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進景區 “景”上更添花
江西省推行“非遺+旅游”深度融合吸睛指數越來越高

國家級非遺項目婺源儺舞在篁嶺景區表演。記者 徐黎明攝
6月24日,第八屆江西藝術節·江西民間文化藝術節暨2022江西非遺進景區啟動儀式在婺源舉辦。婺源縣江灣景區梨子巷非遺一條街、非遺展示館、篁嶺景區非遺夜游等項目給來自全省各地文旅部門的管理者帶來難忘的體驗感。
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旅游是文化的載體。當非遺與旅游深度融合時,既有利於當地旅游的發展,也有利於非遺的保護與傳承。“非遺+旅游”的深度融合為我省各大景區增添了新鮮活力,實現了非遺的活態傳承。
婺源4A級以上景區均有非遺項目
婺源擁有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49項,其中國家級6項、省級12項,擁有各級代表性傳承人441名,其中國家級8人。作為徽文化的重要發源地和傳承地,婺源先后獲得了國家級徽州文化生態保護區、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婺源雕刻之鄉)、全國非遺保護工作先進集體等榮譽。
步入該縣江灣景區,牌樓的右邊是古戲台,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徽劇經典劇目正在上演,游客們正津津有味地觀看。
在非遺手工制作室,游客們饒有興趣地欣賞硯雕大師現場制作歙硯,時不時拿起刻刀,體驗在石頭上刻字。
在篁嶺景區,一場激情四射的儺舞表演引得游客紛紛拍照,讓來自五湖四海的游客感受了非遺項目的文化內涵和獨特魅力。
“太過癮了。”一名來自安徽東至縣的游客說,想不到景區安排了非遺項目展演,真是大飽眼福
非遺進景區,讓文化與山水激情碰撞。記者在現場看到,婺源綠茶、鉛山連四紙、橫峰葛粉等30余項特色非遺項目集中進行了展演、展銷。一名來自吉安的游客告訴記者,這麼多非遺項目同時亮相見,簡直是一場“非遺盛宴”,令人大開眼界。
婺源縣文旅集團負責人介紹,近年來,該縣在非遺資源挖掘、保護和培育力度的基礎上,按照“文旅融合、非遺先行”思路,推動婺源茶藝、歙硯制作、徽劇表演等一批優秀民間文化藝術和旅游融合發展,實現全縣4A級以上景區均有非遺項目、傳承人常駐展示。
“非遺盛宴”吸睛指數越來越高
在我省各大重點景區,景點的風貌改造、旅游服務設施、游客接待中心宣傳冊、景物景觀中充分融入了非遺元素,實現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內容的普及和非遺項目的入駐。
每逢節日期間,鷹潭龍虎山景區都會開展具有非遺特色的文化活動。懸棺表演為觀眾展示了古越人的墓葬習俗、擁有700多年歷史的畬族馬燈舞表演風格獨特……游客既可以賞絕美丹山碧水,又能近距離接觸非遺特色文化。
“不虛此行,讓我們更加了解我國的傳統文化,感受其魅力。”一位來自湖北的游客有感而發。
行走在婺源李坑、汪口等景區景點,游客不經意間就能與非遺進行一次次親密接觸。徽劇、儺舞、燈彩、茶道、“三雕”……總是節慶活動上的“座上賓”。
“我學到這項技藝,最大的希望就是能傳承下去,讓游客感受中國雕刻文化的博大精深。”婺源三雕國家級傳承人俞友鴻說,政府部門和景區都非常支持非遺傳承,自從走進景區后,游客明顯增多。
“婺源的美不僅在於優越的生態環境,更在於深厚的文化積澱。”婺源縣文旅集團負責人告訴記者,景區與非遺文化融合后,吸睛指數越來越高,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中外游客。
省文旅廳相關負責人介紹,非遺項目入駐景區,弘揚了優秀傳統文化,也煥發出強勁的生命力和文化感召力,為旅游注入新的活力。
非遺融入豐富景區文化內涵
近年來,非遺傳承廣受關注。一些旅游景區利用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在規劃開發之初就將非遺元素融入其中,一方面推動非遺與文旅相融合,讓非遺煥發更加長久的生命力,另一方面培育經濟新動能,推動消費升級。
景德鎮古窯民俗博覽區設立制瓷作坊,進行現場制瓷,展示悠久的手工制瓷工藝,游客可親身體驗﹔龍南市客家酒堡設立釀酒作坊,向游客展示客家米酒的制作過程,讓游客體驗釀酒的樂趣。
在現場體驗方面,各地將傳統技藝和傳統手工藝品的制作、生產、表演、銷售搬進景區,讓游客參與其中。
“好看好吃還好玩。”去年國慶節期間,在布置一新的南昌市新建區美食街,不少小朋友拿著剛用糖吹出來的造型高興地說。展示現場,石埠挂面制作技藝、石埠米粉制作技藝、大塘清明酒釀造技藝、溪霞吹糖人、大塘東坡肉烹調技藝、鬆湖米粉肉制作技藝……一個個非遺項目,讓市民不僅品嘗了美食,還感受到了傳統文化的魅力。
在各大景點,非遺旅游商品受到游客的喜愛。余江雕刻、景德鎮手工制瓷、南城麻姑酒、德興手工銅藝等非遺旅游商品,已成為當地旅游業最具代表性的伴手禮。
“非遺文化不隻出現在古書裡、擺設在櫥窗中、保存在博物館,要讓它們走入大眾視野。”省文旅廳有關負責人說,今后,我省將持續做好非遺進景區活動常態化,加強非遺項目和旅游市場融合發展,進一步發揮婺源非遺工作的示范引領作用,讓非遺文化的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