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繁、本地、外埠“三位一体”

萍乡杂交水稻制种形成大格局

2021年06月16日06:58  来源:江西日报
 

每年初夏时节,萍乡杂交水稻制种业就会呈现春秋同框的景象。萍乡制种基地,空旷平整如镜的田垄上,农民们播撒种子,播下一年的希望。而在遥远的海南基地那边,则是一派繁忙的丰收场面,机器隆隆,金色的种子源源不断地收获归仓。

粮安天下,种铸基石。种业是农业生产的起点,也是国家粮食安全的保障。因此,种子被称为农业的“芯片”。萍乡开展杂交水稻制种已有近50年的时间,见证了我国杂交水稻半个世纪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劣到优的发展历程。上世纪70年代,在杂交水稻专家颜龙安院士、全国劳动模范张理高等老一辈专家带领下,萍乡人开始像候鸟一样来往于内地和海南两地制种,并逐渐在湖南、福建、广西等地建立起以水稻为主的良种繁育基地,形成了南繁、本地、外埠“三位一体”和“育繁推”一体化的发展大格局,成为全国种业的一面旗帜,为我国加快杂交水稻新品种推广,调剂种子市场供应和平抑种子市场价格,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较大贡献。

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目前,萍乡南繁制种面积占全国的85%以上,每年制种面积近20万亩,每年所制的种子占全国供种量的近20%,保障了我国南方籼稻产区3000万亩以上的杂交水稻种源。制种产值达7亿元。亩产量从制种初期的10多斤,达到目前的300斤至400斤,高产达600多斤。今年,萍乡通过招商先后与江西的现代种业、先农种业、科源种业、金山种业,湖南的隆平高科,广西的兆和种业、恒茂种业、绿海种业等种业企业对接洽谈,落实制种订单4.8万亩。

2016年,新《种子法》实施以来江西省首个“育繁推”一体化国家级A证书颁发给萍乡制种企业——江西天涯种业有限公司。它标志着萍乡杂交水稻制种业研发、生产、向市场推广销售的能力迈上了新台阶。全市现有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专业制种公司2家、制种专业合作社6家,制种专业村30多个,制种大户150余户,从事制种的专技人员300余人、常年从事制种农民近万人,为国内48家种子企业从事委托制种生产,形成了一条较为完备的杂交水稻产业链。

品种选育成果丰硕。萍乡依托现有科研团队,开展与产业技术体系、种业科技联盟、科研协同体等合作交流,先后与江西省农科院、颜龙安院士团队签订共建农业科技平台合作协议、萍乡市乡村振兴战略科技合作服务协议,选育了一批水稻新品种。“十三五”期间,萍乡市农科所主持选育或联合选育18个(次)水稻新品种通过省级以上审定,其中7个水稻新品种通过国家审定,推广应用面积200多万亩;总计实施各类科技项目60多项次,独立转让科技成果4项;获科技成果登记5项;获植物新品种权6项,申请保护并公告8项,获国家发明专利1件等。

近年来,萍乡以“做强萍乡水稻制种业,培育农业发展新动能”为目标,围绕扩大规模、提升质量、补齐短板等重点,加速生产要素聚集和产业升级,积极推进制种大市向种业强市迈进。

制定发展规划,促进产业集中布局。萍乡市委、市政府连续多年将杂交水稻制种产业列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2012年,下发《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建设杂交水稻制种大市的目标;2014年,出台了《萍乡市现代农业发展总体规划(2014-2020)》,提出要抓住杂交水稻制种优势产业,实现制种大市向种业强市的转变;2015年,出台了《关于扶持杂交水稻种业发展的意见》,进一步完善产业发展规划;2018年,将现代种业纳入全市打造“1+1”重点农业产业,重点予以支持。

加大投入力度,推动产业提质增效。今年,萍乡市政府进一步完善了产业扶持政策,下发了《关于支持我市制种产业发展若干实施意见》,增加了保额500元/亩的水稻制种补充商业保险,对200亩以上制种主体市级补助75元/亩。设立了首期投资1.5亿元的江西省兴赣种业发展基金。积极探索创新金融服务。出台《萍乡市种业“订保货”管理办法》,银行根据制种企业、专业合作社或制种大户的制种订单和保单向其发放免抵押、免担保的信用贷款,力争到2025年,全市种业融资规模达到10亿元以上。

