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西頻道>>人民日報看江西

江西不斷完善相關生態保護補償機制

贛鄱大地 展現盎然生機(聚焦生態文明試驗區②)

本報記者 朱 磊
2021年08月17日07:46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圖①:三清山中的鳥兒。

  圖②:上饒市廣信區望仙谷。

  圖③:宜春市溫湯鎮。

  本報記者 朱 磊攝

  核心閱讀

  提起江西,很多人會想到巍巍井岡山、悠悠於都河。漫步贛鄱大地,除了感嘆曾經的歲月崢嶸,更會驚嘆於江西的山巒壯美、江河秀麗。

  2016年,江西省獲批成為首批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之一。讓我們從每一滴水、每一棵樹中,去尋找江西的綠色發展成果。

  8月的鄱陽湖,煙波浩渺,蒼鷺等夏候鳥雲集。“再過4個月,大批候鳥就會來鄱陽湖越冬,到時再來看看我們的白鶴。”江西鄱陽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大汊湖站站長林發榮說。他最近正忙著籌備第二屆鄱陽湖國際觀鳥周活動。談及候鳥,他興奮不已。

  如今的鄱陽湖流域,是近70萬候鳥的樂園。在大汊湖站工作了10多年,從打擊非法捕獵活動,到宣傳觀鳥愛鳥、救助傷鳥,林發榮說,“隨著生態環境好轉、群眾環保意識增強,我們的工作重心都發生了轉變……”

  建好機制,讓生態環保意識深入人心

  江西轄內水系發達,河流多達2400余條。為保護河流水質,江西正在探索“成本共擔、效益共享、合作共治”的長效治理機制。

  7月30日,宜春市奉新縣。清風拂過南潦河,碧波蕩漾的水面上,不時有鳥兒掠過。不遠處,垂釣的人三五成群。漫步河邊,奉新縣赤岸鎮黨委書記易德明感嘆:“5年前,潦河不少河段還是Ⅴ類水質,魚蝦難生,如今這裡已達到Ⅲ類水質。”

  作為河段長,易德明每天都要定期巡視自己的責任段。在他看來,相關生態環保政策的倒逼,是潦河變清的主要原因。“河長制實施后,河道范圍內的養殖基地、採砂場、化工廠等逐步退出,僅河道採砂場就拆掉了50多家。”易德明說。

  同時,自2018年11月以來,宜春市生態環境局會同市財政局、市水利局、市發改委等多個部門,針對每條河流的本底情況,組織贛江、錦江、潦河等6河流域9縣3區為行政主體,“量身定做”了14份上下游橫向補償協議。

  2019年、2020年,宜春分別兌現了3850萬元和1640萬元的縣級流域橫向生態補償資金,還與九江市修水縣、南昌市安義縣簽訂了跨設區市流域上下游橫向生態補償協議,即下游對上游作出環保補償。

  2019年初,《江西省建立省內流域上下游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實施方案》出台。截至2020年底,全省簽訂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協議90份,80%以上縣(市、區)建立起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基本形成流域上下游聯動協同治理的工作格局。

  截至目前,江西全面完成試驗區階段性任務,35項改革成果列入國家推廣清單,山水林田湖草沙保護修復、全流域生態補償、河湖林長制等改革走在全國前列。

  江西生態環境質量,在高水平基礎上持續改善。2020年,全省森林覆蓋率穩定在63.1%,已實現“國家森林城市”“國家園林城市”設區市全覆蓋。空氣優良天數比例達94.7%,國考斷面水質優良率達96%,全省地表水監測斷面水質全部達到Ⅳ類及以上。

  統籌規劃,推進生態環境系統治理

  登高遠望,滿目蒼翠。如果不是幾處刻意保留的開採遺址,很難相信,位於贛州市尋烏縣上甲村的柯樹塘,曾是另一番景象。

  上甲村村民向記者講述了柯樹塘的過去——作為稀土產區,柯樹塘周邊由於過度開採,礦山遭到破壞,留下遍地的礦灰、深不見底的浸泡池,以及寸草不生的酸性土壤。

  2016年,尋烏縣成立了山水林田湖辦,協調礦管、土管、水保等相關部門,投入老礦區整改工作中。

  土壤鋪上雪白的石灰中和酸性,再混合優質紅壤,成為富含有機質的沃土﹔撒了草籽的草甸覆膜,蓋在土地上就能固土保水,綠綠的草芽冒出了頭﹔先是一叢叢灌木越來越茂盛,再是挺拔的鬆樹茁壯生長……

