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西頻道>>江西要聞

南昌縣:城市更新 讓群眾生活更舒心

2022年01月07日07:46 | 來源:江西日報
小字號

  路在變寬、城在變綠、燈在變美……

  漫步在南昌縣,街道上綠樹成蔭,游園點綴其間,繁花點點﹔多彩的澄碧湖公園內,空氣清新,綠色之上白雲朵朵。夜幕降臨,星星點點的燈光如同鑲嵌在夜幕裡的明珠,將城市裝扮得流光溢彩,宛如畫卷……這是南昌縣堅持以百姓視角謀劃城市建管工作帶來的喜人變化。目之所及,處處都彰顯著活力、釋放著魅力,城市讓生活更加美好。

  一直以來,該縣始終堅持以民生項目為抓手,增強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質,不斷擦亮“全國文明縣城”金字招牌。

  南昌縣,就是這樣,一天天在變,更新、更美、更通暢。

  暢通“大動脈”、疏通“毛細血管”,雙管齊下讓交通路網更完善

  1月6日,驅車行駛在南昌縣桃新大道(芳湖路至匯仁大道路段),雙向六車道的道路平坦且寬闊,交通標識指引清晰,車流往來不斷,暢行無阻。“今天,桃新大道二標段高架橋通車。三標段工程也在同步施工當中,整個工程預計於今年7月全面完工。”南昌縣城投公司市政部副經理徐曉鵬說。

  桃新大道南起南外環高速,北至昌南大道,全長9.22公裡,建設內容包括道路、橋梁、排水、交通設施、綠化、亮化、強弱電等。該工程對南昌縣來說,對外可連接南外環等重要通道,對內可完善內部區域路網,重要性不言而喻。“工程全面完工后,我們南昌縣群眾進出市區隻需要十多分鐘,大大緩解了區域交通壓力。”徐曉鵬補充道。

  桃新大道的快速推進,得益於南昌縣對交通路網建設的高度重視。一直以來,該縣堅持把交通建設擺在首要位置,按照“外連內暢”思路,既縱觀全局,暢通對外交通“大動脈”﹔又注重細節,疏通城市“毛細血管”,打造“大交通”格局,助力全縣發展駛入快車道。

  去年以來,南昌縣高品質推進路網建設,強力推動桃新大道等交通大要道建設,加快融入主城區。同時,該縣投入4.2億元,先后實施了縣道升級改造、鄉鎮主干公路建設、危橋改造,並不斷優化城鄉客運線路,打通城鄉一體公路交通網絡,營造城區、鄉鎮、農村之間四通八達的公共交通環境,為全域旅游、鄉村振興、區域協同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縱橫交織的交通路網,不僅方便了群眾出行,更帶動了一座城市、一片區域的發展。

  既完善基礎設施和硬件配套,又提升公共服務水平,改造內容更豐富

  日前,在武陽鎮楞上村頤養之家,駐點村醫正在為老人們進行體檢,志願者們則為老人帶來了他們喜愛的戲曲表演。

  武陽鎮楞上村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考慮到村中孤寡老人較多的實際情況,特意打造了這個頤養之家,讓老人享受到在家門口養老的便利。

  “三菜一湯,營養搭配均衡,我很滿意。”年過七旬的村民胡新明老人說,自己子女不在身邊,晚年生活十分寂寞,自從村裡有了頤養之家后,他不用再為三餐發愁,還可以跟大家一起看電視、聊天,生活變得豐富多了。

  新農村建設、老舊小區改造,應當更多關注“裡子”。去年以來,南昌縣不少地方在實施新農村建設或老舊小區改造中,不僅完善了村庄(社區)水、電、路、通信等基礎設施,還因地制宜增加了養老、托育、便利店等公共服務配套,有效提升了服務功能,極大改善了群眾的居住條件和生活環境。

  同樣是在武陽鎮,前進村徐黃村小組不僅成立了全縣首家村小組居家養老服務中心,還率先開啟“黨建+頤養之家”農村居家養老模式,為70歲以上老人提供精細照管,實現就近安置,解決傳統鄉鎮養老院收住能力有限、集中供養水平低等問題。依托前進村的成功經驗,武陽鎮全面鋪開“黨建+頤養之家”建設,如今已實現村級頤養之家全覆蓋,讓300余位老人歸屬感、幸福感不斷增強。

  目前,南昌縣建有具有助餐功能的農村頤養之家293家,實現了全縣263個建制村“村村覆蓋”。為保障頤養之家持續運營,縣政府將養老服務發展所需經費1.1億元列入年度財政預算,並制定了建設運營補貼制度。

  充分征求居民意見,社區改造問需、問計、問效於民,居民參與更積極

  走進南昌縣蓮塘鎮農貿街社區,靜謐別致的小花園、平坦寬闊的柏油路、整齊有序的停車場,讓人耳目一新。不少老人、孩子正在小區裡開心地散步、玩耍。“現在,小區的路面干淨了,牆面潔白了,路燈也亮了,生活環境更舒心了。”隻要問及社區的改造效果,居民們紛紛豎起大拇指,激動之情溢於言表。

  農貿街社區居民的獲得感,來源於南昌縣堅持在老舊小區改造過程中實行的“三問”機制。

  老舊小區要改哪裡,怎麼改?隻有居住在這裡的居民最清楚。如何凝聚小區居民共識,兼顧居民多元化需求,是推進老舊小區改造的難點和堵點。南昌縣堅持政府主導,將居民參與機制化,改造前堅持問需於民,通過上門走訪、開會等形式,形成共識﹔改造中堅持問計於民,征求群眾改造建議,以群眾的訴求為主體,完成共議﹔改造后問效於民,以群眾滿意度為標尺,實現共評。

  “我們始終將居民意見建議融入老舊小區改造的全周期、全過程,把矛盾化解到最小、把方案謀劃到最全,真正把實事辦好,把好事辦實,讓群眾改得舒心、住得安心。”南昌縣城管執法局老舊小區綜合改造七期負責人熊喆說。

  “改造持續了將近十個月,整個過程我們居民都有參與。你看,門前亂堆雜物的空地,在居民們的建議下,被改造成了小花園,還為每家每戶增加了伸縮晾衣架。”農貿街社區居民陶小英笑著說。

  老舊小區,改好,更要管好。農貿街社區還計劃根據小區規模、管理現狀、居民自治等情況,鼓勵和引導居民參與小區管理,確保老舊小區改造完成后“有人管”“管到位”。

  2021年以來,南昌縣堅持“三問”機制,共實施了老舊社區綜合改造七期、八期、九期工程,目前七期工程已全面完工。一個個工程,不僅改出了老舊小區的新面貌,還改出了居民的幸福新生活。

  (胡雪萍 劉 婧 江 輝  李 慳)

(責編:毛思遠、邱燁)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