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生机重现

2020年09月03日06:31  来源:江西日报
 

  莲湖乡受灾学生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认真学习。

  昌洲乡异地大棚培育的板栗和南瓜秧苗,绿油油一片。

  开栏的话

  今年7月前后,我省赣北等地遭遇严重洪涝灾害,在党中央亲切关怀下,全省上下团结一心,拼搏奋战,筑起了抗击洪魔的坚固长城。灾后,灾区水毁房屋等各项重建、水淹农作物等各种生产恢复得如何?叠加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灾区群众特别是贫困户、低保户等困难群众的日子过得好吗?为此,本报派出记者前往鄱阳等重灾区,进村入户采访了解相关情况,并在民生版辟“灾后探民生”栏目,陆续刊发记者从灾区一线发回的报道,多角度呈现灾区群众生活的新情景新气象,敬请关注。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退出贫困县考核评估、湖区禁渔退捕,经受重重考验的鄱阳县,今年7月又遭遇了特大洪涝灾害。如何实现“坚持完成全年经济发展目标任务不动摇,坚持高质量实现脱贫攻坚目标不动摇,坚持与全国全省全市同步建成小康生活目标不动摇”,在剩下的几个月时间里,灾后重建是关键中的关键。

  重整装,再上路。鄱阳上下与时间赛跑,水退人进,战天斗地开展生产自救和灾后重建,迅速抚平洪水留下的创伤。8月31日至9月1日,记者探访鄱阳县受灾严重的乡村,被当地干部群众齐心协力重建家园的满满信心所深深打动。这片广阔的土地,正以最快的速度重建家园:清理道路,修缮房屋,消毒防疫,复耕田地……

  排干洪水 农田不抛荒

  见到徐满生,他头戴草帽,正坐在圩堤上目不转睛地盯着卧式水泵排水。回答记者提问,他头也不回,只用简单的“对”和“是”,唯恐眼神离开一秒,水泵排水就少了一秒钟。

  懂点水电技术的徐满生,是昌洲乡马湖村人,这次来照看临时搭建的马湖排水点。争取早日灾后重建,人歇机不停,现场需要懂水电技术的人照看,徐满生自告奋勇报了名。一会儿,看着露出尖尖角的水草,也看到了希望,他自言自语道:“快了!”

  这边忙着排水,隔壁的古县渡镇大棚内,板栗南瓜秧苗绿油油一片,焕发出勃勃生机。“鄱阳有句话,‘不插八一秧’。通俗来讲就是8月1日不再插秧,过了这个时节,晚稻种下去收成也不好。现在田还淹在水中,播种水稻已是不可能,只能种植经济作物来弥补损失。”昌洲乡党委书记李爱国告诉记者,在灾后重建方案出台后,他们租用了鄱阳县农垦集团25亩大棚,异地育秧,一旦水排干了,就开始补种。

  “中洲圩决堤后,初步测算涌进了5亿立方米水。现在100多台水泵同时作业,一天用电10万度。灾后重建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压力太大了。”李爱国摸着头苦笑着说,“你看,不到两个月,我就秃了顶。”

  昌洲乡作为鄱阳县受灾严重的乡镇之一,还有2.4万亩农田泡在水中。为做到灾后农田不抛荒,该乡与企业签订合同,采取政府补贴秧苗,企业负责技术指导,引导受灾群众种植板栗南瓜,然后企业统一收购。

  “之前,早稻由乡政府统一购买了农业保险。这次被淹了,颗粒无收,保险公司每亩顶格赔偿了700元。”村民刘德寿满心盼望着能早日下田劳作,“政府考虑事情很周到,水退出后,10亩田全部种植板栗南瓜,还不愁销路。”

  吴希阳是昌洲乡其林村人,这次93亩农田被淹,损失惨重。这几天,他忙着跑县城谈合作。“准备种30亩油菜、60亩萝卜。”吴希阳说。

  “公司提供技术指导、种子、化肥,每公斤按0.5元收购。一亩能产4000公斤萝卜,扣除人工费,算下来与种植晚稻收入差不多。”吴希阳盘算了一番,没有跟大家一道种板栗南瓜,而是改种萝卜。

  恢复生产和灾后重建启动后,鄱阳县申请到省农业农村厅调拨的晚稻救灾种子100万斤,申请到上饶市农业农村局紧急调拨的100万斤早稻翻秋救灾种子,并委托鄱阳湖米业有限公司收购100万斤晚稻救灾种子,以弥补晚稻救灾种子紧缺,已经补种了晚稻120多万亩。目前,鄱阳县还有17万亩农田淹在水中,政府采取水退出1亩,就补贴200元的方式,引导受灾群众补种秋大豆、秋玉米、速生蔬菜等其他农作物,将受灾损失降到最低。

