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化雨潤贛鄱
——江西省思想政治工作綜述

贛鄱之濱春潮涌,思想之林萬木欣。
當清晨的第一縷陽光洒向井岡山革命烈士紀念碑,當新時代的理論宣講聲叩響千家萬戶,當思政課堂上百年征程的苦難輝煌在青春眼眸中鐫刻下真理的印記——歷史和現實在此刻交匯,思想和未來同時代共振。
思想政治工作是黨的優良傳統、鮮明特色和突出政治優勢。在贛鄱大地這片紅色熱土上,思想政治工作始終是凝聚黨心民心、引領改革發展的生命線。近年來,我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習近平文化思想,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江西重要講話精神,聚焦“走在前、勇爭先、善作為”的目標要求,勠力同心、開拓進取,推動全省思想政治工作在守正創新中提質增效。
理論宣講有力有效,讓黨的創新理論傳遍贛鄱大地
“今唱尋烏不尋常,整個縣城大變樣,篤行不怠開新局……”在尋烏縣澄江鎮周田村,“百姓名嘴”王煥平用山歌傳唱黨的創新理論,將“中國式現代化”轉化為“田埂上的振興夢”。這是江西創新理論宣講的一個生動縮影。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理論是實踐的指南。
作為紅色基因傳承先行區建設省份,江西始終將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首要政治任務,構建起省市縣鄉村五級宣講體系,推動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
創新形式,理論宣講才能“活起來”。我省注重打破傳統宣講模式,以“理論+文藝”“線上+線下”“互動+體驗”等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用“鄉土音”翻譯“大道理”,用“家常話”解讀“新政策”,用“小故事”演繹“新文化”,增強宣講對受眾的吸引力。在景德鎮陶溪川文創街區,“小巷講堂”宣講員將黨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陶瓷文化故事,讓游客在欣賞陶瓷的同時感受理論魅力﹔萍鄉安源勝利廣場上,《風起安源》光影演藝將革命故事搬上露天舞台,吸引數萬名觀眾駐足欣賞……
數字賦能,構建全域傳播矩陣。近年來,依托“學習強國”江西學習平台和“理響江西”數字化宣講平台,我省打造“雲端理論課堂”﹔通過H5動畫、VR黨史館、短視頻等形式,將理論轉化為可視化產品。由興國縣聯合功夫動漫共同打造的動畫《長征先鋒》,為長征主題再添新光,第二季在互聯網上點擊率破5000萬。
為學之實,固在踐履。在樟樹市張家山街道,宣講員結合當地中醫藥產業發展,將黨的二十大報告中“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論述轉化為具體舉措,推動建立“支部+農戶+企業+合作社”的產業鏈模式。這種以小見大的宣講方式,使群眾切實感受到理論與現實的緊密聯系。
在2023年全國基層理論宣講先進表彰中,我省首次實現了基層理論宣講先進集體、個人和優秀理論宣講報告、微視頻四個類別的“大滿貫”。
大思政課建設守正創新,打造新時代育人“金課”
思政課,一門播撒“種子”的課程。作為全國“大思政課”建設綜合改革試驗區,江西守正創新,構建起“課堂+實踐+網絡”的立體化育人體系,思政課在火熱實踐中煥發新光彩。
江西,一片鐫刻著榮光的紅土地。我省充分挖掘“家門口”的紅色資源,開展“紅色研學”“紅色故事我來講”“紅領巾講解員”等活動,將紅色資源優勢轉化為課程思政教學優勢,推動紅色文化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
一代代人青藍相繼,紅色基因薪火相傳。我省高校與革命舊址、紀念場館、博物館等聯建70個“家門口”的主題實踐教學基地,組織研發《紅色文化教育》精品課程,將井岡山精神、蘇區精神、長征精神融入思政課教學,不斷豐富“大思政課”教學內容。贛南師范大學與於都縣聯合打造“長征思政課”,學生們在中央紅軍長征集結出發地現場聆聽革命故事,撰寫調研報告。
近年來,我省引導全省高校青年學生開展紅色走讀,上百萬大學生自主線上雲游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數字展館,大學生創編創演歌舞、情景劇、動漫等作品,用年輕人的方式講述紅色故事,上百場紅色家書誦讀巡演座無虛席。
紅色文化同樣是開展黨性教育的獨特資源。針對黨員干部,我省突出紅色元素,實施傳承紅色基因教育培訓提升計劃,在教學中再現革命情景、融入紅色文化,引導和激勵黨員干部從紅色基因中汲取奮進力量。統計數據顯示,2024年,全省共培訓干部127.6萬人次。
教學改革激發課堂活力。我省推行“問題式專題化團隊教學”模式,將教材內容轉化為38個教學專題和128個問題鏈。在江西理工大學,“雙師同堂”教學成為常態,思政課教師與行業專家共同講授《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學生參與度提升40%。全省建成23個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共同體,景德鎮陶瓷大學參與組建全國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聯盟,推動優質資源共享。
