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晨元:挥洒青春不负乡亲

2020年12月03日11:29  来源:人民网-江西频道
 

“村里有小朱,脱贫不用愁。”在于都县葛坳乡牛颈村,提起村里来的90后驻村扶贫第一书记,村民总是用这样一句顺口溜来回答。

村民口中的“小朱”,其实是于都县烟草专卖局的朱晨元。2018年4月他被于都县烟草专卖局选派为驻牛颈村扶贫第一书记。由于年轻,工作认真,被当地村民亲切地称为“小朱”书记。

牛颈村位于于都县北,地形以丘陵为主。辖区内有16个村小组,村民3423人,其中贫困户有135户627人。

于都县烟草专卖局于2015开始挂点帮扶牛颈村,经过三年的努力,使贫困发生率从15.6%下降到7.7%,贫困人口虽有一定数量减少,但全村仍有未脱贫户63户264人,脱贫任务十分艰巨。

朱晨元家住于都县城,他是家中独子,作为一名90后,一个实实在在的城里小伙,初来牛颈村,人地生疏,面对陌生工作环境以及从未有过基层工作经历,朱晨元多少有点“忐忑”。

“说实话,一想到扶贫工作要如何破题,怎样才能尽快改善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我心里是毫无底气。”

朱晨元说道。急需破解的难题还有很多,但朱晨元没有退缩。为了尽快转换角色,适应岗位,他花了三个月时间走遍了16个村小组,遍访了全村所有的贫困户。

通过详细走访和调查,他发现牛颈村村民的产业主要以种植水稻、花生、红薯和零星养殖鸡、鸭为主,发展基础还比较薄弱。村民主要经济收入靠务农和外出打工,每年外出务工村民有600余人,发展经济缺项目、少资金;村内基础设施落后,村集体经济家底薄,这就是牛颈村的“账本”。

摸清了全村基本情况,就要找准扶贫对策。通过多次召开村组干部、村民代表会议共谋产业发展,朱晨元理出了牛颈村脱贫致富的新思路、新办法,制定了脱贫攻坚两年工作规划,为牛颈村勾勒出了一幅兴产业、促发展的美好蓝图。

为了更好的融入村民,他还学会了当地的方言,并与村两委干部、驻村工作队员逐家逐户的向贫困群众宣传和解读各项扶贫政策,因为懂政策、会分析,还被村民亲切的称为“牛颈通”。

“牛颈村要发展,产业支撑是关键。”朱晨元说道。如何利用现有资源,发展主导产业,增加村民收入,促使贫困群众尽快脱贫致富,这是朱晨元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朱晨元与驻村工作队员遍访了葛坳乡及周边所有的生产技术能手和产业带头人,通过实地考查、学习经验等,结合于都县产业扶贫政策,制定了“致富带头人+合作社+贫困户”产业发展模式。

在朱晨元和村两委的带领下,牛颈村成立了劲欣种养专业合作社。通过向上级申请拨付款项、联系企业投入项目、鼓励123户贫困户入股、申请小额贷款等方式筹措资金,由村里致富带头人葛观长负责建立起了石龙蛋鸡养殖厂。

“让有技术、有能力的村民带头经营产业,贫困群众以土地、现金等多种方式入股产业,投身产业发展,参与务工,既解决产业启动问题,又能持续增加贫困群众的收入,现如今贫困户通过务工和专业合作社年底分红,每户平均能增加2160元的年收入。”说起产业扶贫,牛颈村党支部书记葛海军打开了话匣子。

养殖场建立起来后,朱晨元又引入赣州烟草“特巴客”品牌,通过“特巴客”的统一包装、宣传,将农家土鸡蛋打造成品牌鸡蛋,借力“特巴客”渠道形成特色投放,把鸡蛋销往了宁都、章贡区、新余等省内多个地市。

到目前,该场养殖蛋鸡5500余只,日产鸡蛋490个,月均收入4万余元,已实现利润10余万元。除养鸡产业外,还有蔬菜、光伏发电、制衣等十余个产业项目在朱晨元的带领下如火如荼的发展起来。

贫困户葛燕钦是牛颈村里的重点帮扶对象,年逾七旬,他身患残疾,唯一的儿子十年前因病去世,只留下两个年幼的孙子和孙女相伴。每月朱晨元都会去看望他们,了解老人的身体状况和生活需求,给他带上些生活必需品,和他拉家常、嘘寒问暖。

朱晨元先后给他办理了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商业补充险,进行了慢性病筛查和认定,使其医院看病住院报销比例达到了90%,为他的孙子、孙女申领教育补助2200元,让两个孩子能够在学校安心的读书和学习。现在燕钦平常看病不用愁,孙子孙女上学也不用担心,可以安心的享受晚年生活。

“我是土生土长的于都人,牛颈村村民都是我的父老乡亲,身为驻村扶贫第一书记就应该踏踏实实、尽心尽力地帮助乡亲们做点实事,成为他们的贴心人。”朱晨元笑着说道。

驻村扶贫期间,朱晨元努力为村里争取到于都县扶贫项目资金20万元,用于实施整村推进通组路项目,硬化了牛颈村村尾到村头的多条“烂泥路”,让幼儿园的校车和村民的农用车能够安全驶进驶出。如今平坦结实的水泥路、沥青路穿村入户,四通八达,村民出行更加便捷、舒坦……

“虽为90后,但我有信念、不怕吃苦,如今产业发展是牛颈村第一要务,平时就要收集好、解决好他们在增产增收上的急事难事烦心事,帮助他们尽快脱贫奔小康。”朱晨元表示道。

接下来,他还将带领于都县烟草专卖局驻牛颈村扶贫工作队和当地村两委一起加快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扩大蛋鸡养殖产业,大力培育涉农专业合作社等,多元化发展蔬菜种植产业,持续助力贫困户增收致富。(李权)

(责编:邱烨、毛思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