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三治”促“善治” 樂安千年古村流坑的美麗蝶變

初夏時節,走進流坑村,千年古樟林綠意盎然,干淨整潔的古巷煥發新韻,一帶龍湖碧水環抱古村……一幅美麗宜居的鄉村新畫卷躍然眼前。
樂安縣牛田鎮流坑村通過黨建引領高標准開展環境綜合整治和基礎設施建設,並規劃新建旅游新村安置點,讓村庄“顏值”再升級,先后獲得“全國生態文化村”、全省“綠色社區 美麗家園”示范社區以及先進基層黨組織等榮譽,走出了一條黨建引領促鄉村“善治”的新路子。
“治散”,黨建聚力
“2019年以前,流坑村是有名的軟弱渙散村,人口多、矛盾糾紛多,亂搭亂建村容村貌差。”樂安縣牛田鎮人武部長、流坑村主包干部謝興乾向記者介紹。
痛定思痛。治軟弱渙散,首先要先抓好村黨支部建設。流坑村兩委積極落實黨員聯系群眾機制,將全村30個村小組劃分為8個片區,建立“黨群通”微信群,聯系全村1339戶6377人。通過深入開展黨員中心戶和黨員示范戶設崗定責、黨員星級評定、“最美黨員”評選等活動,定期發布“紅黑榜”。同時,將便民服務中心、居家養老中心、文化活動中心等進行統一布局,實行黨員干部“坐班制”,推進黨員干部作風改變。
去年7月,流坑村建設龍巷旅游公廁,公廁排污管道要從董文魁、董健、董志剛等4戶家庭門前經過。“因農村風俗,其他幾戶家庭一直不同意排污管道經過家門口。最后,是黨員董文魁讓施工隊先從他家門口開挖、埋管,並做通了其余3戶的工作。”流坑村黨支部書記董朝真說,黨建聚力讓干部做表率、勇擔當。
“治亂”,規劃有力
“位於龍湖邊上集休閑、娛樂為一體的‘牛欄咖啡吧’,它是由18間牛欄改造而成的。”董朝真介紹。流坑村因地制宜,盤活資源,把龍湖周邊的危舊房、豬牛欄、雜間等改造成茶樓、狀元書吧和非遺一條街等,是科學規劃村庄布局的一大亮點。現在,流坑村在村外重新規劃建設了3個牛欄安置點,供村民養牛使用。
流坑村常住人口有3000余人。為解決該村無地建房、違章建房等問題,樂安縣統一規劃了蛤蟆腦、龍崗西和流坑新村3個新村建設點。規劃建設時,村兩委多次召開黨員群眾大會,讓村民積極建言獻策。目前,該縣已安置搬遷619戶3905人,並建設農貿市場、衛生室、小學等配套設施……
“以前,祖孫三代擠一房,現在一代住一棟房,新村條件這麼好,我們當然願意搬。”流坑村村民董友根高興地說。
同時,流坑村將改善村內人居環境和景區創建工作相結合,把流坑古村分為4大片區14個點,實行“巷長制”,每條巷都有專人負責。此外,爭取項目資金,全面推進流坑村環境綜合整治和基礎設施建設,重點對村內3.16平方公裡區域住戶家庭進行改水、改廁、改溝、改入戶路等。據了解,流坑村龍湖西岸污水管網、弱電管網等進行“三線入地”項目投資達1990多萬元。
“治水”,加強管護
幾百年前,流坑古人挖龍湖,科學規劃設計村庄的排水排污系統,把村中雨水、生活用水排到龍湖,使整個村庄防積水、防淤塞,村民受益至今。“龍湖水綠,村庄美麗,治理好龍湖,村民出行和居住環境就能得到極大改善。”流坑村黨員董福華說道。
加強龍湖管護,提升人居環境。2017年,樂安縣投資489萬元啟動流坑古村生活污水治理及龍湖水生態修復工程,採取“水生植物”生態構建工藝,在湖內構建水下沉水植物群落,逐步恢復水下生態系統。同時,每年投入72萬元聘請第三方保潔服務,加強對流坑村人居環境和龍湖水質的日常管護。目前,流坑古村和新村所有的生活污水全部引入管網,並在兩地各建了一座日處理污水1000立方米的污水處理廠。
“如今,道路寬闊了,路燈明亮了,龍湖水也更綠了……晚上出來散步、跳廣場舞的人更多了,咱也過上了和城裡人一樣的生活。”村民董紹華高興地說。(邱志超 記者 鄒曉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