  “柯樹塘治理,各部門不再各司其職,而是在山水林田湖辦統一協調指揮下,取得了顯著成效!”尋烏縣發改委以工代賑辦主任謝軍表示。

  在九江,記者看到了另外一個版本的生態環境系統治理。

  早上5點,陳和朋准時醒來。洗漱后,他麻利地換上藍色工作服前往工作地。夏季,位於九江瑞昌市的亞東生態園內色彩豐富、充滿生機,綠色的辣椒、紫色的茄子、紅色的西紅柿,豆角在藤架間生長……

  這片佔地150余畝的生態園如今的樣子,讓人很難想象它之前是礦山取土區。“之前這片地什麼都沒有,車一開動塵土飛揚,下雨天就是一個個水坑。”對於當時的景象,陳和朋記憶猶新,他最早就是在長江邊採砂,后來又到亞東水泥廠當取土工。

  2017年開始,亞東水泥廠先后投入5500余萬元,完成了生態農業園、智慧礦山等建設,傳統的取土程序大大精簡。“我當時一琢磨,不會要失業了吧?”陳和朋笑道,不成想這次非但沒有失業,2018年1月他還成為生態園的一名綠化員,開啟了他的“田園夢”。

  受損的山體披上“綠衣”,漸漸滿山疊翠﹔曾經塵土飛揚的礦山開採場,經過全密閉管理,實現了安全、綠色、高效開採﹔四級沉澱池集水土保持、沉砂淨化、水循環利用於一體,實現廢水零排放……作為江西礦業大市,九江正在通過系統治理的整體思維,打造綠色礦山。

  “由南自北,以點帶面,形成了昌銅高速生態經濟帶、吉安百裡贛江風光帶等示范亮點,讓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的方式成為常態。”江西省發改委生態文明處處長肖禮聖介紹,江西全面實施國土綠化、森林質量提升、濕地保護修復等重大工程,構建整體性生態屏障,僅治理恢復濕地,“十三五”時期便達到7.5萬畝。

  生態優先,發展綠色經濟

  贛州市定南縣有兩個標簽,一個是畜禽養殖大縣,一個是贛粵交界縣,東江源頭水從這裡交匯出省界。

  為保護綠水青山,自2016年起,定南開展養殖污染防治行動。沒想到,竟然倒逼出一個綠色產業體系。

  2017年,在深圳等地做生意的鐘金良回到定南縣楊眉村,可眼前是一片荒蕪的採礦廢棄區。和合作人一起,他希望能為改變家鄉生態環境出一份力,在這裡建設一個現代化的沼氣發電廠。“當年,由於稀土開採,土壤有機質幾乎為零。”指著連片起伏的綠蔭,鐘金良告訴記者,短短兩年時間,一個全新的生態循環農業園在這裡建立起來。

  通過畜禽糞污進行沼氣發電,沼渣生物發酵產生有機肥,肥沃土地后,種上耐貧瘠的皇竹草,收割后成為優質飼料——如此閉環操作,養殖產生的相關問題迎刃而解。“去年,有機肥賣了1.4萬噸,發電1800萬千瓦時,僅這兩項就能帶來不少收入。”鐘金良介紹。

  在定南縣正和生態循環農業園,6個大發酵罐,可以日消納800多噸糞污。“目前,已與全縣112家畜禽養殖場簽訂了糞污量化搜集處理協議,全縣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達到99.7%。”定南農業農村局局長黎先建說。

  數據顯示,近年來定南東江流域出境斷面水質均值在Ⅲ類以上,土壤質量也在不斷改善。

  一片片梯田裡,水稻正抽著新芽,幾隻白鷺行走在水田裡,尋覓著螺蝦。站在田埂上的贛州市石城縣高田鎮干部陳亦茹告訴記者,高田鎮是琴江的源頭,境內森林覆蓋率較高,培育出品質獨特的“石城貢米”,年產值約1800萬元。

  上饒市依托綠色生態優勢,加快發展全域旅游。2020年全市接待旅游人數2.1億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2194.5億元。

  秉持生態優先的原則,更開闊了江西的發展視野。按照“資源統一整合、資產統一營運、資本統一融通”的原則,江西建立“兩山銀行”“濕地銀行”“森林銀行”等金融服務中心,嘗試將碎片化生態資源收儲整合,形成優質高效資源資產包,推動生態資源變現。撫州市資溪縣“兩山銀行”成立半年多來,全縣新增生態產品價值權益貸款14.3億元。

(責編:羅娜、邱燁)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