  贴息贷款 商户渡难关

  8月31日,谢家滩镇商业大道,道路两旁商店被水浸泡的痕迹仍清晰可见。马上要开学了,各个商店重新开张,这座鄱阳县北部的重镇又开始浮现往日繁华。

  在谢家滩集镇中心地带的一家大型购物广场,已经恢复正常营业一月有余,偌大的超市出入口人流穿梭,不少镇上的居民前来采购。看着超市日渐增多的人流,超市经理左小珍渐渐从当初的愁闷中走了出来,“超市恢复到洪灾之前的状态,生活回到了正轨。”

  左小珍能这么快恢复到灾前状态,得感谢鄱阳县“贴息贷款”这一好政策。鄱阳县人社局、就业局、市场监督管理局走访调研受灾乡镇、受灾商户,了解乡镇商户受灾情况以及金融服务需求,第一时间送金融服务上门、送信贷资金下乡,以实际行动帮助受灾企业和商户。

  “刚开店的时候,就是找你们贷款,这次还是找你们贷款。”在响水滩乡开家用电器店的李强,对邮储银行鄱阳支行信贷客户经理说道,“不同的是,今年是补贴利息。”

  李强2008年在响水滩乡集镇上经营家用电器店,当时周转资金困难,贷款5万元用于扩大规模。10多年来,李强的生意越来越好。可是突遇今年特大洪灾,大部分电器被洪水冲走或浸泡损坏。

  “真是雪中送炭。”在得知银行为受灾的商户办理信用贷款,并且由政府提供2年贴息,李强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第一时间申请贷款,没想到20万元贷款第二天就到账了。用这笔贷款,李强补充了货物。

  事实上,根据鄱阳县关于扎实做好“六稳”“六保”任务要求,各银行第一时间成立了工作专班,安排信贷员下乡入户现场调查,开通了快速审批绿色通道,为符合条件的受灾企业和商户提供快速高效的审查审批服务,切实做到应贷尽贷快贷;对受灾情影响而还款困难的商户,落实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在符合条件的前提下,通过无还本续贷、贷款展期、延期还本等方式缓解商户资金难题,帮助企业和商户渡过难关,恢复生产,重建家园。

  “受灾商户提供证明后,可以由政府贴息贷款10万元至30万元不等。”鄱阳县就业局相关负责人说,“目前,已发放贷款2200多万元,帮助近200家商户灾后重建,县财政为此一年贴息100多万元。”

  积极帮扶 收入不减少

  8月12日,鄱阳县印发了《向重灾村增派帮扶力量》的通知,派出124名帮扶干部,“带资金、带项目、带政策”深入31个重灾村,帮扶灾后重建。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8月14日,鄱阳县芦田工业园区管委会副主任徐茂发来到了昌洲乡永平村。作为昌洲乡人,徐茂发没回一趟家,而是一心扑在永平村灾后重建工作上。他带来了10万元资金,改善了村里的灾后居住环境,又联系了落户工业园的云鸽橡塑公司,一个星期内将扶贫车间搬到了永平村……问起为何这么卖力,徐茂发笑着说:“用实际行动来爱我的家乡。”

  有了徐茂发的牵线,永平村贫困户经过简单的培训后,每天可以在家门口上班,加工生产手套。“如果去工业园打工的话,骑电动车要40分钟。”年近六旬的吴国明说,“家门口就业,活简单,又能照顾到家,每天能赚60元。”

  吴国明原本有个幸福的家,前两年,一家6口人,有3人患重病进行了手术,花去几十万元。现在,每个月还需要6000多元的药费,但可以报销90%。这次农田受灾后,自己出的10%以及家用很难维持,好在有了扶贫车间解了燃眉之急。同时,在徐茂发介绍下,吴国明的儿子在浙江象山进了厂,一个月能赚5000多元。“油、米等基本生活物资都是政府发放的,不用愁。”吴国明盘算了下,今年的收入应该会超过去年。

  然而,随着鄱阳县灾后重建等工作的启动,很多实际困难都摆在面前,包括组织受灾群众开展生产自救、重建经费的调拨与筹集等。“让受灾群众生活重回正常轨道,最大程度避免‘因灾返贫’。”鄱阳县委副书记、县灾后重建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王宗华介绍道,根据初步统计,鄱阳县超过22个乡镇(街道)、400余个自然村不同程度受灾,涉及人口90余万,经济损失逾50亿元,如果全部靠财政来兜底,是无法承受之重。

