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严冬的冷酷,春天越发惹人怜爱。旷野上,“百般红紫斗芳菲”,小桥边,“绿柳才黄半未匀”。春天孕育着新的生机,预示着新的开始,萌动着新的希望。我尤爱校园的春。她未必如朱自清笔下的婀娜,徐志摩诗中的多情,却自有其怡人的茵茵草地、幽幽花香和粼粼波光。更爱者,是那操场上、沁湖边、林荫间、教室里、图书馆旁,处处辉映着莘莘学子读书、奔跑的身影,闹热而沉静,多彩而蓬勃。
今年的校园之春,风景依旧,却多了几分肃穆和静谧。突如其来的疫情,使这个春天与众不同。“春风春雨花经眼”的开学季,校园里却不见了学生。何时才能复学返校?似乎谁都不知道答案。举国战疫,前线有冲锋陷阵的白衣战士和驰援军人,英勇守护的公安干警和志愿者们;后方有运筹帷幄的公务干部,研发攻坚的科研人员,慈善捐赠的商界精英……作为一名教师,不禁自问:当此大“疫”,难道我们就只能宅在家中,袖手旁观?
国家在召唤,“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隔空不隔爱。这既是命令,更是使命,也是老师们的选择:“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在手机、电脑端搭起空中课堂,尽管可能给自己带来不小的压力,但却给饥渴的学生送去久违的甘露,让蓬勃的希望冉冉升起。
宅在家里教学谈何容易?很多老师此前怕是想都不曾想。从线下到线上,需要逾越的,不仅是面对面到线对线、粉笔到键盘的形式转换,还有观念的更新、内容的重组、方法的改革和新手段的应用等。许多预想不到的困难。怎么办?惟有砥砺前行,无问西东。那些身处外地的老师,一时还回不了家。手边的教学资源短缺,便使出浑身解数,上天入地,左右求援;信号不好,就上房顶、爬山坡。年纪大点的老师,技不如人,就从头做起,甘当“小学生”,向年轻老师、学生甚至自己的子女请教。一些老师在家中身兼多职,他们是家里的顶梁柱,是父母的子女、孩子的爸妈,是教师、厨师、教学、督学、孝子和家长。但在他们内心深处,最操心的仍然是立徳树人、教书育人。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防疫时期的线上教学,不仅是体力活、技术活,也是一门高深的学问。数据导入、资料上传、信息发布、人数清点、布置训练、批改作业这些不论,备课也不但要备课程、备学生、备学情,还得备平台。即对各种教学平台、群聊工具必须先行了解和掌握,反复试验,练就一身随机应变、闪转腾挪的功夫。不然,几千万人同时开课,网络拥堵的话,有劲也使不上。为了上好课,不少老师夜以继日,殚精竭虑。用他们的话说,“痛并快乐着”。“忙”和“累”是一端,关键还有“甜”和“乐”——它或许来自于完成线上“首秀”的亢奋,自建课程点击率成几何倍数增长的欣喜,又或许来自于屏幕看到学生们的一张张笑脸,在线上与孩子们的亲密互动,以及课后那一声“老师,您辛苦了!”每当此时,会突然发觉自己和那些昔日青涩而鲁莽的少年一起,仿佛一夜之间得到成长,懂得了珍惜和感恩。这一刻,所有的辛苦都是甜的。
雅斯贝斯曾说,“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付出必有收获,大爱正在传承。优秀校友在一线的逆行之举让母校骄傲,在籍学生在家乡社区成为志愿者的事迹令老师自豪!……“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但能桃李芬芳,即便把宅家当学校、作课堂,教师们亦无怨无悔!
此时此刻,相信还有许多在微寒的春晚为明天的“空中课堂”伏案劳作的教师。我想说,在全民抗疫的战斗中,请不要忘记,这些有爱而执着的老师们,他们以自己的方式笃定前行,成为这个不平凡时代的平凡英雄。是他们让我坚信,殷忧启圣,多难兴邦,伟大的民族终将绵延赓续、岿然无恙、生机复兴。
向他们致敬!(作者为宜春学院教务处处长、教授、博士)
供稿:宜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