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人民日報看江西

弋陽古腔覓知音(藝近人和)

朱 磊
2023年05月11日08:18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核心閱讀

  弋陽腔對湘劇、川劇、秦腔等40多個劇種的形成產生了深遠影響

  600余年的弋陽腔,在弋陽從未“曲高和寡”。這裡的百姓一直愛看戲、懂聽戲,戲文裡的故事祖祖輩輩都愛聽

  “隻要有一位觀眾,咱們就好好演”,這是弋陽腔劇團的要求。弋陽腔劇團改制為弋陽腔藝術保護中心后,年均送戲下鄉演出及農村戲曲市場演出達460多場,成為江西省的縣級劇團中演出場次穩定、深受基層群眾歡迎的劇團

  4月的江西弋陽,雲層遮住了月亮。不一會兒,雷聲大作,大雨傾盆而落,寒氣隨著水氣扑面而來。

  此時,江西省上饒市弋陽縣,弋陽腔藝術保護中心的舞台上,演員們正為即將到來的演出進行最后的排練,走位、耍花槍、翻跟頭……身上的衣服被汗水浸濕。

  弋陽腔藝術保護中心主任楊康自豪地說:“台上這20多個演員,一半都拿過省級獎項。”600余年的弋陽腔,在弋陽從未“曲高和寡”。這裡的百姓一直愛看戲、懂聽戲,戲文裡的故事祖祖輩輩都愛聽。

  弋陽腔善於吸取其他戲曲的優點進行改調,“改調歌之”大大豐富了弋陽腔的劇目

  弋陽腔與江蘇的昆山腔、浙江的余姚腔和海鹽腔並稱為我國明代四大聲腔,至今已有600余年歷史。弋陽腔對湘劇、川劇、秦腔等40多個劇種的形成產生了深遠影響,被稱為中國高腔戲曲的鼻祖。作為民間藝術,弋陽腔善於吸取其他戲曲的優點進行改調,“改調歌之”大大豐富了弋陽腔的劇目。“弋陽腔根據演出地域變化,使用各地方言,很受當地觀眾的歡迎。”70多歲的楊典榮,對這段歷史信手拈來。

  1957年,楊典榮進入江西省文藝學校贛劇二班學習,師從徐雙林、王仕仁等弋陽腔表演藝術家。“每天練功5個小時,還要學習戲曲理論,打兩年基本功,再學習弋陽腔和贛劇的戲曲表現形式。”楊典榮回憶,自己4年半之后才開始真正排戲。年輕時,楊典榮和同學們總是覺得弋陽腔過於古朴。師傅徐雙林對他們說:“不理解咱弋陽腔的歷史和藝術地位,以后怎麼傳承?”楊典榮回憶,師傅們不僅傳給自己一身專業本領,更不斷提醒他們:“傳承是一份責任。”

  后來,楊典榮回到弋陽縣,成為一名戲曲演員。從上世紀50年代末成立弋陽腔劇團到經歷劇團解散、重建,再到如今成立弋陽腔藝術保護中心,楊典榮對師傅徐雙林的話有了日益深刻的體悟。

  林西懷主攻青衣、閨門旦,並串演小生、彩旦、老旦等,是當地百姓喜愛的演員,也是弋陽腔的國家級非遺傳承人。2005年,要恢復重建弋陽腔劇團時,楊典榮、林西懷等弋陽腔劇團的老演員們從全縣選拔年輕人才。楊典榮說:“縣裡人才不夠,我們就自費到周邊的鄱陽、樂平等地去尋找。最終選拔近60名學員,在上饒文藝學校開辦弋陽腔學習班。”

  2013年,弋陽腔劇團改制為弋陽腔藝術保護中心。這些年輕人才成為了中堅力量。老一輩藝術家繼續“傳幫帶”。去年,排練《江邊會友》,楊典榮找到了老師王仕仁的女兒——景德鎮贛劇團師姐王耕梅。兩個人從動作、鑼鼓點、聲腔,一點點磨,整整排了2個多月,最終將原有的曲牌和表演方式復現出來。2022年11月,《江邊會友》首演,受到當地觀眾熱烈歡迎。

  劇團要發展,弋陽腔要保護,必須回歸鄉土、回歸大眾

  “咚咚咚……”4月6日晚,江西弋陽縣楊塢村,新建成的文化中心裡,鑼鼓聲急促。

  “要開始了。”老戲迷王順發一聽,便知道這是戲班子演出前的“鬧台”,意味著好戲馬上開演。此時,能容納500多人的大廳,人頭攢動。即便提前入場,王順發也很難找到座位。戲台上,一出《文武天官》正式上演。“雨順風調,國泰民安,祥雲涌瑤台……”陳真飾演的文昌君,邁著台步過場,一開嗓,便引來掌聲。“嗓子好!”王順發和周圍的戲迷們豎起了大拇指。

