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西>>人民日報看江西

激發內生動力 匯聚各方合力(金台視線·關注傳統村落保護④)

本報記者 趙 兵 史一棋 楊文明
2023年04月24日08:15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江西贛州市贛縣區白鷺鄉白鷺古村。朱海鵬攝(人民視覺)

  春和景明,清風徐來。一座座傳統村落,或掩映山間,或坐落溪畔,古朴的建筑、厚重的歷史、淳朴的民風,令人陶醉。

  然而,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和經濟社會發展,傳統村落保護不可避免地受到一定沖擊。如何激發村民的內生動力,讓傳統村落留住鄉親、護住鄉土、記住鄉愁?如何統籌兼顧保護與利用,在弘揚傳統文化、保留傳統習俗的同時,給村民帶來更多獲得感、幸福感?不少地方通過探索,努力尋找一條傳統村落保護與利用的新路徑。

  拴心留人,讓傳統村落富有煙火氣

  九井十三橋、鳧山書院……走進安徽旌德縣蔡家橋鎮朱旺村,仿佛走進了歷史畫卷。這個有著1300年歷史的傳統村落,現存47座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經過活化利用,朱旺村已經成為遠近知名的景區。

  “村子現在是景區了,來了不少游客,我試著做點蛋卷,每天就在家門口現做現賣,這比外出打工好多啦。”60多歲的村民李前程一邊擺放新出鍋的蛋卷,一邊笑呵呵地說。

  村民就地就業,才能留住村裡的煙火氣。在調研中,記者發現,往往因為交通不便、經濟相對落后,一些傳統村落才保存較為完整。可如今這些傳統村落的村民越來越傾向於搬離故土,到城市裡生活工作,導致不少傳統村落“空心化”問題進一步加深。

  傳統村落如何拴心留人?“無論是旅游開發,還是發展特色產業,都要爭取給村民創造就業機會,讓老百姓得實惠,才能把人留下來。”蔡家橋鎮鎮長李晨光說。

  “村民是傳統村落的創造者和主人公,應引導村民深度參與傳統村落的保護和利用。”浙江省古建筑設計研究院首席專家黃滋說,“可以鼓勵村集體和村民以資金、土地、林地、房屋等入股,參與村裡產業的經營和管理,推動傳統村落資源變資產、村民變股東,激發內生動力。”

  在雲南騰沖市,當地干部群眾也在探索如何將傳統村落的獨特資源變成致富的資產。有著500多年歷史的清水鄉三家村中寨司莫拉佤族村依托村裡的秀美景色,成立了旅游專業合作社,通過盤活老茶園、研發農特產品等大力拓展鄉村旅游市場。

  “現在村民不用外出打工,在家門口就吃上了‘旅游飯’。”三家村黨總支書記趙家清說,近幾年全村年接待游客20萬人次,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近2萬元。“村民增收嘗到了甜頭,就更願意保護村子,村子保護和建設得越好,村民收入就越高,形成了良性循環。”

  然而,找到一條適合自身的發展路子,並非易事,不少傳統村落還在摸索中前行。在調研中,記者走訪一處有著700年歷史的傳統村落,村裡的建筑保存相對完整,但隻有十幾戶人家居住,上百棟老房子空閑,缺少人氣與活力。當地干部感慨:“村裡沒人,就很難發展產業,也吸引不來企業投資改造。如何讓這樣的村子延續生命力,我們也在想辦法。”

  有的地方將整村打包交給文旅公司經營,但是由於資金有限、經營不善等原因,並沒有給村民帶來收益,村民仍然選擇外出務工。

  “我們村之前換了四五家文旅公司了,都沒有經營下去。上一家企業因為簽訂的合同無法履行,至今還欠著我們幾十萬元。”一名村干部無奈地說。

  “傳統村落要拴心留人,不僅僅是留住原住村民,還應該包含旅游者、投資者、長租戶等多種客源主體。”中山大學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教授楊忍表示,可以通過打造優美環境、完善基礎設施、提升服務質量等舉措,逐步完善傳統村落的生產、居住、度假、養老等多種功能,以此創造就業機會,吸引更多人來此居住。

  活化利用,挖掘傳統村落的文化價值

  走進雲南騰沖市和順古鎮,粉牆黛瓦、小橋流水、稻浪白鷗……跨過古鎮入口的雙虹橋,迎面看到和順圖書館古意盎然。這座由和順僑胞為弘揚家鄉文化,百年前集資創辦的圖書館藏書13萬冊,蘊含著和順人對傳統的執著。

  和順圖書館副館長尹以耀說:“和順常住人口還不到8000人,但有近3000人辦理了借書証,每年進館人數超過50萬人次,耕讀傳家的鄉風在這裡代代傳承。”多年來,當地一直以圖書館為支點組織各項文化活動,撬動傳統村落的活化利用。有村民自豪地說:“這座圖書館讓我們的家鄉變得厚重,更有文化韻味。”

  在讀者來信和網友留言中,有不少對傳統村落的文化價值進行討論:“傳說和典故,會讓傳統村落更有吸引力”“人們心中向往的田園詩歌,不能少了文化”……讓傳統村落更具文化內涵、更有文化影響力,是社會公眾的共識。

  “激發傳統村落的內生動力,必須增強文化自信。這就要加強對反映傳統村落特點的物質景觀、文化遺產、民俗文化等保護開發,營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氛圍。”楊忍表示,還應充分利用現代傳播手段,提升傳統村落的文化影響力。