健全行业体系,营造良好发展环境。萍乡市农业农村局下设市种子管理局,主要负责全市制种行业管理、协调、服务的日常工作。2007年,成立了萍乡市杂交水稻南繁制种协会,每年化解各种问题与矛盾20余起,保障了全市种业健康稳定发展;2010年,为规范行业内部管理和自治自律,由制种企业牵头成立了萍乡市杂交水稻制种协会;2013年3月,经中国种子协会批准,成立了以萍乡杂交水稻制种协会为基础的中国种子协会南繁制种分会,形成了部门、行业协同共管的管理体系。

注重人才培养,提升种业科技水平。萍乡市出台了引进外来人才的管理办法,建立“政、经、学、企”融合发展机制。通过政府给政策,学校为企业提供创新创业型高技术高技能人才服务种业。组建种业课程体系研发团队。在萍乡市农业科学研究中心院士基地(五陂镇)和天涯种业研究院(麻山镇)设立两个种业教学培训基地。

今年,湘东区成功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种业)产业园,标志着萍乡杂交水稻制种产业迈上了新台阶。围绕“一核多区”“一中心多基地”的水稻制种产业发展思路,该产业园全力推进打造水稻制种强市,实现到2025年实现本地制种面积15万亩的产业规模,形成以本地制种基地为核心的萍乡制种产业发展格局,将萍乡建设成为全国杂交水稻繁制种主要生产基地。(杨 钊 尹富岚)

“候鸟”印象

“洪发,啥时候从海南回来的?”

“前几天,正好赶上插秧。”6月13日,在湘东区排上镇桥头村,笔者见到高洪发,他正光着膀子在田里干活,古铜色的皮肤在阳光下闪闪发亮。

古铜般的肤色,是28年“候鸟”生涯给高洪发留下的身体痕迹,也是湘东成千上万“候鸟”的集体印象。每年冬天,他们奔赴海南,在那里耕种一季稻种,第二年夏天,他们“飞”回家乡,赶上一季农作。

排上镇是有名的“杂交水稻制种之乡”,家家户户有人制种。1993年,17岁的高洪发和村里的一群年轻人跟着镇上南繁制种队来到海南,成为一名制种工。

整田、育秧、防虫赶鸟、扯草、放水、守穗、喷农药……一天劳作10多个小时,住茅房、睡地铺,这不是最苦的,“最难受的海南的日头,一天晒下来,身上脱一层皮,火烧似的疼。”高洪发说。

一同去的年轻人不少知难而退了,但高洪发坚持了下来。家里指望他挣钱养家。刚去的时候,他一个人负责管理5亩稻田,每天工资3元。由于他能吃苦、肯学习,第二年,他就开始管理10亩稻种田,工资也涨到了8元一天。

“不仅要挣工资,还要学技术。”高洪发认定了自己将以制种为生,特别注重学习,平时除了吃饭睡觉,一有时间,他就跑到田间转悠,观察水位、花穗,或者向他人请教。

自身的努力,加上老一辈制种能手的传帮带,高洪发的制种技术渐渐成熟。由他管理的稻种田也从10亩增长到上百亩。如今,高洪发成了团队中的技术骨干,担任生产大队长,带着11个人管理540亩稻种田。一季下来,收入近5万元。

制种让高洪发家摆脱贫困,生活有了大起色。他顺利娶妻生子,2018年建起了新房。

近几年,排上镇不少村民不再做“候鸟”,而是选择在家门口就业或创业。桥头村成立共创专业合作社,村民们入股合作社,既能在合作社务工,年底还能分红。

高洪发也动了这心思,他说:“现在政府对制种业扶持力度大,出台了不少优惠政策,我也想试试。以前都是为别人打工,今后我想自己当老板。”(温风娇)

以“国字号”名片推动种业高质量发展

湘东区打造中国杂交水稻良种繁育中心

近日,农业农村部公布了2021年农业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创建名单,萍乡市湘东区现代农业(种业)产业园榜上有名。这标志着湘东将以“国字号”名片推动种业高质量发展。

