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美如画 幸福踏歌来

——于都扎实推进新时代“五美”乡村建设掠影

2021年05月23日08:14  来源:江西日报
 

初夏时节,于都大地生机盎然,乡村沃土孕育希望。文化赋能,让乡村更美好;产业兴村,让发展可持续……这里处处都是美丽家园、诗意生活,“五美”乡村美美与共,乡村振兴走进“春天里”。日前,记者走进于都,近距离感受新时代“五美”乡村建设带来的巨变。

共建共享 让群众得实惠

干净整洁的村容,错落有致的房屋,清澈见底的小河……日前,记者走进于都县段屋乡段屋村、罗坳镇茅坪村等地,一幅幅新时代美丽乡村新画卷跃入眼帘。

于都强化党建引领、系统整体推进,抓规划、促融合,建机制、重长效,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打造89个产业兴旺、生态秀美、文明淳朴、共建共享、和谐有序的乡村振兴示范点,以试点示范引领带动全域发展。

共建共享,变“被动看”为“主动干”。该县探索建立共建共享机制,组建专门理事会,选举有担当、有责任心、有影响力和号召力的村民代表、党员干部担任理事会成员,共同议事协商、解决突出问题;充分尊重村民意愿和主体地位,通过召开户主会等形式,强化宣传发动、示范带动,撬动村民筹资筹劳建设美好家园,实现“要我建”到“我要建”的转变。

“齐心新建美丽家园,生活在这里感觉很幸福。”当地村民纷纷点赞乡村发展的巨大变化。聚焦群众所愿、所想、所盼,该县突出实用性和功能性,不断完善水电道路等基础配套,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打造百姓安居乐业的田园乡村;秉持“就地取材、节约成本”理念,用好本土材料,彰显本土元素,将一些老树、老物件与环境有机融合;通过以奖代补等措施,激发村民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群众有更多获得感……走进“五美”乡村,处处彰显共建共享、和谐有序之美。目前,全县完成86处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项目,让8.28万农户受益;完成27所乡镇卫生院升级改造、316所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等,让群众看病不再难。

文化赋能 让乡村更美好

以文化为乡村振兴铸魂。于都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蕴,做好“文化+”文章,将客家文化、农耕文化、体育文化,与本地独有的擂茶、兰花等乡土文化相融合,建成村史馆、体验中心等,为乡村发展培根铸魂;不搞大拆大建,不搞过度开发,保留原有整体生态,让乡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以文化发展激发乡村振兴活力。

园岭文创新村、寒信非遗小镇、祁禄山红军小镇……漫步于都乡村,一个个文化气息浓郁的项目令人目不暇接,让“诗”和“远方”成为新时代“五美”乡村的多彩元素。文化赋能,让乡村既有“面子”,又有“里子”。

对一些传统古村落,该县通过修复老旧客家传统建筑群,改造提升为农家书屋、民俗展陈馆,呈现“古朴典雅、古色古香”之美。走进禾丰镇园岭兰心文创新村,处处彰显创意创新,兰心湖水清景美,兰心小筑新颖别致,令人耳目一新。在非遗古法手工作坊,珍珠粉传承人李小琼正在给游客制作珍珠粉;在雩阳一隅图书馆、书法传习基地,村民、游客正在看书、习字。

在禾丰镇麻芫运动新村,一场农民篮球赛正在火热进行,加油声、欢笑声此起彼伏。自从运动新村建好后,足球场、攀岩场等体育场地每天人气很旺。随行的禾丰镇副镇长刘称荣乐呵呵地说:“不少农民还组团参加乡村微型马拉松赛呢!”体育文化兴起给乡村带来了可喜变化,让乡村更具活力、更有魅力。

在中国传统村落岭背镇谢屋村,红军广场、红军桥述说着长征模范谢宝金背着发电机到延安的感人故事;在仙下乡上方村,“同心”古树枝繁叶茂,紫微堡下河水潺潺……该县注重文化融合,留住乡村记忆,并通过五星创评、文明村镇创建等方式,培育好家风、好民风、好村风,彰显文明淳朴之美。

文化赋能,让乡村更美好,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如今,全县涌现感动中国人物1人、中国好人9人,获评中国传统村落7个、全国文明村镇2个,有省级生态乡镇10个、省级生态村18个。

产业兴村 让发展可持续

赏田园风光,体验泛舟江上之喜;尝全鱼宴,体验农家烟火气息……近日,于都岭背镇金溪村黄金潭社区热闹非凡,前来参观打卡的游客络绎不绝。据岭背镇党委副书记周林生介绍,黄金潭以前脏乱差问题突出,今年年初通过精心规划建设,环境焕然一新,并引导村民发展蔬菜等产业,拓展新兴业态,让村民实现持续增收。

产业是富民之本、致富之源。于都大力发展和培育富硒水稻、富硒蔬菜、富硒脐橙、富硒油茶以及肉鸡肉鸭等特色产业,深入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彰显产业兴旺之美。同时,因地制宜,按照“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大力发展绿色产业,由合作社带头、群众参与,实现长效致富;做好“绿色+”文章,依托蔬菜大棚、池塘等,建成荷塘种养休闲区、童趣体验区、观光采摘区,走出一条“生态旅游+绿色田园综合体”融合发展新路径。

走进于都梓山富硒蔬菜产业园,只见蔬菜大棚整齐排列,大棚内的富硒蔬菜郁郁葱葱、长势喜人。村民郭月华开始在基地务工,学会蔬菜种植技术后,自己牵头管理多个大棚,带着村民一起种植富硒蔬菜,不仅脱了贫,还成了“土专家”。她高兴地告诉记者,富硒蔬菜产业带动村民脱贫,让村民实现可持续增收。

产业兴,人气旺,村民的笑容更灿烂了。目前,全县50亩以上规模蔬菜基地有109个,带动2万余户群众实现增收致富,富硒大米、富硒蔬菜等畅销粤港澳大湾区。(黄长生 记者 梁 健)

(责编:邱烨、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