  位於登源河畔的安徽績溪縣瀛洲鎮龍川村有著1600余年歷史,村內幾十處歷史文化建筑保存完好。2012年龍川村入選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龍川村所承載的歷史文化記憶也成為團結村民、加深鄉情的精神紐帶。

  “這些歷史建筑和傳統習俗活動是村民的精神寄托,也是我們致敬祖先、教育后輩、凝聚民心的重要載體。”龍川村黨委書記胡友農說,每逢閏年,龍川村都會舉行龍川善會,以尊祖敬宗、凝聚鄉情,傳承徽州文化。

  記者在調研中發現,有些村落還有許多待解決的問題。比如,一些具有歷史價值的古老民歌或民間才藝,隨著表演者的老齡化而面臨后繼無人的問題,特有的文化傳承面臨中斷危機。

  傳統村落的保護與利用,不僅在於有形的建筑,也在於其無形的文化,也就是傳統村落的“魂”。為了將傳統村落的“形”與“魂”一起保護下來,多地開展了積極探索——湖北黃石市在盤活傳統村落資源過程中,作出差異化、定制化發展規劃,為每個村落尋找獨特發展路徑﹔福建寧德市結合傳統村落自身特點,舉辦戲曲文化節、農耕文化節等系列民俗文化活動,將傳統村落建設成大型文化藝術空間。

  不過,過度商業化反而令一些傳統村落的文化傳承失去活力。“有的文化表演活動過於商業化,因表演頻次過密以及付費觀看等問題,缺乏情感和感染力,村民感到審美疲勞,游客也不買賬。”上海市靜安區讀者劉秀英來信反映。

  在調研中,我們還發現有的地方實行整村搬遷,交給文旅公司經營,返聘村民作為員工進行商業化表演或經營,留住了鄉親,卻失去了鄉愁。對此,專家建議,一方面,應當讓村民廣泛參與傳統村落的保護開發﹔另一方面,編制有效的保護規劃,通過多學科合作,發揮規劃的引領和控制作用,避免傳統村落保護的盲目性、隨意性及片面性。

  社會參與,給傳統村落注入發展力量

  在青弋江畔的安徽涇縣雲嶺鎮章渡村,清末民初時期的古建筑群“吊棟閣”依江而建,頗有南方古韻。然而,隨著時間推移,章渡村中的一些古民居無人居住,面臨自然損毀。

  沿著“吊棟閣一條街”行走,有的古民居隻剩下殘垣斷壁,而有的則修葺一新,在保存磚瓦石牆木質結構的同時,內部現代化設施一應俱全,還有的正在修繕……章渡老街恢復和重建、古民居修復、青弋江沿岸清理綠化,資金從哪裡來?答案是:吸引社會力量、撬動社會資本。

  “2021年開始,章渡村利用省級文物保護資金350萬元修復了18棟‘吊棟閣’古建筑。”雲嶺鎮黨委委員王樂說,“但是對於整個傳統村落的保護,仍顯不足。”2020年,涇縣引入上海宏森集團,對“吊棟閣”進行保護性開發,建設高端康養社區。

  在調研中,有的地方引入企業對傳統村落進行升級改造,採取商業化運營,但效果不一,企業虧本經營、村民收益微薄現象並不鮮見。

  “投資鄉村,是一個長線項目,短期內難以看到效果。還要具備一定規模,這就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但能否實現盈利卻充滿變數。”上海宏森集團董事長龐煥泰表示,“建議政府出台更多優惠政策,比如以稅收優惠或者配套項目資金,吸引企業投資參與傳統村落保護和鄉村振興。”

  調研發現,無論是傳統村落保護開發還是鄉村振興,在吸引社會資本投入方面,都存在一定障礙。“受限於土地政策和產權制度,農村集體建設用地與傳統村落發展中的土地利用存在供需矛盾。”黃滋說,“比如,民宿產業發展,推動了傳統村落古民居保護利用和鄉村旅游轉型升級,但囿於產權等因素,投資者積極性不高。”

  如何破題?江西撫州市作出了探索。“古村落、古建筑及圍繞著古村落的山、水、園、林、湖,都是具有經濟價值的生態產品。”撫州市金溪縣委書記張文貴介紹,為促進古村古建進入深圳文化產權交易所,厘清古建筑權屬不明、資產邊界不清等問題,2020年2月,金溪縣出台金融支持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試點實施方案,明確建立古建筑托管機制。目前,金溪縣政府與深圳文交所共同建立了“鄉村振興產業要素交易平台”,對金溪古村落的古建資產進行梳理、確價、挂牌,吸引各類社會資本集聚。

  社會力量不但能帶來資金,還能帶來先進的經營理念,盤活當地資源,推動鄉村振興,帶動村民增收,但政府部門不能缺位。安徽宣城市住建局副局長朱遠表示:“我們非常歡迎社會力量參與傳統村落保護與利用。但是,也應當注意對其進行規范,比如避免過度商業化的問題,怎樣確保企業不侵害村民利益,如何避免大拆大建、拆舊立新問題,如何實現企業盈利和村民增收等,這些都需要政府部門積極引導和管理。”

  “應強化農村基層黨建引領,發揮村民作用,搭建村民、政府、社會力量共建共治共享的平台,引導企業、社會組織等各方力量參與傳統村落保護利用,以此實現企業盈利、村民受益、傳統村落得到保護的多贏局面。”楊忍說。

  版式設計:汪哲平

(責編:邱燁、羅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