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西頻道>>江西要聞

今天我們怎樣讀懂考古?

——來自吳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觀察與思考

2021年09月22日07:09 | 來源:江西日報
小字號

“太伯奔吳。”《史記》記載的這個“吳”是哪裡?有三種說法:一是“無錫說”,二是“寧鎮說”,三是“贛鄱說”。“贛鄱說”對江西人很有吸引力,令人遐想不已:吳太伯越秦嶺,經漢中,循漢水和長江順流東下,來到贛水流域的樟樹吳城一帶……然而,許多考古學家並不認同這一旨在破解3000多年前歷史之謎的說法,認為目前的考古証據還不足以來証實。

樟樹吳城遺址是“長江以南地區首次發現的大規模商代人類居住遺址”。省委、省政府明確提出,要拓展大遺址保護利用內涵和外延,抓好樟樹吳城遺址(含筑衛城遺址)等保護利用﹔要推動樟樹吳城遺址等重要遺址納入國家大遺址保護“十四五”規劃。今天我們怎樣讀懂考古?怎樣讓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遺址“活”起來?近日,記者隨同相關專家來到吳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從另一個側面感受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

一個“臣”字的重生——考古不是挖寶

考古如同“破案”,捕捉蛛絲馬跡,窺探歷史真相。

“1986年,吳城水庫修建水庫管理用房,考古工作者開展了搶救式考古,當時發現一塊出土的殘缺陶片上清晰印有一個‘臣’字”。與記者同行的江西師范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副教授曹柯平正是當年的發掘者之一。

“臣”是象形字,甲骨文字形像豎立的眼睛,表示俯首屈從之意。吳城遺址陶片上的“臣”是戳印文字,是制坯時用模具戳印上去的,與金文“臣”字幾乎一致,風格工整、庄重。

一個殘缺的陶片,一個重生的“臣”字,雖然支離破碎,卻讓中原文化與江南地區文化有了神奇的聯結。1973年,吳城遺址被發現,前后經歷了十次考古發掘,遺物包括出土的石器、陶器、原始瓷器、青銅器等文物,其中刻有文字、符號、圖像的石質和陶質器物共120件,文字類分為記事性和記數性。吳城遺址由此成為打開江南地區古代文化研究大門的一把鑰匙。

“考古不是挖寶。”曾任省政府文史研究館館員、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的許智范先生,先后3次參與了吳城遺址考古發掘。他說,以前常說“考古好苦,挖墳掘土”,其實不准確。田野考古就是穿越歷史迷霧、觸摸留在文物上的痕跡,通過考古發掘,一點點收集材料,連綴起支離破碎的事實,關聯起中國乃至人類的歷史,讓文物獲得重生。

一座祭祀廣場的喚醒——考古需要想象

站在吳城水庫的大壩壩頂,俯瞰吳城遺址北部區域,一道綿亙的土牆——吳城遺址古城垣逶迤向前。怎樣才能判斷它是古代城垣呢?吳城文化博物館副館長余志景介紹,根據城垣剖面的土質土色及土層中包含物,來判斷地層堆積時間與堆積過程。

曹柯平副教授認為,考古本質在於探索未知、揭示本源,“有一分材料說一分話”。考古需要“上窮碧落下黃泉”,除了運用地層學、類型學、文化因素分析等考古學基本方法,還需要在扎實的考古基礎上開展多學科融合的想象。

吳城遺址古城垣周長2960米,還有城壕及5道城門,城垣外是肖江古河道。登上城垣,眺望四周,近處原野開闊,遠處丘陵起伏﹔往南約20公裡開外,就是新干大洋洲商代遺址。整個這一帶是江西考古地理中重要的單元——清江盆地。

上世紀80年代,北大教授李伯謙提出“吳城文化”的考古學文化命名,認為以吳城遺址為代表的吳城文化是一支有自己的分布地域和文化特征、又受到商文化強烈影響的獨立的考古學文化。“這一人群來到吳城地區后,其文化內涵與其母體產生了一定的變異,並對其母體文化進行了一定的創新”。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吳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核心區域,部分真實復原了吳城先民獻祭活動的場景,特別引人注目:一條鋪滿陶片和碎石的紅土小路,小路兩側發現許多柱洞(推斷古代有柱式長廊或柱子支撐的建筑物),長廊式道路盡頭的一側是一方紅土台,紅土台正前方密布大量柱洞群(推斷是代表族群標志的旗杆遺存)。紅土台不遠處有土石材料構成的建筑物基址。專家推定這是一個由紅土台、建筑基址、廣場、柱洞群和長廊式道路組成的祭祀廣場。佇立山坡,思接千載,數千年前的祭祀場景剎那間被喚醒。

一方都邑的風採——考古如何走向大眾

臿、豆、鬲、鼎、尊、斝、錛、盂……這些生僻字,今天的人們恐怕很少認得全。作為中國考古學源頭之一的金石學,對中國古代青銅器與玉器曾進行過有效的分類和命名。現代科學考古學傳入中國整整100年時間,近年來,隨著以田野考古發掘和室內整理為特征的公共考古興起,這門冷學問備受熱捧。

記者注意到,吳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將考古特色與公園休閑結合起來,讓這一方都邑走向大眾,予人啟發——

遺址既要“挖得好”,也要“講得好”。考古要走向大眾,必須讓考古成果和文化遺產“看得懂”。本世紀初,吳城遺址就計劃開展大規模保護與展示工作,目前吳城文化博物館正在緊鑼密鼓建設當中。遺址公園范圍4平方公裡、遺址核心區域0.6平方公裡,祭祀區坐落於城內中軸線上,手工業作坊區有殘長7.5米的龍窯(其中有硬陶片、原始瓷片等伴隨出土),鑄造區出土了鑄造戈、矛、錛、斧、劍、臿等青銅武器、工具的石范,房址、窯穴、水井、灰坑等在城邑裡均有分布……除了勾勒出各主要區域,遺址公園內還裝飾有陶制面具、饕餮紋飾等,讓豐富的遺址遺物(復制品)得到展示。

遺址文化、考古展示與休閑旅游緊密結合。樟樹市博物館館長李昆介紹說,吳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在2017年獲得國家文物局立項,其展示主題為“吳城商代都邑”,以重現長江下游地區最早正式進入文明、最早成為商代都邑的遺址。未來遺址公園不僅讓參觀者了解改寫了江南古代文明史、改寫了中國歷史的重要遺址,而且讓游客在休閑之余,獲得更豐富的考古知識、更獨特的考古體驗。

述說歷史,揭示未來。吳城先民的“源”與“流”怎樣演變,如何把“傳說”變成現實,吳城遺址考古仍有許多難題需要破解,仍有千古歷史之謎亟待揭開。當下,如何讓這一方都邑的風採更加美麗、讓歷史的顯現更加清晰,吳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使命在肩、任重道遠,未來發展空間令人期待。(記者 李冬明)

(責編:羅娜、邱燁)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