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2025江西省兩會
張瀝泉代表:助推工業向“新”攀登,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南豐新篇章
2025年是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的關鍵之年,也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十五五”謀劃之年。2025江西省兩會期間,就如何以更實舉措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動高質量發展取得新成效,江西省人大代表、撫州市南豐縣縣長張瀝泉接受了人民網專訪。
人民網:作為一名江西省人大代表,今年省兩會,您更關注什麼話題?
張瀝泉:2025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和“十五五”謀劃之年,今年省兩會我比較關注持續擴大有效投資、助推經濟高質量發展方面。項目建設作為發展的主引擎,在經濟社會發展中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期待省級層面在推動產業發展、招商引資、項目建設等方面有更多新的政策和舉措,不斷推進傳統產業煥新、新型產業壯大、未來產業培育。我今年帶來的議案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加大對縣區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如在工業園區、農村公路、重大水利項目建設等方面加大政策和資金傾斜﹔二是加大對縣區特色產業的發展,蜜桔和龜鱉作為南豐縣的特色農業產業,正圍繞“南豐蜜桔百億產業,龜鱉五十億產業”目標,持續打好“綠色食品牌”,但受自然災害和市場波動的影響,產業發展面臨升級轉型的迫切要求,希望省級層面在柑橘黃龍病防控、南豐蜜桔數字化基地建設、國家級中華鱉原良種場給予政策、技術和資金方面的支持,助推兩大產業做優做強。
人民網:接下來,您如何把貫徹落實兩會精神同推動南豐縣的中心工作結合起來,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產業數字化轉型,賦能重點行業向數字化、國產化、智能化轉型升級?
張瀝泉:一年一度的省兩會,一直是觀察江西省發展和政策走向的重要窗口,“高質量發展”“新質生產力”是今年省兩會的關鍵詞。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必須繼續做好創新這篇大文章,推動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高質量發展需要新的生產力理論來指導,而新質生產力已經在實踐中形成並展示出對高質量發展的強勁推動力、支撐力,需要我們從理論上進行總結、概括,用以指導新的發展實踐。要立足現有產業基礎,扎實推進先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加快推動傳統制造業升級,發揮科技創新的增量器作用,全面提升三次產業,不斷優化經濟結構、調整產業結構。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引領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
對於南豐來說,我們會把江西省兩會精神落實到具體工作中,一步一個腳印扎實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大力實施企業“215”提升工程,持續開展全縣企業特派員大走訪行動,助推企業高質量發展。緊盯梳理出的規上培育計劃清單,精准制定針對性扶持政策,大力培育骨干企業,扶持新興企業,推動更多小微企業上規,力爭今年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30家以上,增強工業經濟發展后勁。通過各級各類項目引才,組織企業申報2025年省市“揭榜挂帥”企業重大技術項目﹔充分利用南豐縣科技創新研究院等資源,引導企業與高層次專家人才的合作,引進國家科技領軍人才、贛鄱俊才,促進工業企業創新發展。重點培育一批企業申報“小燈塔”項目、“數智工廠”項目及典型案例和應用場景。力爭今年南豐縣規上企業入企診斷率達到100%,做到全覆蓋。L1、L2級別企業清零,全部達到L3級別以上,L6級別以上企業達到25家。
人民網:今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江西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深化實施制造業重點產業鏈現代化建設“1269”行動計劃。請您說一說,南豐縣計劃如何深化落實“1269”行動計劃,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構建體現本地區特色和優勢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助力“十四五”目標高質量收官?
張瀝泉:今年是“十四五”規劃的收官之年,江西省委、省政府聚焦“走在前、勇爭先、善作為”的目標要求,圍繞打造“三大高地”、實施“五大戰略”,制定了一系列推動高質量發展的舉措,推動經濟持續回升向好,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持社會和諧穩定。
南豐縣委、縣政府將持續深化落實“1269”、“2416”行動計劃和“215”提升工程,依托“一區兩園四基地”工業產業布局,圍繞“1+1”首位主導產業及新能源、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聚焦龍頭企業、不斷優化產業結構,確保2025年規上工業營收突破160億元,力爭達到180億元。推動工業企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我們會緊扣“1+1”產業發展定位,持續做好產業延鏈補鏈強鏈文章,大力推行主題產業園招商模式。充分利用現有電子信息產業發展基礎,以智能制造、智慧文創、返鄉創業、鑫弘物聯等主題產業園為依托,引進一批電子信息關聯企業,延伸做強電子信息產業鏈,實現企業集群,產業集聚。同時,進一步發揮南豐縣生態資源優勢,全力發展壯大南豐蜜桔和龜鱉兩大特色產業。以桔花香、小團魚為鏈主,大力招引一批、培育一批蜜桔、龜鱉精深加工企業,做大做實綠色食品產業集群。構建具有南豐特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助推南豐縣工業向“新”攀登,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南豐新篇章。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