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茶新篇——看九江茶市如何撬動茶產業破局出圈

眼下,正值夏茶採制、銷售的旺季。
鄱陽湖西岸、環廬山一帶,雲霧繚繞、茶林蔥郁、茶樹層疊,茶農們手指翻飛,採茶制茶一派繁忙,構成了一道茶香四溢的風景線。
九江市濂溪區的九江茶市裡,茶交易、秀茶藝、品茶味、話茶事,游人如織、顧客盈門、熱鬧非凡,中國三大茶市之首的盛況,輝煌再現。
“九江茶賣全國,全國茶賣九江”。作為今年江西省文化強省建設推進大會的新晉“網紅”,九江茶市憑借雄心壯志和務實舉措,引領濂溪茶產業破局出圈,闖出新天地。
底氣——立足生態,資源稟賦變產業優勢
“自古香茗出深山,好山好水出好茶”。作為廬山雲霧茶的核心產區,濂溪區“一城山色半城水,山江湖城相輝映”,優越的生態和氣候條件,為茶葉生長提供了絕佳環境。
近日,記者來到位於廬山腳下的濂溪區高垅鄉雙垅村鄒家山如如茶村。58歲的鄒俊明是茶村的技術顧問,作為一名有著幾十年經驗的種茶行家,他始終認為“高品質自然有底氣,好茶自己會說話”。由於茶葉品質好,與茶村合作的經銷商已從2015年的10余家增加到40多家。
5月上旬,在上海召開的2023中國茶品牌建設論壇上,濂溪區主產的廬山雲霧茶以其優異的品質,榮獲“2023大眾喜愛的中國茶品牌”稱號。
如果說優越的生態環境是茶產業發展的法寶,那麼政府的大力扶持和培育,則是傳統茶產業破局出圈的引擎。
廬山雲霧茶13個原產地保護鄉鎮中,有7個在濂溪區。依托這一優勢,近年來,該區高度重視茶產業發展,把茶產業列為特色主導產業,拿出真金白銀出台系列獎補政策,加速推動茶園擴面升級﹔加大技術指導力度,不斷優化茶樹品種結構,成功選育國家級茶樹良種3個,集中力量建設了一批無公害、綠色、有機的生態示范茶園基地﹔與中茶所、南昌大學等科研機構及高校合作,設立茶葉工作站,提高茶產業科技創新能力。
在政策春雨的澆灌下,濂溪區的茶產業拔節生長。如今,該區茶園面積達1萬畝,訂單基地達5.15萬畝,年產優質茶500余噸,綜合產值達3.6億元。
特色——文化加持,重塑千年茶市榮光
自唐宋時期,九江便是著名的茶葉集散地﹔明清時期,九江與漢口、福州並稱為中國三大茶市﹔濂溪區境內的姑塘海關又被稱為“萬裡茶道第一關”﹔廬山雲霧茶更曾被列為朝廷貢茶……在悠悠歲月的更迭中,九江積澱形成了深厚的茶文化。
“重振九江茶市榮光,曾是多少九江人的夢想。”到任不久,濂溪區委書記趙和平就萌生了重新打造九江茶市的想法。
一次機緣巧合,他把目光瞄准了潯南大道上一處經營不善瀕臨倒閉的商業綜合體——銅鑼灣尚街。何不把它改造成九江茶市,既化解信訪矛盾,又重振九江茶市雄風?經過多方論証、積極籌備、招商引資,2022年3月起,九江茶市陸續對外開放。茶市採取政府引導、市場運作方式,涵蓋了全國六大茶類,銷售廬山雲霧茶、寧紅茶、安化黑茶、福鼎白茶等70余種茶葉,甚至包括非洲肯尼亞茶,品種繁多、包羅萬象。
中茶集團於4月26日借江西省文化強省建設推進大會的機會,進駐九江茶市。一開始,企業負責人蔣新景多少有些擔心人氣不足。可一個月下來,他的顧慮完全打消,店內有時一單生意銷售額就超過10萬元,照這個勢頭下去,“今年銷售額突破200萬元,沒有問題”。
穿越千年,如今的九江茶市,不僅歷史底蘊綿延不絕,商業價值更是不斷彰顯。目前,已入駐茶企150家,帶動就業800余人。
深耕——全鏈發力,做足做活茶文章
前不久,九江茶市迎來了1500組小記者家庭5000多人,舉辦了為期兩天的親子嘉年華游園會活動。小記者們在家長的帶領下,參觀茶博館、體驗制茶技藝、感受非遺魅力,好不熱鬧。
豐富多彩的文旅活動,讓九江茶市“周周有亮點,月月有精彩”,不僅帶旺了人氣,拉動了消費,更增添了旅游收入。
以茶促旅,以旅帶茶。濂溪區不斷深化“茶葉+”理念,全鏈條發力,不斷做活茶產業、做足茶文章。九江茶市建設伊始,該區不僅著眼於將其打造成茶葉銷售集散地,還致力於以此推動茶旅融合發展。九江茶市內,同步建設了萬裡茶道展區、茶博館、茶市戲台、潯南畫廊、西園雅集、濂溪茶書閣等相關配套,以及以茶文化創作、交流、展陳為代表的40余種茶衍生業態﹔設立了九派非遺館,展出廬山篆刻、瑞昌剪紙、湖口草龍等30余個九江非遺項目,不斷豐富文化內涵。九江茶市還積極創建省級夜間文旅消費集聚區、3A級旅游景區。
在此基礎上,濂溪區串珠成鏈,不斷拓寬全域旅游產業鏈。加強與知名旅行社合作,以九江茶市為紐帶,規劃觀光游覽路線,串聯起周邊威家鎮積余村等鄉村旅游示范點,變茶客為游客,成為生態茶園“綠”、文化底蘊“濃”、茶事活動“熱”、鄉村振興“美”的茶旅融合示范典范。
漫山疊新翠,阡陌茶飄香。以茶興業、因茶而名的故事,在濂溪區不斷續著寫新的篇章。(全媒體記者 鄭 穎 鐘珊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