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信豐:探索“網格化+老兵”鄉村治理新模式

退役不褪色,轉身再“出征”。在江西省贛州市信豐縣大橋鎮的基層社會治理工作中,處處可見這麼一群人。他們走進學校宣講基層治理、紅色故事,他們深入家庭開展矛盾調解、化解糾紛,他們扶危救困、溫暖人心……他們就是大橋鎮退役軍人群體。他們脫下軍裝,變身“宣講隊”“矛調隊”“突擊隊”“互助會”,從保家衛國到基層治理、到服務居民,轉變的是身份,不變的是始終如一的一顆向黨紅心。
大橋鎮轄6個行政村、3個社區居委會,戶籍人口2.2萬人,現有退役軍人328人。近年來,該鎮堅持以黨建引領鄉村網格化治理為契機,積極探索“網格+老兵”治理模式,傾心打造“老兵宣講隊”“老兵矛調隊”“老兵應急隊”和“老兵互助會”治理品牌,引導廣大退役軍人主動參與到社會治理中來,為著力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注入了新動能、增添了新活力、開辟了新路徑。
甘當“播種機” 薪火相傳揚正氣
“結合退役軍人工作實際,考慮到這個群體都受過黨的教育,經歷過部隊淬煉和思想洗禮,信仰堅定、精神高尚、意志堅硬,是加強基層社會治理,傳承紅色基因的重要力量,我們鎮早在三年前就成立了‘老兵宣講隊’,助力揚正氣、聚民心、促發展。”大橋鎮政法委員張元兵說。
2020年5月,該鎮率全縣乃至全市之先成立“老兵宣講隊”,在該鎮89歲抗美援朝老兵袁源湖的倡議下,曾榮獲抗美援老筑路工程“國際一級勞動勛章”的老兵張居賢、多次立功授獎的老兵鐘為明、黃珍平等人主動加入,成為“宣講隊”義務宣講員。2022年6月1日,“老兵宣講隊”成員袁源湖在該鎮竹村小學給孩子們上了第一堂課,拉開了老兵紅色宣講的序幕。
此后,“老兵宣講隊”成員經常深入開展進機關、進單位、進校園、進企業、進警營、進社區、進鄉村等“七進”活動,以“老兵”身份、從“老兵”視角、用“老兵”語言,採取專題講課、交流互動、軍趣體驗等群眾喜聞喜聽、寓教於樂的形式,講述從軍經歷和親身感悟,宣講黨的理論、政策法規、基層治理、英烈故事等,傳播紅色文化,賡續紅色血脈、厚植愛國情懷。
勤為“矛調員” 多元解紛促和諧
都說清官難斷家務事,但有些“家務事”,這個“老兵矛調隊”還真能“斷”。2022年3月,信豐縣大橋鎮新圩居委會72歲的老兵調解成員魏桃榮了解到該居委會上排小組兩戶人家因為宅基地發生糾紛,經過多次調解未達成和解,存在引發械斗風險。魏桃榮主動靠前參與調解,說服兩家各讓一半位置修建公共道路,配合國土資源、規劃建設等職能部門工作人員現場測量地界、辦理審批手續。兩家人看到老兵忙前忙后,熱心服務,感激在心,最終達成和解協議,被群眾贊為“大橋三尺巷”。這只是該鎮“老兵矛調隊”調解案例中一個縮影。
該鎮堅持和發揚新時代“楓橋經驗”,結合鄉村網格化治理,充分挖掘退役軍人調解矛盾糾紛能力和本村“活地圖”“百事通”等人緣、地緣、親緣優勢,主動對接,合理引導,組建“老兵矛調隊”,成立“老兵調解工作室”,明確老兵調解的工作流程和制度,創造性地將“兵味”融入網格調解體系,打出退役軍人參與網格化社會治理的一記重拳,切實提升鄉村治理力量和治理水平。自“老兵矛調隊”成立以來,累計排查各類矛盾糾紛1685起,調解成功各類矛盾糾紛1656起,其中重大矛盾糾紛21起,調解成功率達98%,為維護轄區社會和諧穩定作出了積極貢獻,成為了人民調解戰線的一支生力軍。
爭做“守護神” 應急救援護平安
鐵血丹心鑄軍魂、忠誠應急護民安!無論是傳播紅色文化、踐行“楓橋經驗”,還是在應急處置前沿……他們總是聞令而動、向險而行!
2020年6月,該鎮突降暴雨,河水水位暴漲,農田房屋均受到不同程度的災害。“老兵突擊隊”自發就近集結到災害點,冒雨參加搶險救災,支援當地救援隊成功營救被洪水圍困群眾300余人,運送救災物資40余噸,守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災后,“老兵突擊隊”隊員不顧家裡受災情況,深入村頭村尾、地頭田間幫助群眾災后重建、生產自救。
據了解,“老兵突擊隊”還常態化積極參與到治安巡邏、森林防火、法治宣傳普及等急難險重任務150余人次,多人被評為“優秀治安輔警”“優秀森林防火巡查員”“優秀義務普法員”等先進個人,事跡受到當地群眾和網友的一致好評和點贊,被“學習強國”和市縣媒體多次報道。
搭建“連心橋” 互幫互助暖人心
“咱們當兵的事有人管、難有人幫,讓我們感受到了家人般的關心和溫暖!”信豐縣大橋鎮竹村村河嶺坑83歲退役老兵張集仁對前來慰問的大橋鎮老兵互助會成員激動地說。
2020年5月,在該鎮黨委政府的關心指導下,退役軍人服務站面向現役軍人、復退軍人、軍屬和預備役等群體,打造幫扶解困、政策解讀、職業發展、學習教育、致富創業、榮譽展示、文化生活等功能為一體的溫馨“老兵之家”,成立“老兵互助會”。通過“開展一次走訪、進行一次慰問、敬上一個軍禮、拉上一會家常,幫助一次困難”等五個一活動,為困難退役軍人家庭送去溫暖、送上關愛。
“老兵互助會”不僅是退役軍人的“傳聲器”“穩壓器”“取暖器”,還是就業創業的“孵化器”。據了解,“老兵互助會”通過“老兵幫新兵、老手牽新手”,在就業創業、“二次充電”、素養提升等方面給予退役軍人幫扶,讓他們成為就業“好能手”、創業“生力軍”、致富“帶頭人”。該鎮八角村老兵邱志軍帶領退役軍人大力發展110畝紅薯基地,成為“一村一品”扶貧產業,把紅薯遠銷省內外﹔該鎮大橋村老兵施明書帶頭自費建設拱棚種植食用艾草,聘請多戶手藝好的農戶在其家中生產艾米果,帶動群眾走上致富路﹔該鎮青光村“兵支書”孔有寶帶領全村振興鄉村、發展致富,榮獲縣“鄉村振興模范黨組織”,被評為縣“鄉村振興綜合考評‘奔跑村’”。(李千千、張元兵、吳董林、魏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