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为那一抹绿色

——记全南县林业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江军

2020年12月04日18:50  来源:人民网-江西频道
 

寒冬时节登高远望,全南县199万亩林地依旧绿树成荫、风景如画。这满眼绿色,其中有着正高级教授级工程师江军的汗水。

奉献青春 与林为伴

一套办公桌椅、一墙林业书籍、一双解放鞋、一双雨鞋、一套迷彩服......12月3日下午,走进全南县林业局副局长江军办公室,室内陈设简单得令人惊讶。工作人员小谢告诉笔者,江局是老前辈了,在林业局工作了整整29年,比自己的年龄还大,他正在从林场回来的路上。

没说几句,江军就风尘仆仆地出现在笔者眼前,皮肤黝黑,身材敦实,解放鞋上还沾着湿润的泥土。

今年54岁的江军,出生于“林业世家”,外公是八一垦殖场的林业工程师,父母是林场工人。从小就在山林长大的江军,对森林有着特别的感情,注定了与这片山林有不解之缘。高考那年,江军在愿栏里填报了林学专业。1991年,24岁的江军从江西农业大学毕业,分配到了全南县林业技术推广站工作,这一干,就是29年。

刚毕业的江军就碰上了大项目,1992年世界银行贷款造林项目落地全南。因林业人才缺乏,江军勇挑重担,接下了这个项目。

“那时候条件艰苦,一上山就要待一天,早出晚归是常事,只能带上干粮就热水。遇到下雨天,身上都分不清是雨淋湿的还是汗湿的。”江军回忆,一个月有25天住在林场,八个林场轮番住下来就差不多一年了。

白天,上山测量树木生长情况;晚上,灯下做好记录;闲暇时,在办公室比对分析苗木的情况……在大量的实践勘察中,江军牵头编制了1992年至2000年8个年度的项目作业设计书,顺利通过省、市主管部门的审核;针对项目造林地三类林的生长情况,提出了“保一转二抢三”的技术实施方案,在全省各项目县推广。

初出茅庐的江军受到鼓舞,干劲更足了。接下来的几年,江军一口气会同江西省林业厅的专家共同开展了多项科研和技术推广应用:“ABT”生根粉在造林、种苗上的应用,松类及木荷芽苗切根移栽,林地化学除草和毛竹林科学垦复复壮等技术推广,项目获得了1999年度江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完成省林业厅下达的“江西省杉木优良无性系繁育和推广”科研课题,主持本县协作区的科研内容,初步筛选出优良无性系32个,为全省杉木优良种源选择打下了基础;开展“PT菌根”化育苗和国外松“PT菌根”芽苗造林试验研究,为中国林科院和省林业厅推广应用“PT菌根”提供了依据和技术支持。因业绩突出,2000年江军被国家林业部评为“先进个人”。

大地无声,青山为伴。八年里,全县完成了世行项目造林6.75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提高了4个百分点,江军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和汗水。

绿染山坡霜满鬓,如今,江军仍保持高强度的工作,常年活跃在林间,家乡的每片山头,他都已了如指掌,俨然成了林木“活地图”。

项目建设 惠及百姓

全南作为一个林业大县,如何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是县里的头等大事。2013年-2016年,依托国家级星火项目及市级科技项目建设,江军带队助力全南走出了一条条“林下生金”路,铺就了产业振兴新路子。

当初,江苏阳光集团旗下的全南高峰公司与县国企天龙公司,先后看好赣南土地的林下灵芝产业,如何迈好第一步让企业犯了难。

懂技术又熟悉情况的江军,被任命为项目带头人,他认真分析了林下灵芝的生长特性后,又一次爬上山头,经过半个多月的考察测量,最后在兆坑林场,找到了高度契合林下灵芝生长环境的山场。

“林下灵芝这个项目当年投产,当年就收益了,还通过基地加农户的方式,让当地老百姓参与进来,多了一笔收入。”说起这件事,江军还是满心欢喜,比起任何荣誉,老百姓得到实惠才是好事。

金龙镇兆坑村受益最大的一个村子,在江军带队开展林下经济种植技术推广下,村里成立了绿丰灵芝合作社,依托“合作社+贫困户”模式,村集体经济收入,除了为14名贫困村民提供就业岗位,每户贫困户还可增收1000元以上。村里的贫困户钟良柱就在基地务工,60多岁的夫妻俩一天在基地务工的工资有160元,比过去强多了。

在江军团队的技术支持下,兆坑村先后发展了600亩的灵芝产业基地、1000亩的草珊瑚产业基地,年均1000亩左右的人工抚育林,成功于2019年底摘掉省级贫困村的“穷帽子”。

在科研项目攻关路上,江军不但要给产业找路子,还千方百计攻克技术瓶颈,用最少的成本给百姓创造最大的效益。2016年,在对国营林场的原有铁皮石斛进行考察后,江军会同专家团队发明了一种铁皮石斛树干盘栽装置,当年在小叶岽林场种植200亩铁皮石斛,不但植株生产良好,产量更达到了200公斤,比原来产量提高了2.5倍,产值达到20万元,为企业和广大林农应用林下条件种植中药材、实现脱贫致富提供了示范样板。

科技推广 促林腾飞

12月4日,跟着江军来到全南县大吉山镇明月山庄,一棵挺拔的八角树亭亭如盖屹立其中。老板娘高兴地告诉笔者,这棵八角树,是七八年前在县里免费领取栽下的,今年开始丰果了。“我们赣南这边的八角特别香,比外边市场的八角要贵2、3倍,村民房前屋后都爱栽上几棵。”

在赣南大地上,一直有着种植八角树的传统,但由于缺乏系统的技术支撑,多年来,八角树只是依靠“民间技术”存活,零星分布,不成规模。

林业上的技术难题,一直是江军的主攻方向,独木难成林,江军为了把人才力量注入林业,先后组建了由赣州的专家和县里的14位林业人才构成的科研团队,并率领团队承担下了“八角引种栽培技术推广与示范”项目。作为项目主持人,江军与赣州市林业技术推广站合作,开展了对赣南八角引种与丰产栽培技术研究。

江军团队远赴广西学习苗木培育,通过多次对八角的引种栽培试验,完成了八角的采种、育苗、造林抚育技术研究,摸清了该树种在赣南的生长规律,同时开展了八角丰产栽培技术研究。2013年4月,赣南八角引种栽培技术通过了成果鉴定,并编纂出版了相关书籍。

精心选育的八角树苗,先在国有林场得到了试种,而后,免费送到大吉山镇、金龙镇、中寨乡等乡镇村民手中。引种八角树有了示范和技术支撑,在龙南、定南、上犹、崇义、兴国等县市辐射开来,面积达到1800亩,进入丰产期后,可年产八角果90万公斤,为当地林农创造超1500万元的产值。

2010年,44岁的江军拿到了南京林业大学的农业推广硕士学位,无论身后多少荣誉,江军也一直向前。“只要我能跑动,我就不会停下林业工作,如果跑不动了,我的心也会向往着林业事业。”对于江军来说,林业工作永远没有休止符,他要用株株绿色生命绘就一幅幅和谐秀美的乡村新画卷。(张美霞 钟慧燕)

(责编:毛思远、吴跃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