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都昌:推廣紫雲英綠肥技術破解土壤酸化難題

近日,江西省九江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組織專家前往都昌縣示范區,對200畝紫雲英綠肥展開現場實割測產工作。
測產結果顯示,示范區紫雲英鮮草畝產達3277.35公斤,預計可為土壤補充氮磷鉀等養分約26.58公斤/畝。在化肥過度使用的當下,這一數據讓當地農業部門更加堅定了推廣傳統綠肥種植技術,破解土壤酸化難題的決心。
紫雲英,這種開紫色小花的豆科植物,曾是都昌縣農田的“常客”。土塘鎮信和村60歲的種糧大戶江會亮回憶道,上世紀80年代前,信和村家家種紫雲英,春耕時通過耕漚的方式轉換成土壤養分。隨著工業化肥的普及,這種費時費力的綠肥種植傳統逐漸被拋棄。
江會亮今年承包了1100畝土地,其中的一季晚稻田,約300畝都種上了紫雲英,目前已完成翻壓。“過度依賴化肥會造成土壤板結。紫雲英腐爛后能讓土壤更透氣、更保水。用老百姓的話來說俗稱‘泡田保肥’。” 江會亮說,由於紫雲英翻壓漚田時間上的沖突,如打算來年種二季稻的田,年前就不種紫雲英。
為何選擇紫雲英作為治理土壤酸化的“主力軍”?都昌縣農業農村局技術員張愛華解釋:“紫雲英就像土壤的‘天然醫生’,種植紫雲英不但可以培肥地力,還能夠專門治酸土毛病﹔腐爛后像‘中和劑’一樣有效調節土壤酸鹼度,還能讓硬邦邦的土變鬆軟。紫雲英翻田是老祖宗傳下來的‘養地’妙招,省錢又生態。”
經濟效益同樣顯著。江會亮算了一筆賬:種植紫雲英投入種子和開溝等費用約100元/畝,但減少化肥使用可節省120余元,后茬水稻還能增產提質,“雖然多花人力,但算總賬更劃算。”
盡管優勢明顯,推廣卻非一帆風順。年輕農戶對傳統技術接受度低是主要障礙。“現在種田都講‘現代化’,誰還願意多花兩個月種綠肥?” 今年剛投身農業的江文彬坦言。此外,紫雲英翻壓需嚴格掌握在盛花期,過早過晚都會影響肥效,這對像江文彬這樣缺乏經驗的新農人構成挑戰。
對此,都昌縣採取“以點帶面”策略:一方面通過免費給農民提供紫雲英種子,強化技術培訓和技術指導﹔另一方面培育多個村級示范點,讓農民“看到效果再跟進”。
“我們希望通過發展綠肥,找到一個切實可行的提高農產品品質和產量、促進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傳承農耕文明的好辦法,走出一條‘用地養地’的鄉村生態振興可持續發展之路。” 縣農業農村局局長劉玲芳表示。(潘雪明)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