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快 更准 更有力

——南昌高新区财政收入“双过半”的背后

2020年08月21日05:58  来源:江西日报
 

  8月12日,位于南昌高新区的南昌合力泰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合力泰公司)生产车间一片繁忙。这家从事摄像头模组研发、生产与销售的企业,今年以来业绩不断飘红。“上半年,公司产值同比增长了100%,下半年情况会更好。”公司副总经理易志斌开心地说道。

  合力泰公司的亮眼成绩,正是南昌高新区企业蓬勃发展的缩影。今年以来,虽然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和冲击,该区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步伐依旧稳健——上半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348.76亿元,同比增长1.6%,增速列南昌市第一;规模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0%,规模工业总产值792.1亿元,同比增长8.5%;财政总收入66.24亿元,完成全年计划的54.7%……主要经济指标逆势增长,实现了上半年“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的目标。

  来之不易的成绩,离不开该区领导干部的决策部署和精准应对,更离不开全区上下真抓实干的担当和作为。

  观大势——先人一步,占据主动

  今年以来,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严峻挑战。疫情面前,谁谋划得早一些、办法多一些、动作快一点,谁就更容易抢占先机、赢得主动。大项目好项目早开工、早建成、早达效,就能早一天为经济社会发展增添动力。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让重点项目尽早动工,南昌高新区上上下下为此付出了极大努力。

  7月24日,南昌龙旗科技园项目建成开园,标志着这个总投资50亿元的项目正式投产。这是上海龙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龙旗科技”)2017年落户南昌高新区后,在该区的又一个投资项目,主要生产制造手机、平板电脑、智能穿戴等移动智能终端整机产品。

  几个月前,南昌龙旗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施向华还对该项目能否顺利开园心里没底。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项目建设需要的物资设备能否得到保障,来自全国各地的工人能否按时回来……这些都是未知数。

  在南昌高新区管委会的帮助下,公司顺利解决了工人的交通、住宿,防疫物资调配等一系列问题。此外,南昌高新区还将公司纳入第一批复工复产企业,帮助解决了1500人的用工缺口,并支持了大量防护用品。

  8月12日,在龙旗科技园的生产车间,工人正在SMT生产线上对电子元器件进行点焊、贴片等操作。一旁的施向华告诉记者,公司的订单已经排到了年底,预计今年产值可达60亿元。

  谋全局——项目为王,精准招商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今年以来,南昌高新区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在切实抓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该区主要领导瞄准经济基本盘,牢固树立“稳投资就是稳增长,抓项目就是抓发展”理念,科学布局产业,精准推动招商。

  今年作为“招商引资提升年”,南昌高新区坚持项目为王,重大项目引进取得突破性进展。

  8月5日,该区2020年27个重大重点项目集中开工,总投资额达238亿元,涵盖移动智能终端、LED、航空、生物医药、智能装备等多个产业领域。这是该区抢抓新一轮发展机遇,激发产业转型新动能的契机。

  今年上半年,该区共签约“152”项目13个,包括投资100亿元的华勤通讯南昌生产基地项目及空客A321客改货、飞机改装维修(MRO)基地项目,投资50亿元的中国商飞生产完工中心项目、瑶湖智能科技园项目、中电汇信智能制造产业园项目;投资20亿元的北方联创、正邦医药基地、步步高总部基地项目等。

  重大项目作为投资的载体,其质量决定着经济发展的含金量。今年,南昌高新区在项目引进中,增加了高新技术企业、增设境外分支机构、上市挂牌培育企业等评价指标。

  为促进企业快速发展,南昌高新区及时出台了“稳经济十条”和“用工服务十条”措施,从房租补贴、融资贷款贴息、招工稳工补贴、用能成本扶持、交通餐费补助等方面,给予企业全方位的支持。今年上半年,区财政累计拨付上级及区级补助资金6.23亿元。

  育新机——借势发力,顺势而为

  今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很多企业压力重重。如何借势发力,“危”中寻“机”?

  由于居家隔离、远程办公、线上开会的需要,带动了平板电脑、笔电、游戏机等产品的销售,而国内很多摄像头、显示屏生产企业生产停滞,导致许多下游移动智能终端产品生产企业无法正常交付产品。位于南昌高新区的合力泰公司瞄准市场形势,第一时间复工复产,加大马力生产。“正因为复工走在前面,今年一季度,公司解决了很多客户的订单交付压力,后面订单源源不断。”易志斌说道。

  疫情期间,由于深紫外LED等具有杀菌消毒功效的产品市场需求猛增。南昌中微半导体设备有限公司抢抓机遇,积极投入研发,研制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温MOCVD设备,其所列参数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为了加快创新驱动,该区深入构建全产业链创新孵化体系,今年上半年,共引进和培育创新载体4家、国家级众创空间1家。目前,全区各类科研平台达到170家,为创新成果转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范志刚 钟珊珊)

(责编:邱烨、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