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后进生”到“优等生”的蝶变

——景德镇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纪实

2020年04月21日06:59  来源:江西日报
 

2017年7月,景德镇市政府被原环保部约谈。景德镇市委、市政府痛定思痛,真抓实干,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环境保护答卷:2019年全年6项空气环境质量排名全省第一。全年PM2.5平均浓度27微克/立方米,下降6.9%,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97.5%,列全省第一。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100%,Ⅴ类水断面为0,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2019年11月,生态环境部授予景德镇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称号。

4月14日,记者来到景德镇,深入了解这个昔日环保工作“后进生”逆袭成“优等生”的秘诀。

做好顶层设计

扎牢生态文明建设保障的制度笼子

一个后进生,要把学习成绩提高,首先要对自己的学习做出一个规划。一座城市,要把生态环境优化、净化、美化,必须做精顶层设计。

2017年,接受原环保部约谈后,景德镇市委、市政府进行深刻反思:必须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落实新发展理念、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政治任务,转变思想观念,健全体制机制,着力构建全域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体系。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市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组长、中央环保督察问题整改领导小组组长、双创双修指挥部指挥长,认真对照《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建设指标》这个“国家考卷”,逐一研究、重点推进。

该市邀请中国环境科学院为城市量身打造《景德镇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规划》,谋划生态空间体系建设、生态经济体系建设、生态安全体系建设、生态生活体系建设、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生态制度体系建设等六大类58项重点工程项目,总投资近200亿元,全方位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同时,为了让“后进生”快速进步,该市全面自我加压,健全完善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生态文明建设评价考核、“三线一单”等制度,扎牢生态文明建设保障的制度笼子。

补齐短板

筑牢生态文明建设基础

头顶是参天大树,脚下是绿草茵茵,市民三三两两结伴走进地处景德镇城区中心的国家森林公园享受美好时光,这里曾是景德镇枫树山林场和景德镇市结核病医院所在地。2017年初项目启动,当年11月完工,这片占地1050亩的国家森林公园利用既有丘陵地势和古树分布,按照“路跟树走”理念铺装道路和草坪,为周边3万居民提供休闲锻炼场所。几年来,景德镇建设了一批这样的城市公园、街心花园、城市景观带,累计新增绿地近900万平方米,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5.72平方米,基本实现“300米见绿,500米入园”。

为了进一步压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补齐短板筑牢生态文明建设基础,坚决打好净空、净水、净土攻坚战,该市重构了全市生态环境保护领导架构,成立了由市委书记和市长为“双主任”的市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和各分管副市长任组长的10个专业委员会。三年来,全市累计投入资金70亿元,全面实施污染防治攻坚战八大标志性战役和30个专项行动,推进了157个生态环保项目。

在市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的架构下,设立绿色发展、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等10个专业委员会,使各部门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分工协作、共同发力,做到“管发展的必须管环保,管生产的必须管环保,管行业的必须管环保”。

吹响集结号

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

生活污水直排曾是景德镇城市之痛,以前生活污水治理涉及水利、住建、生态环境等多个部门,“九龙治水”的结果却是没能将污水治理的责任落实到位。一个简单的例子就是,没有一个部门能说清楚城区地下70多公里排污管道的具体分布情况,导致无法全面摸清污水流向,城市污水治理成为空谈。

为了彻底解决城市生活污水治理难题,景德镇对症下药,以国家第二批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试点城市为契机,投资30多亿元建成32.32公里污水管网,并专门成立市排水设施建设管理办公室,负责协调、督促和推进污水处理站及污水管网建设,统一管道统一收集统一处理,污水直排问题迎刃而解。

与生活污水治理一样,以前景德镇城区垃圾清扫、收集、处理也存在“各自为政”现象。2018年,该市以市场化手段引进专业环卫公司对城市建成区及乐平市、浮梁县城区进行管理。服务内容涵盖综合清扫保洁、各类垃圾清运、公厕管护等5个方面,做到大环卫、一体化、全覆盖。

为了让“天更蓝”,该市依托智慧城市大数据库平台,建立了重污染天气预警会商和部门联防联控机制,形成齐抓共管、快速响应“治气”格局,实行建设、环保、城管“三堂会审”,对扬尘治理不达标的在建筑工地一律停工整顿。创新“公安+城管”网格化执法模式,在问题突出区域路段开展集中整治。规范渣土运输管理,对运输车辆进行密闭化管理和GPS定位,推行“环卫一体化”作业,开展常态化“洗城行动”,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记者 朱力 陈化先)

(责编:毛思远、邱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