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西頻道>>江西要聞

把“土特產”做成了“品牌菜”

樂平市高標准設施蔬菜種植面積達5萬畝 

2021年08月31日06:54 | 來源:江西日報
小字號

樂平市是江西省重要的蔬菜生產基地,也是全省舉足輕重的蔬菜集散地,素有“江南菜鄉”的美譽。在樂平市,蔬菜大棚的幾次大變遷,讓菜農們經歷了一個時代的巨變,以及農業技術巨大的革新。

從竹木型到鋼架型

8月30日,位於鎮橋鎮百樂村的花正紅蔬菜種植基地,菜農們正在忙著採摘蔬菜。鋼架大棚內,黃瓜、茄子、西紅柿……琳琅滿目。一輛輛貨車停在大棚外,等待裝車發運。

百樂村是當地頗有名氣的蔬菜專業村,全村500多戶人家,冬暖式大棚、鋼架大棚近200個,蔬菜種植面積1500多畝。

上世紀80年代,隨著“分田到戶”開始實施,蘊藏在樂平農民身上的種菜熱情得到空前釋放。最初的大棚,是幾個竹木拱棚,自此樂平蔬菜種植有了大棚,有了秋延后的辣椒、茄子、西葫蘆等反季蔬菜。

“這些蔬菜打破季節常規,趕在元旦、春節期間上市,讓菜農們嘗到了甜頭。”樂平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說。

此后,溫室大棚的廣泛應用,讓樂平市蔬菜產業不斷升級,並引進新技術、新模式,發展設施蔬菜。2004年,該市被列為全國第二批無公害蔬菜生產示范基地縣(市),完成了143個冬暖式標准大棚建設,在保持常規蔬菜產銷兩旺的同時,反季節蔬菜的發展勢頭喜人。蔬菜種植收入從每畝年收入8000元,到現在2萬多元。

從傳統型到智慧型

對於種了多年蔬菜的樂平菜農來說,變化最大的,還是大棚中的高科技。

位於后港鎮的蔬菜基地,一排排鋼架大棚整齊排列,這是一個無公害蔬菜基地,蔬菜旁邊的一個個監測儀,土壤的溫度、濕度一目了然。

“以前種菜靠天吃飯,收入少,人也辛苦﹔現在智能大棚引進了更多高科技,更加注重綠色、生態,人手少了,收入卻更高了。”華小卓是該基地的技術員,他說,從下種到收獲,蔬菜基地隻施農家肥,採用防虫網、誘虫燈等無公害防治手段,實行節能灌溉,種出的蔬菜環保綠色無公害、品質更優良。

在偌大的科技大棚裡,記者看不到忙碌的工人,隻有兩名技術人員在中控室監看大棚裡的各項數據。

蔬菜種植,灌溉水源很重要。近年來,樂平市從嚴落實河長制工作,加速推進水環境治理,退出一批有污染的企業和一批有農業面源污染的養殖業,通過開展“清河行動”以及流域生態綜合治理,水質得到明顯改善,蔬菜質量明顯提升。

“發展設施蔬菜大棚產業,不但有財政獎補,政府還提供貼息貸款,水電路等基礎設施也全部由政府統一投資建設,並有技術員全程指導,幫我們跑銷路。去年我種的10多畝蔬菜,利潤達20萬元。”鎮橋鎮百樂村村民黃道勝嘗到甜頭后,在政府的幫助下又建了一個蔬菜大棚,他把智慧設備搬進大棚,包括價格不菲的自動氣象站。即便在千裡之外,黃道勝隻要打開手機APP,就能輕鬆掌握蔬菜生長情況。

從粗放型到精細化

如今,越來越多樂平菜農加入發展設施蔬菜產業行列。數據顯示,2020年底,該市蔬菜種植面積超16萬畝,其中高標准設施蔬菜面積達5萬畝,蔬菜總產量達160萬噸、總產值達26億元。

在樂港鎮謝家村蔬菜種植基地,國家示范合作社——樂平市民望蔬菜產銷專業合作社理事長謝冬華帶著技術骨干,在新開辟的綠色無公害蔬菜基地測土配方。

“傳統的溫室大棚已經不能滿足現代農業的發展需求,智能溫室大棚將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重點。”謝冬華說,該合作社將引進蔬菜冷鏈、包裝、加工生產線,新建標准化蔬菜農藥殘留檢測室、蔬菜冷藏保鮮庫、保鮮配送車輛,實現蔬菜產品從基地到群眾餐桌的無公害標准化對接。

在謝家村文化活動中心,數十名菜農正在聆聽江西農大蔬菜專家講課。

“別小看這些農民,經常聽大學教授上課,他們不僅有文化、懂技術、還懂得經營,算得上菜鄉新農民。”謝冬華說,由於品種新、質量好、無公害,他們種植的蔬菜在市場上供不應求,菜農收入可觀,全村僅蔬菜種植年收入超5萬元的農戶就有200多戶。

依托高科技,樂平市發揮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輻射帶動作用,通過發展設施蔬菜產業,把“土特產”做成了“品牌菜”,形成了集生態農業、休閑觀光、採摘品嘗以及農業科技為一體的綜合發展態勢。(記者 徐黎明)

(責編:毛思遠、邱燁)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