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梦是真好

——读肖颖的画

2021年05月07日15:44  来源:江西日报
 

□ 陈米欧

■肖颖,1978年出生于南昌市,中国美协会员,正高级工艺美术师,作品在2013年全国油画作品展中获优秀奖、入选十三届全国美展综合材料绘画大展、2017年入选原文化部“艺术中国汇”中外青年优秀作品展,2018-2021年参加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周而复始”综合材料绘画学术邀请展,2020年参加“生活深处”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巡展,作品曾在美国、法国、日本等国家展出。

青年画家肖颖喜欢虚无缥缈的东西,不过,她是用绘画来“喜欢”,这就不是普通俗世所谓的那种“虚无缥缈”。于是,便有了她创作的幻象系列。

最早看到她的幻象系列作品,是在南昌的某个画廊。那种影影绰绰的头像,仿佛被厚厚的油画颜料堆积而隐没、挤压变形,浅黄浅白因暗黑的对比而无比响亮。刮刀横向激烈切割,将画面厚重的颜料割破,形成一道道深深的划痕。这划痕,又仿佛是水面荡开的一层层涟漪,将人的倒影淡淡地勾勒出来……一面是画面给人梦幻般的感受,一面是画笔大刀阔斧式的果决与霸气,这是肖颖给笔者的第一印象。

幻象系列是她的代表作。她这一系列的绘画,笔者以为受到卢齐欧·封塔纳那灵光一现的“割破”的影响,或者说,是巧妙地借鉴了割破这一动作自带的形式感。作为西方极少主义画家始祖,将画布直接戳破割破了事,说通俗点,就是画家面对架上绘画样式已经穷极无聊、无法突破,干脆来个毁灭之举,不料这一毁灭就迎来了新生。按他自己的说法,他“创造了无限的一维”。他首创的这一形式感还真流行开了,不说西方,单看我们中国的女子,夏天穿的T恤衫,后颈部位人为割破出三道缝来,这服装设计元素不就是直接取自卢齐欧·封塔纳?西方现当代美术史上的不少举动,以东方视角来体会,自不易引发共鸣,但如将其视为中国禅宗开悟来比对,或许就好理解些。

幻象系列虽近抽象,但还算有“迹”可循。头像越朦胧,越给人想像的空间和美感,这又像莫奈名画《撑伞的女子》,因为撑着的伞和飘动头巾的遮挡,女子的面容是朦胧的,但却给人以特殊的美感。肖颖的幻象系列,笔者有时觉得就是她的自画像,一种不同于古典绘画的自画像。当端详镜中的自己,自己就是熟悉的陌生人那样,忽远忽近。她可以是憔悴疲惫的,也可以是清丽动人的;她可以是愁眉不展的,也可以是自信傲娇的。凡人所具七情六欲,镜中人同样如此。只是,在画笔下她卸除了伪装,而在完成的作品中,她却给自己蒙上了一层薄雾。就像是在自我端详时,并不愿意让他人窥见。当然,这一系列并不都是如自画像般的创作。

对于幻象系列,不同的人自然而然有不同的观后感。比如有读者这样谈观赏此系列画作的感受,“最初的人由最纯粹的喜怒哀乐构成,经过成长,喜怒哀乐逐渐披上了一层外衣,已经不再是原始的纯粹。看到作者那幅黑白相间画,感觉一下就把这层外衣给脱了,露出纯粹的本质,也就是哀伤,因而被深深震撼了”。

除幻象系列外,肖颖以综合材料的手法表现抽象的图式,也时见精妙。抽象画想画好其实更难。当点、线、面、色不为塑造具象物体而努力时,那怎样的组合才是令人能第一时间感受到和谐、愉悦或形式别有意味的?看她一些作品,笔者感觉她对天然的痕迹极为敏感,也许这是综合材料创作者的一种素养吧。她的这类作品中,有类似远古岩画印迹,有类似金属浇筑平面又被不经意滴洒过的痕迹,有迷雾重重的远方给眼睛留下的迹象等。画面上那种开裂、那种光泽及色彩的控制,混混沌沌,斑斑驳驳,仿佛从大自然中某个片面直接截取了某个迹象,直接成了架上作品。真是一花一世界,风轻云淡间根本看不出画家制作的痕迹,让人看罢颇为心仪。

近些年来,她不断往外跑、做个展;在第十三届全国美展上,还以一件坦培拉的小作品入展,让人感叹也许是全国美展“最小入展作品”;5月27日至5月6日,“一人一花一世界——2021肖颖作品展”在江西最高的美术殿堂——江西省美术馆举行。一直以来,她对画画的梦想和坚持,让人艳羡;她对自己的选择与舍弃,想得清楚、做得果决,令人钦佩。她不停地奔跑,仿佛再度提示我们一个浅显的道理:有梦是真好!

(配图均为肖颖作品)

(责编:罗娜、邱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