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激不厉 瘦硬通神——吴本清书法浅谈

2020年11月27日15:04  来源:江西日报
 

■吴本清,名自源,字本清,号性愚,1937年出生,于都县人,赣南师范大学教授,系中国古文字研究会会员、中国书协会员、赣州市书协名誉主席(1987年至2007年任赣州市书协副主席、主席)。

在当代赣南书法界,作为书法教育家和书法家的吴本清先生是一位绕不开的人物。他于1961年江西师范学院(现为江西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一直从事书法教学、创作和书协组织工作,所编撰的中师书法教材《书法常识》和赣南师范学院(今赣南师范大学)书法教学参考书《中国历代书论选译》,均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并获江西高校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数十年来,他培养了一大批书法教育和创作人才。如今,已入耄耋之年的他,精神矍铄,依然闲不下来,在赣南师范大学开设书法工作室,继续传承书艺、培育桃李。

书法教学、书法理论研究、书法创作,吴本清三方面齐头并进,相互滋养,均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于书法,他有过人的敏锐和悟性,幼时便在当地书名鹊起,8岁给人墓碑书丹,楷书纯熟老道,堪比成人书家。天赋异禀,加上学书路子正以及对书法的孜孜以求,书家成名的三个重要条件他都具备。

新近由西泠印社出版社出版了八开本《吴本清书法作品集》,收录的70幅作品,都是本人精选出来的各种书体、各个时期的代表作。他想以此作为自己从艺70周年的一个阶段性小结。这些作品也可大体反映其书法全貌。

但凡修养全面、功力深厚的书家,楷、行、草、篆、隶诸体都能打通。吴本清也属这样的书家。但历史上任何一位书家,即使诸体皆能,也往往只有一两种书体最为人所称道。同样的看吴本清书法,各种书体均有佳作,但笔者以为,更能代表他典型书风的应该是带有章草韵味的行书和草书。

古人云“书为心画”。书法风格面貌往往是作者性格个性的外在表现,所谓字如其人。吴本清先生如谦谦君子,性格内敛、不事张扬,仙风道骨、干练劲健,体现在他的书法上,其主要特征是不激不厉,朴拙沉雄,瘦硬通神。

历代名家书法之所以能为后人传承,是因为都有一个共性,即给人美感的“雅”。当然,“雅”的种类很多,有古雅、秀雅、简雅、精雅、冲雅等,吴本清的书法当属遒雅和朴雅。

要做到遒劲朴拙而又显得雅致,自然是格调高,难度大。书法贵在有“骨”。南宋书法家赵孟坚认为,“骨格者,书法之祖也”;清代刘熙载说“字有果敢之力,骨也……然骨之所尚,又在不枯不露”。字中有骨,又“不枯不露”,看吴本清的字,他贯穿的应该是同样的理念。他的行草书,碑帖相融,爽利的今草中加入章草的苍茫古厚,笔笔中锋,线条迟而不滞、速而不滑,可以想见其运笔如逆水撑舟、气运笔毫。“要一下笔时便得中锋,分毫与纸相搏”,清代汪沄《书法管见》也有同见。如此笔法,自然想到以崇尚笔力的清代书法家何绍基。他在《东洲草堂书论钞》中讲到笔法,“气何以圆?……气贯其中则圆,如写字用中锋然。一笔到底,四面都有,安得不厚?安得不韵?安得不雄浑?安得不淡远?”

吴本清说,书法是笔墨的艺术,要字中见笔法、见墨韵,倘若描字、画字,则去书法远矣。书法家还要重学养,不要成写字匠。如今,他笔耕研习不辍,尤其还坚持天天临帖,从古帖中找感觉、求新意,力求做到每一件作品内容有内涵、形式不重复。看他近来的作品,书风在老辣中多了一种平和淡远、宁静率意。他自己也觉得,创作正渐入佳境。祝愿他艺术之树长青!(钟兴旺)

(责编:邱烨、毛思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