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西>>要聞

離家不離村 樂享新生活

黎川打造“幸福之家”破解農村養老難題

2022年11月15日08:21 | 來源:江西日報
小字號

醫務人員在“幸福之家”給老人量血壓。 全媒體記者 洪懷峰攝

11月3日16時30分許,微風細雨中,空氣裡略有薄涼,黎川縣潭溪鄉新庄村的“幸福之家”裡卻暖意融融。廚房內灶火正旺,小院子裡,村裡的老人利用餐前時間聚在一起拉家常。

今年75歲的鄧日清,老伴過世多年,兒子在廣東務工,留守農村的他一度過著“出門一把鎖,進門一盞燈”的生活。自從村裡有了“幸福之家”,鄧日清不再為吃飯犯愁,還時常與人一起打牌、聊天。每隔兩周,還有醫生來“幸福之家”為他檢查身體。

近年來,黎川縣在人口相對集中或連片村落打造“幸福之家”,為老人提供助餐、助醫、助娛等服務。目前,黎川縣共挂牌“幸福之家”85個,惠及2萬余人。

一道民生考題

青壯年外流,農村老人面臨困境

黎川縣德勝鎮東山村村民周水龍今年95歲,育有三兒兩女,都在外地發展。老伴過世后,周水龍不僅日常生活成了難題,有點頭痛腦熱,身邊也無人照顧。

黎川縣民政局副局長李獻東介紹,在農村地區,類似周水龍這樣的老人不在少數。在黎川縣20.52萬人口中,農村60周歲以上的老人有3萬余人,佔比近15%。隨著農村大量青壯年勞動力進城務工,留守老人、獨居老人和高齡老人不斷增加,農村養老漸成難題。

李獻東在調研中還發現,以前“70后”與“80后”外出務工,會把孩子留在農村,老人不至於太孤獨。如今的年輕人外出務工,大多會把小孩帶在身邊。這對老人而言,不僅是生活無人照顧,還帶來了精神上的孤獨。

“如何解決一日三餐、精神慰藉、日常照顧三方面的養老問題,是很多農村老年人面臨的困境。”李獻東說。

一個暖心回應

打造“幸福之家”,解急難愁盼

“開飯了!”11月9日11時30分許,在黎川縣西城鄉蘆坑村的“幸福之家”,廚師何木英熱情招呼屋外聊天、打牌的16名老人進屋用餐。

這樣的景象自2020年8月1日開始,每天都在“幸福之家”上演。這裡除了為老人提供中餐與晚餐外,還設有乘涼室、休閑娛樂室和農家書屋。

蘆坑村黨支部書記吳建紅介紹,面對養老難題,村“兩委”與村民協商,把一棟老舊祠堂改成了“幸福之家”。“幸福之家”是一個政府支持、村級主辦、社會參與、村民互助性質的養老服務組織,村民輪流為“幸福之家”免費提供米菜等生活物資,同時發動愛心企業、鄉賢及老人自願捐獻等多方力量參與,共同籌集資金、物品等。

黎川縣養老服務中心主任毛盾介紹,考慮到很多老人不願脫離生活了一輩子的“親友圈”,黎川縣近年來探索“離村不離家”養老模式,即充分利用鄉鎮衛生院、新農村活動場所、祠堂老屋等場所,在人口相對集中或連片村落建設居家養老服務中心,打造“幸福之家”,此舉解決了場地問題。

在運營管理上,積極發揮全村老黨員、老干部、老教師、老軍人、老勞模等“五老”作用,以及村委會干部、鄉賢、熱心村民等參與“幸福之家”的管理與服務工作,此舉解決了服務老人的人手問題。

在經費保障上,對全縣城鄉居家養老服務中心、農村幸福之家每日提供助餐的養老點,財政每年按照不同標准進行補貼。“幸福之家”裝修和建設時,給予3萬元至5萬元不等的補貼。加上村集體籌一點、老人掏一點、愛心企業或個人捐助一點,多方力量合力維持其運轉。

毛盾告訴記者,目前黎川縣已探索出3種模式緩解農村養老難,蘆坑村就是其中一種。第二種模式是以潭溪鄉新庄村為代表的村集體反哺模式,即該村在集體經濟收入已突破200萬元的背景下,每年劃撥13萬元用於“孝老堂”的日常運營,其中4萬元用於對符合“六類人群”對象的老人進行用餐補貼。

“第三種就是以日峰鎮篁竹村、十裡村等為代表的跑腿幫辦服務模式,打通服務老人最后一公裡。”毛盾告訴記者,對行動不便的老人,每天由一名黨員或村干部上門提供送餐、跑腿代購等服務,點對點地解決老人的需求。

一張續畫藍圖

用發展的思路,解決發展中的問題

今年75歲的德勝鎮東山村老人涂牽 ,因子女外出務工,無人照看,家人把她送到了德勝鎮老年人養護中心。在這裡,每月付1300元,不僅有可口飯菜,有眼疾的她還有醫生看護。

涂牽 所在的老年人養護中心,是黎川縣民政局與衛健委聯合打造的該縣第一所醫養結合養老機構,開啟了“有病治病、無病療養”新型養老模式,目前有20多人在這裡養老。

“如果他們自己請人照料,一個月至少要6000元。在這裡收費這麼低,我們擔心這樣經營難以維持長久。”在德勝鎮老年人養護中心從事護理工作的黃田秀說出了她的擔憂。

黃田秀的擔憂,也是黎川縣正在著手解決的問題。

李獻東坦言,農村養老難題,不可能一蹴而就,這是發展中出現的問題,就要用發展的辦法來解決。今年新建的德勝鎮中心衛生院,嵌入了老年人養護中心,就是為了解決農村全失能、半失能老人的養老問題,下一步將加大對德勝鎮中心衛生院的補貼力度,讓醫養結合養老模式可持續發展。

毛盾介紹,解決農村養老難題是隻有起點,沒有終點的民生事業,這張美好藍圖需要有人不斷畫下去。“為讓‘幸福之家’能走遠、走穩,我們除了穩定場所,發揮黨員、村干部、熱心群眾加入志願服務隊伍外,還要加大真金白銀的投入。”

毛盾告訴記者,對目前黎川縣挂牌的85家“幸福之家”,將根據他們給老人提供的服務項目狀況,每家每年的補貼從現在1萬元至3萬元不等,明年提高到3萬元至5萬元不等。另外,對“幸福之家”內設醫療機構或簽訂醫養服務協議的,根據服務量每年按1萬元、3萬元、5萬元標准進行補貼,讓“幸福之家”能全面、可持續運營。(全媒體記者 李穎、洪懷峰)

(責編:羅娜、毛思遠)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