教室外,同樣有課堂。在長江畔上一堂思政課是什麼樣的體驗?2024年7月,九江學院以“長江生態文明”為主題,開展暑期大思政實踐活動。該校組建10余支團隊,前往長江國家文化公園(九江段),通過“學、講、研、踐”,助力打造長江“最美岸線”。近年來,我省不斷拓展教育場域,將思政課堂延伸至工廠車間、田間地頭和社區街巷。
2024年,江西省高校學子暑期大思政實踐活動共組織全省109所高校、千支實踐分隊、10萬余名青年學生走進農村、社區、企業,深刻感悟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江西篇章的鮮活實踐。
唱響“江西好人文化”品牌,道德之花盛放贛鄱
一人興善,萬人可激。
近年來,我省充分利用江西好人優勢資源,切實發揮先進典型的示范引領作用,聚焦培育時代新人,弘揚時代新風,強化教育引導、實踐養成、制度保障等環節,持續唱響“江西好人文化”品牌,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轉化為人們的思想自覺和行為習慣。
禮敬有德之人,方能釋放無限正能量。
我省高質高效組織第九屆全國道德模范和第八屆江西省道德模范推評工作,常態化開展“我推薦我評議身邊好人”活動﹔出台《江西省道德模范禮遇幫扶實施辦法》,每年定期走訪慰問、禮遇關愛道德模范、最美人物、身邊好人等典型,在全社會倡樹了“德者受尊、好人好報”的價值導向﹔舉辦全省道德模范與“身邊好人”現場交流活動暨“江西好人”發布儀式,累計發布“江西好人”1650人(組)﹔創新開展全省“好人宣講‘聲’入人心”活動,累計開展宣講8800余場,受眾超220萬人次,“學習好人、崇尚好人、關愛好人、爭當好人”的氛圍更加濃厚。
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我省扎實推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利用春節、清明節、建黨日、國慶節等重要時間節點,廣泛開展“清明祭英烈”“童心向黨”“向國旗敬禮”等活動,涵養家國情懷。
凝聚群眾、引導群眾,以文化人、成風化俗。截至2024年,全省共有16人榮膺全國道德模范、70人獲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22戶獲評全國文明家庭,5人(組)獲評全國“新時代好少年”,969人(組)榮登“中國好人榜”。
學好人、做好事在贛鄱大地蔚然成風,崇德向善、見賢思齊成為全社會的價值共識。
堅持問題導向,把思想政治工作做進群眾心坎裡
“村裡產業發展如何抓?”“村級基礎設施建設還有哪些欠賬?”……夜幕降臨,修水縣的村庄裡,黨員干部與村民圍坐一圈,“板凳會”上商量解決問題,這種場景如今在修水縣已十分常見。這是我省將思想政治工作與服務民生深度融合的體現。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思想政治工作要做進群眾心坎裡,就要解決“為了誰”和“依靠誰”這一根本問題,了解群眾需求,反映群眾所願,解決群眾所困。
近年來,我省堅持問題導向、需求導向、效果導向,堅持思想政治工作同各領域行政管理、行業管理、社會管理、基層管理結合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從“無形”向“有形”延伸,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管理社會事務、服務人民群眾等一體推進。
“小切口”體現“大民生”。我省聚焦民生領域,將理論宣講與“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緊密結合,積極為群眾辦實事、解難題。撫州市臨川區東岳觀社區居民季淑雲在社區文明實踐站內,通過“一屏通辦”文明實踐服務,輕鬆地預約到舞蹈排練場地。放眼贛鄱大地,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各地正全力打通關心群眾、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裡”。
基層治理聚合力。在新余市渝水區,“黨群服務中心+綜治中心+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綜合體已成為群眾參與基層治理的平台。通過“理論學習+協商議事”模式,群眾在學習黨的政策的同時,積極參與社區事務,並且能獲取助老、助幼、助殘等“七助”服務。通過充分發揮村(社區)基層黨組織作用,2024年,全省共化解矛盾糾紛38.74萬余起,90%以上矛盾糾紛化解在鄉村兩級。
春光作序啟新程。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江西將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深化理論武裝、創新育人模式、厚植為民情懷,凝心聚力推動思想政治工作高質量發展,為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江西篇章提供堅強思想保証和強大精神動力。(記者 劉 斐 卞 曄)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