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玉米育种20余年,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研究员王元东——

不害怕差距 不停止追赶(治学)

本报记者 喻思南 蒋建科

2021年02月10日07:57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核心阅读

20多年来,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研究员王元东一直专注于培育优良玉米品种。

寒暑交替间南来北往,田间地头里不断创新,王元东脚踏实地,一步步追赶玉米育种世界先进水平,想把更多高质量种子送到老百姓手中,让他们用起来放心、舒心。

早上8点半,王元东已经在玉米地里转了几圈。作为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研究员,每年冬季,他都会像候鸟一样,从北京“飞”到海南三亚的南繁育种基地。

“夏季将育种材料在北方种植一代后,冬季再移种南方,如此交替,一年就能繁殖2至4代。”王元东说:“想培育出好种子,脚步就不能停下来。”

“筛选良种像找金矿,不下功夫搜寻,怎得真金”

1997年,王元东从中国农业大学毕业后,进入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加入著名玉米专家赵久然刚刚组建的玉米研究中心。玉米研究中心白手起家,在成立短短3年内,就培育出了京早13和京科25等优良玉米品种。但不久后,国际种业公司进入中国市场,推出玉米种子“先玉335”等,本土品种面临很大压力。

国外品种有产量高、品质优和适于机收等方面的优势,但在耐旱和耐高温等适应性方面表现不佳,而源自我国地方农家的“黄改系”种质,比较适应我国的气候、土壤条件,对病害耐受性也较好。

2003年,玉米研究中心决定将“黄改系”种质的多抗广适特征与国外种质的高产优质特征结合起来,培育新品种。“如果只对原有本土玉米种质做小幅度改良,难度会小很多,但没有突破性,只会与国外种子的差距越来越大。”王元东说。

选择新路径、新材料,充满不确定性。引入的国外新种质材料并不完美,从无数材料中筛选、挖掘适合我国生产需要的优良基因型,难度很大。让王元东倍感压力的是,同样用该种质材料育种的另一个团队,在经过一轮筛选后,没有挖掘到有价值的基因型。

“筛选良种像找金矿,不下功夫搜寻,怎得真金?”王元东说。在赵久然的指导下,他们改进选系过程和方法,创造出“高大严(高密度、大群体、严选择)”的玉米自交系育种新方法。同时,为了使选育品种适应不同的生态、生产条件,选系地点不再局限于北京。那些年,王元东在吉林、甘肃、海南等地的田间奔走,确保筛选出最优良的基因型。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8年埋头苦干,玉米研究中心选育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X群系列优良自交系10多个,组配选育了“京科968”等优良玉米杂交种10多个。“京科968”以“高产、优质、多抗、广适、易制种”的特性,深受欢迎,2011年至今已推广上亿亩。

“只有不断优化,种子的‘含金量’才会不断增加”

玉米被称作“饲料之王”,它不仅关系着国家粮食安全,还间接影响着肉、蛋、奶等自主供应。

传统玉米生产依赖劳动力。王元东在农村长大,农民辛苦劳作的场景铭刻在他脑海里。

近些年,玉米机械化种植生产是大势所趋。要方便机械直接收获籽粒,就要有早熟、不倒、耐密和籽粒脱水速度快的玉米种子。王元东解释,玉米要早熟,在收获前有足够时间脱水,脱粒就方便;玉米抗倒性要好,才经得起大风;种植密度要高一些,产量才更有保障。

基于这些需求,王元东带领团队利用优系聚合技术改良本土黄改系种质,与先进X群种质自交系杂交组配,培育出了适应机收特性的玉米新品种——京农科728,该品种实现了在高温热害严重发生条件下,夏播机收籽粒亩产800公斤以上的目标。

“没有对X群种质资源的深入研究,没有一轮又一轮的育种积累经验,我们培育不出京农科728和后续优良品种。”王元东说,这些育种成绩是团队不断创新的结果。

过去,我国育种研究缺乏连续性。王元东说,有时候,某个科研团队选育出一个良种,示范、推广给老百姓种植后效果不错,可随着生产环境和需求不断变化,曾经的良种,若干年后可能就因跟不上时代被淘汰了。育种没有连续性,后续品种就难以跟上。只有不断优化,种子的“含金量”才会不断增加,老百姓才会一直有好种子种。

“育种很考验耐心,需要团队十年甚至数十年的坚持。培育出一个新种质,要一代代人传帮带研究下去,使之不断优化。”王元东说,未来,他和团队将在玉米抗病虫、耐旱耐瘠、宜机收等性状上继续创新。

“我们研究种子就是要让老百姓用起来放心、舒心”

20多年来,王元东习惯了在田间地头忙碌,一段日子不去玉米地,他就觉得不踏实。“种子是农民种到地里的,来不得半点虚。我们研究种子就是要让老百姓用起来放心、舒心。”王元东说。

刚到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工作时,赵久然交给王元东一个任务,他一时不知从何下手。王元东意识到,学校里学的理论没有实践过,就是空中楼阁。“我们要继承老一辈注重实践、脚上常带着泥的科研作风,还要积极应用新技术、新方法。”王元东说。近年来,生物育种技术发展很快,比如分子育种技术,能够快速选育高产优质多抗玉米新品种。王元东说,我国玉米良种培育,总体上与世界先进水平仍有一定距离,但我们不能害怕差距,要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去追赶,“不去做,永远走不到前面。”

经过20多年的努力,目前玉米研究中心的育种技术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进一步缩小。未来,王元东希望继续将玉米研究中心的科研优势与种子企业的市场推广优势结合起来,把优质的玉米种子送到更多老百姓手中。

(责编:罗娜、邱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