  正因如此,鄱阳县多个乡镇发布了《灾后重建募捐倡议书》,呼吁慈善机构、爱心企业为受灾群众重建家园“搭把手”,甚至县领导也公开“拉赞助”。

  夏美春是井冈山干部学院一名处长,现挂职鄱阳县委副书记。来到鄱阳县,他没把自己当外人,抗洪时坚守在一线,救灾时也不忘发挥主观能动性:得知光大兴陇信托公司党委在井冈山干部学院举办公司管理人员专题培训班时,他协调公司启动慈善信托基金,开展捐助活动。8月21日,公司专门派工作人员前往油墩街镇,向受灾特别严重的9户群众捐款22万元;争取团中央100个助学名额,每人5000元;动用自己妻子所学专长,组织心理辅导队到游城乡对受灾群众和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响水滩乡、昌洲乡、油墩街镇实现了助学全覆盖;给每名大学生5000元、每名中小学生2000元;慈善组织已经捐款700多万元。”鄱阳团县委书记虞俊丽一边核对数据,一边对记者说,“在灾后重建中,为受灾群众‘讨生活’,不丢人、不丢面子。”

  吃住行学 事事有保障

  响应灾后重建,鄱阳镇桂中村村民王国享第一时间回到家,结果发现房子“歪”了。

  64岁的贫困户王国享告诉记者,这栋房子他住了40多年,这几天他发现厨房烟囱上的瓦片掉落到了灶台上。省住建厅派来的专家仔细检查了一番,发现他家的外围北面护墙有点偏移,柱子有裂缝。经鉴定,王国享家的房子被定为C级,属于危房。

  鄱阳县32个乡镇中,有22个乡镇(街道)遭遇洪涝灾害。随着洪水退去,大部分房屋露出水面。由于房屋长时间浸泡,不安全因素增加。此前,省住建厅下派了60名专家,挨家挨户检查居民住房。

  据鄱阳县住建局农村危房改造办公室主任何静介绍,此次洪涝灾害造成全县7159户房屋受损,其中64户房屋倒塌。对房屋的补贴政策,目前还在拟定当中。

  对于受损的教室,鄱阳县教育局下拨1000多万元进行抢修,保证开学季学生坐在安全明亮的教室里学习。

  9月1日,鄱阳县沉寂了两个多月的校园,重现琅琅书声。

  “鄱阳镇中心学校下属的邓家小学、昌江中学、桂湖小学在今年的汛情中受灾比较严重。这几所学校有25套多媒体教学设施受损,1万余套图书、800余套课桌椅被淹。”鄱阳镇中心学校校长周俊才说,“水退到哪,我们就清扫到哪。为了迎接新学期的到来,学校组织人员将校园修整一新,并进行严格的消毒消杀工作。教育部门为学校下拨了新的课桌椅,受损的多媒体教学设施也在陆续安装更换。”

  “受疫情和洪灾叠加影响,今年的开学和往年有些不一样。”莲湖乡中心学校校长章喜华说,“学校地势比较高,当时决堤后,这里成为受灾群众的安置点。8月20日,受灾群众全部返回家中,我们对学校第一时间进行消杀,确保学生在安全健康的环境里学习。”看了看报到人数,章喜华点了点头,“521人全部到齐,一个没少。”莲湖乡是鄱阳湖中的一个岛乡,整个乡镇四周被水包围,两处圩堤溃口。这次开学,全乡25所学校如期开学,没有一名学生因灾无法返校。

  莲湖乡遭遇洪水侵袭之后,断水、断电、断路,大面积耕地被淹,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孤岛”。9月1日,记者来到龙口村时,仍是通过搭建的364米长的浮桥进出,浮桥东侧有设置了警示标识的电缆、水管,村民用的是干净自来水,电风扇呼呼地转着。半个月前,龙口村通水通电,至此鄱阳县所有受灾的村全部通上电、用上水。个别水压不够的重灾村,有消防车送水上门。

  吃住行学都有保障,大家重建家园的劲头更足了。记者采访时看到,龙口村的村民们正忙着联系技术人员安装光伏电板。“华能集团江西分公司捐赠25万元,在村里建光伏发电站,每户贫困户年底能分红七八百元。”龙口村党支部负责人说。

  结束采访,离开莲湖乡龙口村,夕阳的余晖洒遍整个村庄,干净的凉亭下,小孩在嬉戏奔跑;农民正收着家门口晒的干辣椒,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这一切显示,这里的人们生活已恢复了往日的模样,以后的日子也会越来越红火。(记者 余红举 文/图)

(责编:毛思远、邱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