  作為2005年恢復重建弋陽腔劇團時的第一批學員,陳真曾去廣州打工,從事演藝經紀工作,雖然收入不低,卻遠離了舞台演出一線。陳真離開時,師傅楊典榮雖然不舍,但仍表示理解,提出了一個要求:即使離開劇團,也要保証每天2小時以上的練功時間。

  2009年,弋陽縣加大對劇團的扶持力度。師傅楊典榮的一通電話,讓陳真毅然回到劇團。“師傅告訴我,我們這代人有責任將弋陽腔傳承好,也一定可以讓劇團發展起來。”陳真說。

  如今,陳真的生活除了排戲就是送戲。“下鄉很苦!”陳真坦言,早些年演出條件艱苦,晚上演出隻能住在當地,大家擠老鄉家的地鋪休息。為了節省成本,男演員要負責搭戲台,百斤重的道具箱肩扛手提是常事。

  “大家都更加珍惜這個舞台了。”陳真感慨,有一年盛夏,大家在露天舞台表演《八珍湯》,由於戲服太厚,動作戲費體力,有的演員在演出中出現脫水症狀。聽到村民們的掌聲,大家在后台補補水,恢復后,又接著登台。

  有同樣經歷的,還有95后徐夢皎。離開劇團后,她曾在杭州打工半年。打工期間,她邊看自己曾經的演出視頻邊抹淚,最終,她想明白了——自己屬於那個舞台。徐夢皎記得,有一年冬天在鄱陽農村演出,天降大雪,演員們在台上都凍得打哆嗦,沒想到觀眾席竟然還有一位老人撐著傘在聚精會神地看戲。“隻要有一位觀眾,咱們就好好演”,這是弋陽腔劇團的要求。那個冬天,那場雪,那位老人,深深刻在徐夢皎腦海裡。

  2013年,根據江西省文化體制改革要求,劇團改制成立弋陽腔藝術保護中心。弋陽縣弋陽腔保護和創新發展領導小組副組長吳升林,上任第一天就召開討論會。會上,大家取得一致意見:劇團要發展,弋陽腔要保護,必須回歸鄉土、回歸大眾。經過4個月緊張排練,弋陽腔藝術保護中心整理出7本老戲,到曹溪古戲台去演出。“古戲台裡三層外三層,擠了2萬多人。”吳升林感嘆:“那份熱情,打動了我們每個人,也堅定了我們的決心。”

  徐夢皎就是那時重新回到弋陽腔藝術保護中心的,她以更大的熱情投入到演出中,成長迅速。2016年盛夏,徐夢皎准備去省裡參賽。為了提升徐夢皎對於人物細節的把握程度,林西懷親自示范如何運用甩水袖的動作增加表現力、體現美感。功夫不負有心人,在江西省第二屆“湯顯祖戲劇獎·地方戲曲經典傳統小戲、折子戲”大賽上,徐夢皎獲得個人表演一等獎。如今,開始帶徒弟的徐夢皎常用自己的故事激勵現在的年輕人:“喜歡,就堅持下去!”

  不斷融合新元素、應用新手段,讓古老戲種煥發青春

  “這些年,咱們弋陽的觀眾們越來越會看戲,沒有真功夫是不行的。”吳升林說。弋陽腔劇團改制為弋陽腔藝術保護中心后,年均送戲下鄉演出及農村戲曲市場演出達460多場,成為江西省的縣級劇團中演出場次穩定、深受基層群眾歡迎的劇團。“這裡的人們並不隻聽弋陽腔,還有黃梅戲、婺劇、越劇等。多個劇種同台競技、聯袂獻藝,在過去有些難以想象。通過送戲下鄉等方式,以演代練,我們有了信心和底氣。”吳升林說。

  2018年,弋陽腔藝術保護中心將弋陽腔戲曲音樂元素和戲曲動作融入廣場舞,改編成《好一個高腔》,在江西省委宣傳部、省文化和旅游廳主辦的“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江西省廣場舞展演活動中榮獲一等獎。如今,在上饒,經常可以看見跳廣場舞的阿姨們,在《好一個高腔》的歡快音樂聲中,打扇、勾腳、踏步、甩手,跳得有模有樣。

  弋陽腔藝術保護中心通過引進優秀導演和編劇,推動地方特色文化融合,先后創排完成《清貧》《祭碑出征》《方志敏》等劇目,取得良好效果。如今經過不斷打磨,有些唱段正被傳唱。

  “既要保護好、傳承好經典劇目、唱段,也要不斷融合新元素、應用新手段,讓古老戲種煥發青春。”81歲的林西懷對弋陽腔的未來充滿信心。她現在依然忙碌,每周二和周四都會去當地小學,為孩子們上90分鐘的弋陽腔興趣課。“弋陽腔現在已經走進小學和中學的課堂,孩子們隻要有興趣,我就盡力教好他們。”林西懷說。

  4月20日,弋陽腔藝術保護中心的演員們帶著13部戲到福建省寧德市霞浦縣進行為期5天的演出,接著趕往泉州交流演出。整個4月,他們忙碌而幸福。

(責編:邱燁、毛思遠)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