先生家裡,准備對4米長的衣櫃進行整理改造。由於平時工作忙碌,張先生和妻子很難有時間好好整理。這次請整理師上門服務,也是抱著改善生活環境與狀態的想法。
周栩逸將行李箱在客廳攤開,箱中放置著形形色色的工具,電鑽、磨砂紙、標簽打印機、挂鉤和口罩等等。戴上口罩和手套,整理師們迅速清空了衣櫃中所有衣物,對衣櫃的構造進行了一個初步的評判,隨即著手改造衣櫃中不合理的位置。“每一次整理,都是一次‘頭腦風暴’。”周栩逸笑著說。
16時,張先生的衣櫃從零亂變得整潔有序,日常衣物按照顏色深淺一一排列,被子和冬季衣物打包進收納箱,放置在衣櫃最上層。皮帶、襪子、圍巾之類小物品分類折疊好擺放在抽屜中,每一個收納箱和物品袋上都貼上了標簽,便於查找。
張先生對整理效果十分滿意。“清爽”是他的第一印象,而有序分類收納更讓他耳目一新。
堅持積累終遇曙光
談起整理師這條道路,周栩逸回顧說,2016年,一次偶然的機會她接觸到相關的專業書籍,有了初步的認識。“隨著我對這個行業的了解不斷加深,我太驚喜了,並有加入它的沖動。”
此后,周栩逸一邊在地產公司做檔案管理,一邊去深圳、上海等地參加整理師的相關沙龍和講座。經過多次的交流學習,成為一名職業整理師的想法,逐漸在周栩逸的心中扎根。
為了積累經驗和拓展人脈,周栩逸做了數十次免費上門整理。2018年7月,她創辦了自己的公司。和許多創業的人一樣,周栩逸也遇到過瓶頸期,半年時間沒有接到任何訂單,處於虧損狀態,10萬元投資不知何時能夠收回。此外,家人也對此難以理解。
“當時快沒信心了,差一點打退堂鼓。”周栩逸回憶道。
2019年1月10日,對周栩逸來說是特別的一天。一名浙江的客戶通過微博聯系到周栩逸,托她整理別墅。周栩逸迅速帶上同伴去往浙江。450平方米的屋子,3人花了整整6天5夜才完成整理。
3.6萬元,這筆業務給周栩逸帶來不菲收入的同時,也給了她信心,更讓不理解她的家人真正認識到,整理師與傳統家政業務的不同。
讓社會和市場更加認可
“首先有較好的經濟基礎,其次有較強的收納意識,最后要有較高的生活追求。”周栩逸介紹,現在的顧客趨向年輕化,多為經濟獨立的“80后”“90后”,他們有穩定的收入,並且對物質和精神生活都有較高的追求。
對於周栩逸自己而言,整潔有序的布置,能給她帶來很強的“治愈感”。“看見自己的職業能夠將整潔的環境帶給更多人,讓我非常有成就感。”
去年4月,疫情剛剛緩解,周栩逸接到的訂單翻了幾倍,公司淨利潤達10萬元。“疫情導致人們在家中堆積了更多的物品,這相對擴大了市場對整理師的需求。所以我們緊緊抓住了這個機遇。”周栩逸說。
如今,平均每個月兩三次的全屋整理訂單,加上招收學員進行培訓,周栩逸的公司每個月淨利潤已經穩定在4萬至6萬元。
職業化和標准化,整理師近年來正在朝著這樣的趨勢發展。在周栩逸的工作室,訂單的完成已經有了一套完整的流程。從咨詢到預採,再到制訂方案和上門整理,整個過程條理清晰。
在被人社部認証為新職業后,整理師的身份也進一步得到了社會的認定。周栩逸認為,整理師行業將會越來越規范,門檻也將越來越高,並擁有一套完整的行業標准。“我希望通過整理師的帶動,增強大家的收納意識,使其成為大家日常生活的一種習慣。”(記者 陳 璋 實習生 孫木子 徐玉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