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我的眼
——走近江西省首支助盲跑團

“加油,加油,注意安全!”3月12日,在井岡山大學校園內,盲人陳忠旭和陪跑志願者完成了每周一次的助盲跑活動。
“每周出門跑跑步,渾身都通透了。”返回的路上,陳忠旭意猶未盡,念叨著,“最近要養精蓄銳,爭取在月底的馬拉鬆賽場上跑出好成績。”
讓盲友能滿懷信心奔向馬拉鬆賽場的力量,源自一個公益團隊。2022年5月,江西省首支助盲跑團——紅五星殘健共融跑團在井岡山大學成立。隨著團隊活動的開展,越來越多的盲友走出家門,融入社會。
助盲跑團“誕生記”
光明與黑暗之間的距離有多遠?兩年前,這個問題曾困擾著井岡山大學藝術學院教師胡亮。自幼超高度近視的他,2021年眼睛出現多項並發症,視力急轉直下,戴著近2000度的近視眼鏡,也隻能看清前方幾米的距離。
每況愈下的視力狀況,一度讓胡亮情緒低迷。在醫生的建議下,胡亮開始接觸跑步。很快,胡亮發現,跑步雖然無法改善視力,但心情明顯變好了,對生活的態度也更加積極樂觀。
出生於盲人家庭,胡亮深知不少盲人由於視力障礙和心理上的不自信,鮮有出門的機會。“何不帶著盲友一起跑起來呢?”有了想法以后,胡亮在藝術學院美術系學生第一黨支部發起倡議,得到同學們的積極響應。
“第一次在校園裡開展的助盲跑,隻有兩名盲友參加,當時想法很簡單,先帶著大家跑起來,能跑多遠算多遠,能跑個馬拉鬆就更好了。”讓胡亮沒想到的是,很快,這支助盲跑團隊在盲友中傳開了,不少盲友紛紛趕來參加助盲跑活動。
“有了志願者當‘眼睛’,更放心‘看’外面的世界了。”鐘隆軍是跑團裡的元老之一,從第一期開始,幾乎每周參加例跑。近一年的時間裡,鐘隆軍的盲人跑友從原來的1人發展到現在的100余人,跑步足跡也跟隨跑團從井岡山大學跑向白鷺洲公園、吉州體育場、風雨廊橋等地,遍布大半個吉安。
送人玫瑰,手有余香
每周日早上,坐公交車到盲人按摩店接盲人跑友參加助盲跑活動,是井岡山大學大二學生張啟近幾個月來的一項“選修課”。
“剛開始是出於熱心,現在更多是因為責任。”張啟仍記得剛來助跑團參加培訓時的慌亂,“戴上眼罩蒙上雙眼,心裡一下就沒了底,完全不知道往哪邁腳。”
加入助跑團后,張啟明白了,對於盲人來說,出門走一走是一件既期待又害怕的事。和很多助跑團的志願者一樣,與盲友接觸越多,張啟愈發堅定要做好盲友的“眼睛”。陪跑時,遇到障礙物,張啟會隨時提醒,並帶著盲友繞行﹔路過特別的風景,也會聲情並茂地予以講解。
“最大的收獲就是看著盲友一點點變好。”談起盲友的變化,去年8月加入助跑團的大學生錢潔雯很開心。1992年出生的傅姐剛來時很害羞內斂,現在每次參加活動都帶著笑﹔黃師傅因舍不得助跑團,去南昌務工后沒多久,又回到吉安繼續參加活動……這群來自五湖四海的盲人和志願者,因助盲跑結緣,也在活動中收獲了濃濃情誼。
加入助跑團后,大學生劉倩和團裡的志願者每次上街,總會習慣性地去幾家盲友的按摩店串個門,陪盲友嘮嘮嗑,問問需不需要上街幫買東西。一股股暖流,在盲人和志願者之間涌動。盲友也紛紛表示,他們的按摩推拿店,就是助跑團的定點免費服務機構。
“一直以來我們一家人都在追逐光明,有了助跑團以后,我想把自己變成光,讓黑暗不再可怕與寒冷,因為心中的光已經溫暖照耀了我。”回憶起助跑團一路走來的歷程,胡亮動情不已。對助跑團的志願者來說,這束光是從教師胡亮身上發出的,因為被光吸引,追逐光,成為光。
“我們宿舍都是助跑團的志願者”“我們班三分之一的同學加入了助跑團”……截至今年3月,助跑團的志願者從最初的不到20人,發展到1000余人,自成立以來,累計服務視障人士1000余人次,志願服務時長4500余小時,陪跑3000余公裡。
奮力奔跑,跑出新天地
“以前想都沒想過,我們也能來劇院聽相聲。”3月初,吉安市保利大劇場內,一場紅壺相聲表演引得在場觀眾笑聲不斷。觀眾裡有一個特殊群體——30名盲人、部分肢殘人士以及特殊教育學校的孩子。
2022年5月,在助跑團的基礎上,胡亮帶著學生成立吉安市青原區紅五星殘健共融公益中心,作為江西省首個“視障人士+大學生”模式推動殘健共融的公益團隊,其服務也由原來的助盲跑向盲友需要的各個領域延伸。在井岡山革命博物館,志願者通過“口述影像”讓盲友深情感悟紅色畫作……不少視障患者由此獲得了“眼睛”,走出了家門。
活動日漸豐富,胡亮心中的目標也越來越清晰。他想帶著盲友去中國盲文圖書館,希望用文字和知識打開盲友心中的另一扇窗﹔他還想帶盲友重走長征路……3月26日,助跑團帶著10名盲友邁出了第一步——在貴州遵義參加馬拉鬆賽,所有盲友全部完賽。“這是跑團第一次跑馬拉鬆,也是第一次跑出吉安,意義非凡。”胡亮說。握著來之不易的完賽獎牌,鐘隆軍激動不已。雖然他看不見春日草木迎著春風努力生長,也不知道胡亮和其他志願者長什麼樣,但跑步時,手中的盲繩讓他感受到涓涓暖流。( 易永艷 實習生 呂佳凝)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