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新赋能 智造新时代

崇仁续写变电设备产业新篇章

2020年12月04日07:55  来源:江西日报
 

通过不断的裂变和集聚,崇仁县注册登记涉及输变电生产、经营及配套服务的企业已有179家,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20亿元。中低压变电设备产品全省市场占有率达80%以上,配电变压器全国市场覆盖率居同行前三,产品出口至欧洲、非洲、东南亚等地区。

近年来,该县县委、县政府乘势而为,开启数字新赋能、智造新时代,乘“智”而上,续写变电设备产业新篇章。

激励创新——变电设备产业向智造转型

崇仁县坚持创新引领,高标准构建智能制造产业生态链,助力变电设备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激励创新推动机器换人。县财政拨付专项经费,鼓励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做强做优变电设备产业的关键技术,奖励园区内企业发明、创新技术。对在国家电网、南方电网中标的企业,补贴20%产品抽检检测费用;对经省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免征其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县净收益部分等。设立县级工业发展基金,每年拿出2000万元对企业自主研发、技术改造、创建品牌给予奖励,促使各变电企业持续推进“机器换人”、注入“高新基因”。近两年,变电设备重点骨干企业江变、伊发电力、北斗变电等实施智能化制造技改项目,高标准改造智能制造车间3万平方米。明正变电变压器及智能化项目、铭源电气变压器制造项目基本建成;亚珀变电远程运维系统开发成功,获评为省级智能制造示范项目;鑫尔利引进日本、德国进口智能化设备。工业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新模式在工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售后服务等实现全过程应用。

院所合作突破技术瓶颈。针对变电设备产业需要的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全力搭建智慧与资源对接平台,引导高校的创新要素和资源向企业流动集聚。县政府与南昌大学共建变电设备产业研究院;与沈阳变压器研究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为崇仁变电设备企业在专项产品设计、工艺、制造、试验、相关技术改造等方面的技术需求提供市场服务,共享合作中取得的技术成果。

数字赋能——崇仁变电产业注入新动力

不仅崇仁企业生产向“智造”转型,而且变电设备产品也走向高端,打造变电小镇,进一步推进产城融合、产城互动发展。

产品上“芯”。入驻崇仁县中小企业创业孵化基地的江西北斗变电科技有限公司,是崇仁县“挖”到的优质企业,为崇仁变电产业注入前所未有的“芯”动力。该公司致力于推动崇仁变电+大数据、变电+互联网、变电+物联网、变电+北斗产业升级,促进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与现代制造等产业的融合创新。通过两年的努力,公司已成功研发出北斗变电远程控制芯片、通讯芯片和加密芯片,并通过大规模芯片生产并嵌入基带板卡,为变电设备装上“智慧的大脑”。“芯片能够对变压器内温度、湿度、噪音等运行状况,进行自动识别、实时监控,并通过后台大数据中心准确分析研判设备运行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大大降低变电设备的运维成本。”北斗变电公司相关负责人谢荣华说。北斗变电智能终端研发及产业化项目已入选2019年江西省“03专项”及5G项目,并通过专家组验收。

产城融合。崇仁县将数字经济发展融入特色小城建设,投资10亿元,规划建设总面积1.5平方公里的产城融合的变电小镇。变电小镇以“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理念为指导,全力打造以变电产业为核心、以智慧科创和智慧文旅为双翼的现代化智慧小镇,形成“一体双翼”的产业联动发展体系。通过变电小镇的建设,促进崇仁变电创新元素的发展,创建崇仁自由变电品牌,助推崇仁的变电产业做大做强,增强行业在全国的影响力。链接变电产业上下游,加快技术更新和产品升级,及时了解行业需求变化,提升崇仁变电品牌整体能级,变电小镇将成为该县又一张以产兴城、融合共进的崭新名片。

平台建设——变电设备产业高质量发展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变电设备产业开启数字新赋能、智造新时代,仅靠企业各自为政,势必效果不佳。

政府部门积极作为,优化服务职能。2016年,该县成功举办第一届中部地区变电设备产业峰会,在加强崇仁变电设备产业壮大和科技创新上取得了显著成效。2018年,该县举办了第二届中部地区变电设备产业峰会,进一步促进变电设备“两化融合”。今年12月5日至7日,将举办第三届中部地区变电设备产业峰会。

突出企业主体,简流程优服务。该县还打出了一套提质增效组合拳,组建了江西省变电设备行业协会、江西省变电设备研究院、变电设备博物馆和变电设备物资仓储配送中心,2018年筹建全国中低压变电设备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获批,为企业集聚发展、科技创新、品牌培树和零配件采购提供便捷服务;推进与沈变研究院、南昌大学的技术培训合作,建立人才中心服务平台,实现人才共享、加快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为发挥国家级产业基地的品牌效应,该县统一“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标志设计,积极筹建国家中低压变电设备质量监督检验检测中心,引导企业建立技术研发中心、博士后工作站等研发机构,为企业在产业配套、人才引进、技术研发、产业培育以及税收优惠、财政扶持等方面予以支持。同时,简化园区企业综合办事机构操作程序,为入园企业落户、项目建设提供“绿色通道”服务。(陈胜孙)

(责编:毛思远、邱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