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线咽拭子采集小分队队长唐翼龙:

必须离被检测人员近一点、再近一点

2020年03月18日07:20  来源:江西日报
 

  咽拭子核酸检测结果,是确诊新冠肺炎的一个重要指标。为取得高质量咽拭子标本,采集人员必须离被检测人员“近一点、再近一点”,采集咽拭子标本也因此成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最危险的工作之一。

  唐翼龙,来自省疾控中心艾防所;熊衍峰,来自赣州市疾控中心检验科;匡志超,来自吉安市疾控中心疾检所。虽说工作单位不同,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身份——江西省第三批支援武汉防疫队队员。近一个月以来,由他们三人组成的咽拭子采集小分队在武汉市江夏区医院、社区以及隔离点之间忙碌不停。自2月24日至今,这支小分队与当地疾控人员一道,累计共同完成咽拭子采集标本21907人份。

  采集咽拭子标本是一项精细活,只有精准取样才能为核酸检测提供高质量依据。唐翼龙是小分队队长,他说,进行咽拭子标本采集时,被检测人员要摘掉口罩,张大嘴巴,暴露出扁桃体和咽后壁,采集人员需又快又准地将采集棒伸入其咽喉部,擦拭咽后壁或更深部位取样。

  与“插管敢死队”直接面临着重症患者呛咳带来的危险不同,咽拭子采集小分队的风险是由被检测人员群体的不确定性而带来的。唐翼龙告诉记者,为了准确获得标本,取样人员必须离被检测人员近一点、再近一点,最近时距离不足10厘米。但在数量庞大的被检测人员中,谁也无法判断究竟谁是新冠肺炎患者,因此潜在风险极大。

  2月28日,在一次多达700人的咽拭子标本采集工作中,发生了“意外”。小分队最年轻的队员、35岁的匡志超在操作时,被检测人员因为紧张而忍不住咳嗽,分泌物直接喷在匡志超的面屏上。“我能清楚看到被检测人员口鼻处飞扬的唾沫,突发状况让在场所有人绷紧了神经。”虽说只是一名密切接触者,为确保自身以及被检测人员安全,匡志超还是第一时间更换了防护装备。

  采集人员与被检测人员面对面接触,这几乎是一个离病毒最近的岗位。每一次取样,对采集人员来说都是一次冒险,因此,防护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出任务前,唐翼龙、熊衍峰、匡志超总会相互检查防护服、隔离衣、手套、鞋套、口罩、护目镜以及面屏等防护装备穿戴的情况。

  “对于我们而言,在医院、社区、隔离点的每一次采样工作就是一场战斗。” 队长唐翼龙说。他性格内向,工作沉稳细致,每次出任务总少不了多唠叨几句,“平时,咽拭子标本采集是再普通不过的操作,我们已经实践过无数遍。但在这个特殊战场,每一个人都必须时刻注意做好防护,保障自身安全。”

  “遵循‘日清日结’原则,当天采集的标本要全部送检,最多时一天要采集700人份,需连续奋战四五个小时。”长时间身穿厚厚的防护服难免会感觉呼吸困难、头晕眼花,一趟任务下来汗流浃背是常态,小分队唯一的女同志熊衍峰介绍,除采集咽拭子标本外,小分队还承担着收集16个街道样品采集点及10家定点医院所采集的标本,并将标本转运到检验中心的任务,日转运标本最高达到1800份。

  从2月24日开始投入江夏区的防疫工作,任务一个接着一个,虽然休息时间很少,但小分队没有人喊累。在他们看来,“既然来到武汉,就要时刻做好战斗的准备;投入战斗,就必须付出全部的努力,干出成果。”

  小分队战“疫”满月在即,他们也收获了感动。“在取样过程中,被检测人员总是将脸侧过去,不愿意正向面对我们。他们说,不管自己检测结果如何,大家希望远道而来支援湖北的医护人员最终都能平安回家。”这个细节让匡志超感触颇深,“也许这就是‘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的生动诠释吧。”

  不论白天黑夜,哪里有任务就奔赴哪里。在江夏区,在高强度、高压力、高风险的战斗中,唐翼龙、熊衍峰、匡志超三人组成的采集咽拭子标本小分队不畏艰险、逆行而上,身体力行地诠释着我省疾控人的责任与担当。(刘 斐)

(责编:邱烨、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