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新建區石埠鎮:一杯高品質菊花茶的誕生之路

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區石埠鎮有200余畝菊花種植基地,當地堅持發展菊花產業,強化自身“造血功能”,帶動農戶脫貧致富,努力走出一條獨有的高質量的菊花種植之路。
科學育種:降低花朵殘缺率
盛夏時節,來到位於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區石埠鎮的大黃菊種植基地。該基地佔地200余畝,有20余個種植大棚,是南昌和博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流轉的菊花種植基地。基地負責人陳向峰說,現在雖然不是菊花的開花期,但也是生長的重要時段,需要定枝抹芽。
一般黃菊種植於山地丘陵地段,筆者看到石埠鎮的菊花卻種植在大棚內。棚內的菊花生長完好,沒有病虫的侵害,也沒有殘缺畸形的植株。“這是因為基地與省農科院合作,採用組培脫毒后優質種苗栽培大黃菊,將殘缺花朵從‘搖籃’中徹底清除。”石埠鎮人大主席夏稚乾介紹。
夏稚乾介紹,近年來石埠鎮大力發展菊花產業,通過“龍頭企業+貧困戶”、扶貧車間等多種形式,努力實現產業扶貧全覆蓋,促進群眾增收脫貧。在大力發展菊花產業過程中,不斷壯大集體經濟,鼓勵貧困戶積極發展生產,激發內生動力,努力實現產業扶貧“造血”當先。
要實現自身“造血”首先要有過硬的科學技術作為支撐。陳向峰說,傳統粗放的栽培方式種植大黃菊並沒有多少技術含量,進入市場的門檻很低,生產的黃菊中隻有不到1%可以達到高品質菊花要求,產品合格率很低。
為此,石埠鎮菊花種植基地與江西省農科院展開合作,聯合成立了黃菊組培脫毒實驗室和黃菊原種擴繁育種中心。
“我們每年都與省農科院合作,他們提供原種,我們在育種中心擴繁,栽培脫毒后的優質種苗,降低了黃菊的殘缺率,保証種出來的每朵菊花都花瓣勻稱,沒有畸形。”陳向峰說道。
經過多年的探索與實驗,種植基地已經全面攻克了黃菊提純復壯、組培脫毒等技術難題,並成功運用到生產實踐,使得黃菊花朵的畸形與殘缺率從40%降低到4%左右。
畸形花減少了,殘缺率也降低了,每年秋天石埠鎮菊花種植基地內的每朵大黃菊都花型勻稱,顏色金黃,如同復制一般,很難看出差異。種出高品質菊花的第一步就這樣完成了。
精准設施栽培:提高菊花品質
隻需要按一下開關就能給棚內的所有菊花施肥澆水,還能讓棚內“雲霧繚繞”,增加菊花生長所需要的濕度。陳向峰說,多年來基地在菊花種植方面不斷探索智慧農業技術,如今已經實現對水肥管理和環境溫濕度等的精准化控制。
在種植基地內,小型農業氣象站、空氣溫濕度傳感器、土壤溫濕度傳感器、光照度傳感器、視頻圖像採集攝像頭等各種先進農業設備一應俱全。
“我們實現了對黃菊花卉種植過程的各類數據的實時和連續掌控,通過安裝大量的機電一體化控制設備,初步實現了作業管理機械化、電氣化,大幅度提高了農業生產的控制精度、降低了作業強度。”陳向峰介紹,通過智慧種植他們也積累了為未來研發人工智能的基礎數據和算法邏輯。
黃菊是秋天盛開,這與江南的秋雨季是重疊的。傳統露地栽培模式會導致花朵中大量的營養成分因雨水沖刷而流失,而且黃菊不耐泡。為解決這一問題,基地果斷採取避雨設施栽培模式,這不僅讓黃菊營養流失減少,還使得黃菊更耐泡更干淨了。
然而一杯高質量的菊花茶絕不只是好看干淨耐泡,更重要的是要綠色無病虫害。為此,基地在菊花種植過程中開展病虫害綜合防治,讓菊花更生態更綠色。
在栽培方面,採用基質結合容器栽培代替大田栽培,消除土壤傳播病虫害的概率﹔在控制雜草方面,以防草地布代替化學除草劑和人工除草,以控制雜草生長,降低草害﹔同時,採用高溫悶棚和粘虫板代替化學殺虫劑,大幅度降低了農藥的用量。
病虫害消除了,菊花品質自然就提高了。但為了進一步提高菊花品質,基地在種植菊花過程中繼承了傳統花卉園藝,以降低數量換取質量的顯著提升。
“我們高薪聘請了精通傳統觀賞花卉栽培的資深園藝師進行技術指導,採用了疏枝疏蕾工藝,降低菊花的產量,確保生產出來的菊花充分吸取養分,品質更好。”陳向峰表示,在這樣的精准種植模式下,基地產出的每一朵黃菊花的形態都能到達繡球狀、直徑達到6至7厘米,可重復沖泡五次以上。
創新加工:延長菊花保質期
“傳統的菊花包裝,難以做到延長菊花的保鮮期,一般保鮮期隻有半年左右。我們自主研發了菊花的保鮮包裝專利技術,採用泡罩結合脫氧劑的包裝方式,為黃菊的保存創造了一個負壓無氧環境,抑制了菊花中生物酶的活性,使得黃菊的保鮮期可以達到兩年左右。(王田 秦榮洲)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