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成誕辰一百二十周年文獻展開展
與中國建筑宗師來一場跨時空“對話”

梁思成《中國建筑之“ORDER”》實習記者 孫瑜攝
走馬館展
梁思成的城市規劃思想理念具有突出價值,對后來的城市規劃產生了深遠影響。他所提出的“整舊如舊”的保護修繕理念,也成為此后文物保護界長期遵循的原則。
在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四樓的一角,錄像、圖紙、信件、手稿等362件展品靜靜地躺在一個個展櫃當中。它們拼湊出中國建筑學家、古建筑保護者梁思成的一生,也折射出現代中國建筑事業的發展歷程。
不大的展館裡游人如織,來參觀的人們在展館中穿梭、查看展品。在斑駁字跡與圖像細節中,生者與這位中國建筑學家展開了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
戰火中的考察
1932年,日軍燃起戰火,淞滬地區進入艱苦抗戰階段。也是在這戰火紛飛的一年,梁思成開啟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古建筑調查,並發表了調研報告《薊縣獨樂寺觀音閣山門考》。
在報告的緒言中,梁思成寫道:“讀跋千篇,不如得原畫一瞥,義固至顯。秉斯旨以研究建筑,始庶幾得其門徑。”
研究古建筑,非作實地調研測繪不可。在不太平的年代裡,梁思成的足跡踏遍了中國兩百多個縣,考察了2738處古建筑遺存。據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教師、策展人王南介紹,中國營造學社至今還收藏著梁思成、林徽因等人田野考察拍攝的近2萬張照片。
王南介紹,1932年4月梁思成開始考察獨樂寺觀音閣,在兩個月的時間裡,他就完成了獨樂寺觀音閣的4張測繪大圖、二三十張小插圖和5萬字左右的論文,工作量相當於現在的碩士論文甚至博士論文研究。
考察山西應縣木塔時,梁思成為了精確測繪,更是拉著鐵索爬上了60多米高的塔頂。
“測繪古建筑為什麼要這麼著急、這麼玩命呢?一是出於嚴謹求實的科學精神,二是因為他們在和同時期的日本建筑學家競賽。在中國古建筑學研究領域,中國人要取得自己的話語權。”王南說。
日本建筑學家曾發表論文斷言,中國大地上已經不存在唐代木構建筑了。1937年7月7日,在這具有歷史意義的一天,梁思成、林徽因宣布山西五台山佛光寺為唐代木構建筑,打贏了中日建筑研究領域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
動亂的年代,去五台山的路並不好走。梁、林二人從北平(現北京)出發,中途改坐騾車、騎馬,最后步行,才來到五台山佛光寺。途中,林徽因給女兒梁再冰寄了一封家書。在家書中,她表現出了中國人抗日的堅定信心與極大勇氣,“我覺得現在我們做中國人應該要頂勇敢,什麼都不怕,什麼都頂有決心才好!”
破譯古建“天書”
在展館正中央的展櫃裡,擺放著梁啟超寄給梁思成的古書《營造法式》。它是由北宋官方頒布的一部建筑設計、施工專著。梁啟超在給梁思成的信中寫道:“一千年前有此杰作,可為吾族文化之光寵也。”
收到這本古書時,梁思成正在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筑系就讀。當時,因為年代久遠以及語詞變化,這本專著沒有人能讀懂,宛如天書。
可也正是這本書,讓梁思成感受到中國傳統建筑文化的博大精深——它是不同於西方建筑的另一套體系與密碼。破譯並傳承這一密碼,隻有靠中國人自己。
於是梁思成開啟了他上下求索,釋讀“天書”的大工程。他首先通過學習清代建筑和清工部編纂的《工程做法》來理解清式建筑的基本做法,繼而結合唐、宋、遼、金建筑實物逐步釋讀《營造法式》。
梁思成創作的《圖像中國建筑史》中的一幅圖《中國建筑之“ORDER”》,就通過與西方建筑的對比,巧妙地展現了《營造法式》中“凡構屋之制,皆以材為祖”的法則。
“材”,指的是標准木材。據王南介紹,在西方古建筑法式當中,以柱子的直徑作為整個建筑設計的基本模數:一座神廟的重要設計尺寸往往是柱徑的整數倍或者分數。梁思成發現,中國古建筑也存在異曲同工之妙,隻不過中國是拿“標准木材”的斷面作為整個建筑設計的尺寸標准。
后來,梁思成與助手們完成了《營造法式》注釋工作的大部分內容,也因此成為中國建筑史學科的重要奠基人之一。展館中展出的梁思成《宋<營造法式>注釋序(未定稿)》即是他苦心孤詣終破譯“天書”的有力証明。
“古今兼顧,新舊兩利”
在現今的城市規劃建設、古建筑遺產保護領域,梁思成的思想仍在熠熠生輝。
早在1949年,梁思成就曾提出,將北平古城整體作為文化遺產保護對象。王南說,這是當時世界上非常超前的思路。
這一思路多次出現於梁思成規劃北京城市建設的相關文件中。
展品梁思成、陳佔祥《關於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區位置的建議》(史稱梁陳方案),將時空拉回那一段商議如何建設新中國首都的歲月。
梁陳方案的核心思想是“古今兼顧,新舊兩利”,它認為應將原有的老城保護起來,再造一個擁有多中心功能區的現代新城。而蘇聯專家的方案則認為,在新中國經濟基礎尚不充分的情況下,新建城區耗費資源,應在原有的北京城基礎上繼續建設,形成中心化的城市。
1953年,梁陳方案和蘇聯專家的方案沒有達成一致,梁陳方案未被採納。大規模的舊城改造和古城牆、城門、牌樓的拆除,令梁思成心痛不已,“拆掉一座城樓像挖去我一塊肉,剝去了外城的城磚像剝去我一層皮。”他說。
那段時間裡,為了保護北京古城,梁思成奔走呼吁。他給聶榮臻將軍、周恩來總理的親筆信就在展品梁陳方案的旁邊,字裡行間都透著急迫。他還寫下眾多關於北京古城保護的科普文章,希望能夠呼吁民眾進行文物保護,得到更多的關注及支持。
梁思成的城市規劃思想理念具有突出價值,對后來的城市規劃產生了深遠影響。他所提出的“整舊如舊”的保護修繕理念,也成為此后文物保護界長期遵循的原則。
在梁思成逝世15年后,1987年,他及林徽因、莫宗江等人因在中國古代建筑理論及文物建筑保護研究中作出的重要貢獻,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棟梁,既是這次文獻展的主題,又是建筑行業重要的術語,更是對建設者的光榮稱謂。低頭彎腰觀看展品,正是對梁思成、林徽因等建筑“棟梁”的“鞠躬致敬”。
此番隔空“對話”的意義在於:感悟科學考古調研的實踐方法,發掘和傳承古代建筑技術,以此覺察文化自信。
一代宗師已去,而其思想和遺志猶待傳承。(孫 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