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昌市赛湖农场蔬菜销售“冰火两重天”

一个蔬菜基地两种不同行情

2020年03月18日07:40  来源:江西日报
 

百亩藜蒿出现滞销。

菜农正在抓紧采摘藜蒿。 记者 曹诚平摄

春光明媚,疫情向好。在瑞昌市赛湖农场三分场的蔬菜产业基地里,菜农陈凤真正在采摘被订购的最后一茬菜薹,至此,她种植的30亩菜薹在疫情防控期间销售一空。而在相距不到1000米的百亩藜蒿种植基地里,满地的藜蒿已经开始变老,滞销严重。同一个蔬菜基地里的两种蔬菜,为什么一边销售一空,一边滞销严重呢?记者就此进行了探访。

现象:菜薹卖得好,藜蒿却滞销

“鄱阳湖的草,南昌人的宝”。其实,作为一道清香鲜美、脆嫩爽口的菜品,藜蒿不仅是南昌人的宝,同样也是九江、湖北等地市民的桌上美味。正是看准了这个商机,2018年,赛湖农场三分场引进客商,种植了100亩藜蒿,亩产可达500多公斤。

赛湖农场以生态农业见长,一直是九江、南昌以及湖北武汉、咸宁、阳新等地重要的蔬菜供应基地。藜蒿产量高,销量好,疫情之前,在武汉的批发价为每公斤16元左右。春节过后,正是藜蒿大量上市的时候,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使得藜蒿的销路受阻,价格大跌。“现在每公斤仅能卖5元左右,而每公斤的采摘成本就要3元左右。不管怎么样,卖一点算一点吧,总比全部烂在地里强。”藜蒿种植基地负责人余泽洪忧心忡忡地说,“如果不在半个月内采摘完毕,这些藜蒿就全部老了。”

为了帮助种植户打开销路,2月下旬开始,赛湖农场的党员干部和志愿者既当推销员,又当送货员,通过微信等方式帮助基地促销藜蒿。3月12日,共青团瑞昌市委又组织志愿者,为在线上购买藜蒿的客户免费送货上门。虽然办法想尽,但仍只卖出5000多公斤藜蒿,还有1万多公斤滞销。

就在余泽洪为藜蒿滞销犯愁时,不远处,陈凤真种植的30亩菜薹销售已近尾声,正准备翻地种植新的时令蔬菜。陈凤真是2017年开始在赛湖农场承包土地种植蔬菜的,以菜薹为主,兼种菠菜、大蒜等,所产蔬菜大部分在瑞昌本地市场消化。

疫情发生后,瑞昌本地销路收窄,瑞昌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及时为其办理了通行证,陈凤真借此机会,首次将蔬菜销到了九江市场。为了帮助她降低成本,2月23日,赛湖农场还组织20多名志愿者,帮助她采摘了500多公斤菜薹。“菜薹一般可以采三茬,春节前采一茬,春节后采摘一茬,现在采最后一茬。”陈凤真说。

原因:餐饮业“停摆”,藜蒿销售主渠道受阻

一边是热销,一边是滞销。同一个基地,为什么菜薹和藜蒿的销售会出现“冰火两重天”呢?采访中,多名蔬菜种植大户、商场超市负责人告诉记者,这是因为两种蔬菜的供应对象不同。菜薹、菠菜等是家庭饭桌上的日常菜,可以餐餐有、天天吃,而藜蒿虽然味美,但价钱高,属于餐馆菜,家庭偶尔买两斤,炒一盘,只是用来变换一下口味,不会作为日常菜。疫情发生后,餐饮业“停摆”,餐馆销售这个主渠道受阻,藜蒿的市场需求量自然也就大大减少,市场卖价不断下跌也在情理之中。

陈凤真的30亩蔬菜基地除了种植菜薹外,还种植了少量菠菜、大蒜等家常菜,品种多样化,有助于抵御风险。而余泽洪的100亩土地种植的全部是藜蒿,产量虽大,但品种单一,市场稍有风吹草动,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滞销、跌价。因此,相关人士提醒,种植户在种植一些季节性较强的蔬菜时,要尽量避免将“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蔬菜品种应尽可能多样化,这样有利于抵御市场风险。

目前,共青团瑞昌市委、赛湖农场等相关部门仍在通过各种方式帮助基地种植户销售藜蒿。“随着疫情防控形势好转,餐饮业逐步恢复,对藜蒿的需求量也正在增大。我们正在抓紧采摘藜蒿,拓宽销售渠道,力争将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赛湖农场有关负责人说。(何安娜 记者 曹诚平)

(责编:邱烨、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