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西頻道

蔬菜大棚“爬”上山 寧都變低效山坡為優質菜田

2022年02月10日07:41 | 來源:江西日報
小字號

“縱使三年兩不收,仍有米谷下贛州。”寧都是全省糧食主產縣之一,自古就有“贛南糧倉”之美譽。2021年,寧都水稻種植面積89.26萬畝,年產糧食8億斤以上。

立春過后,走進寧都鄉村採訪,一排排藍色大棚整齊排列,一片片綠色蔬菜青翠欲滴,折射出當地蔬菜產業朝氣蓬勃的發展勢頭。

糧食要生產,產業要發展。如何解決發展產業和糧食用地矛盾?在深入貫徹落實國家保障糧食生產安全要求,全力推進防止耕地“非農化”“非糧化”的基礎上,寧都創新妙招:把蔬菜大棚建在了荒山坡上。“大棚上山”不僅提高了低效山坡利用率,解決了蔬菜產業發展與“種糧爭地”問題,也為村民帶來穩定收入,壯大了村級集體經濟。

鏡頭一:突破產業與糧食用地瓶頸

長勝鎮法沙村長龍高標准大棚蔬菜基地距離昌廈公路1公裡。從公路上下來,車子沿著小山坡向前開,幾分鐘就到了蔬菜基地。

蔬菜大棚裡,辣椒挂滿枝頭,芹菜散發特有香味……“這裡原來是荒山野嶺,到處光禿禿。哪裡會想到,如今荒山變菜地,收成還出奇地好。”法沙村村民林賢榮今年70歲,在基地負責澆水、通風等工作,一個月有3300元收入。

近年來,寧都將設施蔬菜作為發展現代農業、助力鄉村振興的支柱產業來抓,設施蔬菜“遍地開花”,成為當地群眾的“致富菜”。僅三年時間,全縣建成設施蔬菜基地191個,覆蓋全縣24個鄉鎮、遍布100多個村,面積達5萬畝,蔬菜年總產量超25萬噸,總產值達15億元。

作為該縣蔬菜基地主戰場之一,長勝鎮已發展大棚2600余畝,群眾種植大棚蔬菜熱情高漲。隨著設施蔬菜產業規模的不斷壯大,產業發展與糧爭地的矛盾日益凸顯。

為破解難題,2021年3月,寧都創新思路開發低丘緩坡發展設施蔬菜產業,把大棚“搬”上山。寧都縣蔬菜辦副主任鄧鋒介紹說:“寧都荒坡地多為紫色頁岩山地,不適宜水稻耕作,利用率低。但經過檢測証明,土壤富含磷、鉀、硒等微量元素,且土質疏鬆透氣,適合蔬菜種植。”

“這是去年9月12日種下去的,當年11月4日第一次採摘,已採摘辣椒13批。目前,每畝產量達750公斤,產值超萬元。”長勝鎮黨委書記宋雪明領著記者走進螺絲椒大棚,激動地分享著豐收的喜悅。

鏡頭二:推動項目“爬”上山坡

思路打開出路,出路靠行動。

為確保更好地利用低丘緩坡地發展蔬菜產業,縣蔬菜辦及縣城投公司聯合長勝鎮黨委立即著手土地流轉、平整土地、施工建設。在鎮村干部的召集下,法沙村黨員、小組長、群眾代表齊參與啟動工作會議,老黨員帶頭談發展、講前景,僅用三個星期就完成了土地流轉。

荒山建大棚,黨員參與搶進度。長勝鎮宣傳委員王琴介紹說,坡地作業施工時,土地平整、材料運輸難度較大,黨員干部帶頭,一天兩三次地往基地跑,現場解決問題、指導施工。

蔬菜種植,水源很關鍵。基地背靠梅江河,長勝鎮採取“提灌”方法,將水引入大棚。同時,基地建設了蓄水井,以備收集雨水等。在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的幫助下,基地擁有定點扶貧飲水示范井3個,產業發展的水源有了充足保障。

據悉,長龍高標准大棚蔬菜基地於2021年9月建成投產,總投資4360萬元,基地面積1385畝,建設大棚121個,大棚面積850畝,有種植戶36戶,帶動周邊勞動力就業200余人,人均年收入2萬元左右,為法沙村集體經濟帶來68萬元大棚租金收益。

鏡頭三:避免造成新的水土流失

利用低丘緩坡地發展蔬菜產業有利於保護耕地資源,但如何避免造成新的水土流失?記者帶著疑問,仔細觀察長龍高標准大棚蔬菜基地四周環境。

大棚根據地形而建,宜高則高、宜低則低。基地採取打深樁、拉絲等辦法,確保蔬菜大棚安全。

宋雪明指著大棚外種植的香椿告訴記者:“香椿是園林綠化的優選樹種,既有水保作用,又有經濟價值。為防止人為活動造成水土流失,我們明確了工程治理、配套設施及植被復綠,做到開發建設和植被恢復同步進行。”

大棚“爬”上山,荒坡變菜地。如今,寧都已發展山坡地設施蔬菜基地5000多畝,探索出了蔬菜產業發展新路徑,為群眾增收致富開辟了新渠道。(記者 唐 燕)

(責編:邱燁、毛思遠)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