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红利仍在,老龄化程度加快,城镇化迈入新阶段——

解读江西人口“账本”背后的发展密码

2021年05月28日08:10  来源:江西日报
 

5月26日,江西省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发布。此次普查清晰绘制出了江西人口全景图谱,全面查清了我省人口数量、结构、分布等方面情况。与10年前相比,我省人口出现了哪些新变化和新特征?这些数据反映了10年间全省社会经济等方面哪些变化?如何理解这些数据背后的深刻意义?省统计局相关负责人进行了解读。

10年767万人“进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0.44%

普查数据显示,我省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2731.06万人,占总人口的60.44%;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1787.80万人,占总人口的39.56%。

“我省人口城镇化水平加速推进,进入了以人为本、以城市社会为主的新型城镇化阶段。”省统计局局长万庆胜分析,10年来,全省城镇常住人口规模持续扩大,乡村常住人口规模持续缩小,乡村人口不断向城镇地区转移集聚。与2010年相比,我省城镇人口增加767.42万人,乡村人口减少705.30万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6.38个百分点,首次超过60%,这是一个较快的速度,表明江西新型城乡关系正逐步形成。而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深入发展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政策落实落地,加速了10年来我省新型城镇化进程。

从普查的数据看,我省人口流动呈现四方面特点: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现象日益普遍,人户分离人口由83.19万人增加至388.69万人,增加305.50万人,增长367.23%;省内流动人口规模不断扩大,由387.04万人增加至835.50万人,增加448.46万人,增长115.87%;乡村人口持续向城镇地区转移集聚;跨省流动仍以流出为主,2020年全省跨省流出人口633.97万人,跨省流入人口127.90万人。

近年来,我省突出“人的城镇化”这个核心,更加注重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质量和效果,走江西特色新型城镇化之路:一方面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畅通农业转移人口的进城之路,让农业转移人口“进得了城”;另一方面,通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全面提高城镇建设质量和管理水平,让农业转移人口“愿意进城”。

城镇化率突破60%,这说明我省主要的人口已经在城镇居住和生活,城镇将成为人民享有美好生活的一个重要的载体空间。

人口老龄化程度明显加快

人口老龄化已成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普查数据显示:我省60岁及以上人口为762.48万人,占总人口的16.87%,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537.10万人,占总人口的11.89%。

省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处处长喻荣分析,与2010年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5.4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4.29个百分点,人口老龄化程度明显加快。但按国际通行的划分标准,我省仍处于轻度老龄化阶段。

近年来,我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推进老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推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在我省日前出台的“项目大会战”公共服务领域专项行动方案中,提出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工程,重点推进公办养老机构、特殊困难家庭适老化改造、居家社区养老网络建设、农村互助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普惠养老城企联动专项行动、普惠托育服务扩容工程等领域项目建设。

人口红利仍在 人才红利凸显

此次普查数据显示,江西15-59岁人口为2764.15万人,占总人口的61.17%。这说明我省劳动年龄人口的总规模仍然较大,劳动力资源依然丰富,人口红利依然存在,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但普查数据也透露出人口红利面临衰减的隐忧。10年来,我省人口年龄结构呈现“两头上升、中间下降”的趋势,人力资源外流导致劳动年龄人口比重持续下降。

变人口红利为人才红利,是江西人口发展的着力点。

“人口文化素质全面提高,为江西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保障。”万庆胜表示,10年来,全省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高中文化程度的人数大幅上升,具有初中和小学文化程度的人数明显下降。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由8.86年提高到9.70年,提高了0.84年,略高于全国的提高值。(记者 郑荣林)

(责编:邱烨、毛思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