觸摸中華歷史 賡續中華文明
考古旅游魅力四射

仰韶廟底溝遺址出土的陶器。新華社記者李 安攝
近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十二次會議審議通過《關於讓文物活起來、擴大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的實施意見》。會議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文物事業得到很大發展,文物保護、管理和利用水平不斷提高。要開展創新服務,使文物更好融入生活、服務人民,積極拓展文物對外交流平台,多渠道提升中華文化國際傳播能力。
近年來,三星堆、仰韶、良渚等考古遺址受到大眾的廣泛關注,並引發考古旅游的熱潮,文化內涵豐厚的考古旅游發展勢頭強勁。考古遺址和國寶文物閃耀著中華文明的璀璨光芒,人們通過考古旅游的方式,觸摸中華歷史,賡續中華文明。
考古旅游熱起來
5300年前,中華文明的一縷曙光從長江下游一片水鄉澤國中緩緩升起。近日央視開播的考古空間探秘類文化節目《中國考古大會》第一期帶觀眾探究杭州良渚古城遺址的前世今生,引發了人們對考古的興趣。
剛到杭州工作不久的河北姑娘夢欣,看完這期節目,決定周末去良渚古城遺址公園看一看,她說:“原來在那麼久遠的時代,中國人就擁有了高度的文明和智慧,我要到現場去感受一下歷史帶來的震撼。”
獨具文化魅力的考古旅游日漸興旺。來自馬蜂窩旅游的統計:今年,考古遺址公園成為深受年輕游客喜愛的旅游“新國潮”,熱度較去年顯著提升。三星堆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良渚古城遺址公園、景德鎮御窯廠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廣富林考古遺址展示館等都是年輕游客樂於探索與分享的考古旅游目的地﹔河南博物院的考古盲盒也成了年輕人爭相購買的旅游新文創。
考古遺址實証了中國百萬年人類史、一萬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是核心的文物資源。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具有科學研究、教育傳播、游覽休憩等功能。目前,全國有36處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良渚、殷墟等7處大遺址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國家文物局日前印發了《大遺址保護利用“十四五”專項規劃》,提出“提升大遺址展示利用水平”“推動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高質量發展”兩項主要任務,“十四五”期間將新增10—15處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文化體驗強起來
仰俯天地間,韶光何倏然。從1921年河南澠池仰韶村遺址的首次發掘至今,百年來一次次的考古發現,展現了中華文明起源、發展脈絡、燦爛成就和對世界文明的重大貢獻,不斷增強中國人的文化自信。當考古攜手旅游,考古遺址公園和博物館成為人們近距離感悟中華文明博大精深的重要場所。
中國旅游研究院張楊副研究員告訴記者: “遺址公園和博物館熱度持續攀升的背后,是政府引導、需求演化和供給加大等多重因素的結果。相較於觀光類旅游產品,想去探求風景背后的文化,深度認識自己的國家和民族,是游客的深層心理需求。過去,考古聽上去很高深,游客擔心自己看不懂。但如今,很多文博資源被轉化為游客能進得去、能看得懂、能消費得起的旅游產品,並以文創、綜藝等多種方式走進百姓生活,需求和供給終於同頻了,自然呈現出考古旅游市場的火熱。”
在新時代文化旅游研究院院長、中國勞動關系學院文旅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吳若山看來,考古旅游之所以受到公眾歡迎,首先是因為考古旅游具備更強的“真實性”,它最大程度地拆掉了游客與文物之間的“牆”,使得游客能夠零距離觀察古文明的遺址遺跡,這種“身臨其境感”是其他旅游形式難以比擬的﹔其次,考古旅游具備“自然旅游+文化旅游”的雙重屬性。考古遺址現場大多為露天或半露天形式,是一次擁抱自然的過程,增加了旅游體驗的層次感與豐富度﹔第三,考古旅游具有天然的“神秘性”,像 “盲盒”一樣不斷吸引游客去探索發現未知。
發展前景亮起來
看得懂遺址遺跡和歷史文物,需要專業的知識。旅游業者努力為游客提供相應的服務。馬蜂窩旅游的北極星攻略針對年輕人對考古的興趣,專門推出“中國石窟寺參觀指南”攻略,幫助游客用最專業的方式解鎖中國石窟寺的深度體驗。同時,考古旅游為團隊游和研學游的創新提供了開拓空間。考古旅游因其產品的特殊性,旅途中強調學習,更需要配備具有考古專業知識的導游。滬蘇浙皖曾推出“跟著考古去旅游”,受到各年齡段游客的喜愛。
國務院辦公廳日前印發《“十四五”文物保護和科技創新規劃》要求,堅持保護第一。妥善處理保護與開發的關系,推動文物保護單位、博物館成為特色旅游目的地和文明旅游的典范。發布中國文物游徑名錄,推介文物研學旅行、體驗旅游項目和精品線路。
吳若山認為,推廣考古旅游能夠極大地促進文物保護與開發的良性互動。隻有把考古成果通過考古旅游傳播出去,才能讓更多的人認識到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科學發展考古旅游,推動考古與旅游有機結合,既要落實文物保護要求,也要遵循旅游發展的規律,如何在保護前提下科學地設計旅游產品、提供旅游服務,是考古旅游健康發展的關鍵。在考古旅游中,應以保護資源和以人為本為原則,了解不同層次旅游者的現實需要,加強對管理者的監督,保証經營開發的文化性、層次性和階段性,實現考古資源的社會教育最大化。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