湘东区是全国知名的“制种之乡”,我国杂交水稻制种素有“水稻制种看南繁、南繁制种看萍乡、萍乡制种看湘东”的说法。已故“中国杂交水稻之父”“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袁隆平院士曾为湘东区挥毫写下“杂交水稻制种之乡——排上镇”。湘东区杂交稻制种繁育基地被江西省农业农村厅认定为第一批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制种产业基本囊括了全国杂交水稻新品种推广前期生产试制的重要环节,形成了南繁、本地、外埠“三位一体”的全方位发展格局。2021年全区制种大户与海南广陵高科、广西昭和、湖南永益等23家制种公司签订制种合同,完成制种面积39180亩,其中创建国家现代种业产业园的4个乡镇将完成制种30050亩。

近年来,湘东区瞄准提升中国杂交水稻制种之乡、打造中国杂交水稻良种繁育中心的目标,创建具有全国竞争优势的现代种业产业园区,为促进江西乃至全国水稻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引擎”。产业园立足江西、面向全国,计划总投资19亿元,建成一批相对集中、长期稳定的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机械化种子生产基地,水稻制种面积合计达5.85万亩。公共基础设施基本实现现代化,水、电、路、讯、网络等条件具备。种子收后处理、加工流通、储运设施配套完善。力争到2022年,产业园主导产业(水稻种业)总产值达到31.20亿元,占产业园总产值比重达到75.20%;发展2至3家繁育能力强、生产加工技术先进、市场营销网络健全、技术服务到位的“育繁推”一体化现代种子企业;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比例达到88.70%以上,入园参与主导产业的龙头企业达到50个、合作社达到48个、家庭农场达到20个。

构筑强劲的科技支撑。巩固提升天涯种业院士工作站等既有科研平台,深化与中国水稻研究所等知名科研院所合作,多措并举提升园区种业科技创新能力。新建3个省级以上科研单位平台,合计达到8个,研发推广一批杂交水稻优良品种,实现良种良法良机配套,良种覆盖率达98.5%。全面实现农业“一控两减三基本”,主要农作物化肥利用率达45.0%、农药利用率达45.0%,园内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管理的比例达91.5%以上,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达100.0%。

深化湘东区南繁育种人才能力培训。健全企业与当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民就业40000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8500元、年均增长9.52%,联农带农效果显著。(朱焕荣)

萍乡水稻种业发展明确方向

形成品牌核心竞争力

近日,萍乡市委、市政府召开水稻种业发展工作座谈会。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颜龙安、江西农业大学副校长贺浩华等种业专家,协会、企业负责人,制种大户代表,从种业发展规划、品牌建设、人才培育、政策保障、科技创新等方面,为萍乡水稻种业发展把脉问诊,出谋划策。

全市各级部门将充分吸收各位专家、行业企业家、制种大户代表的意见建议。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的核心产业,是促进农业长期稳定增长、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全市各级各部门将切实提高政治站位、抢抓战略机遇期,把加快打造水稻制种大市作为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来抓,在保持传统优势的基础上,积极融入江西南繁基地建设,集中力量攻坚,围绕扩大规模、提升质量、补齐短板等重点,加速生产要素集聚和产业升级,切实推进种业高质量发展,为全国稳定粮食生产、打好种业翻身仗贡献萍乡力量。各级各部门及种业企业将在做“大”做“强”上下功夫。一方面要持续增面扩面,巩固好“大”的优势,以湘东区创建国家现代种业产业园为契机,重点加强湘东、莲花、芦溪、上栗等优势区域良种繁育基地的规划建设;另一方面要持续扶优培强,培植好“强”的根基,积极培育引进一批制种龙头企业和制种大户,逐步形成以制种企业为龙头、制种公司和专业合作社为纽带、制种专业户为基础的制种产业体系。

下一步,全市将集中力量重点解决好平台问题,大力整合农业科研院、所、站资源,加紧成立市级农业科学研究中心,补齐技术上的短板;着力解决好人才问题,引进高层次人才,完善农业科研人才的培养机制,让科研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着力解决好经费问题,用好用足制种产业扶持政策,促进金融供给与农业惠农通需求之间的有效对接,不断吸引外商外资投资种业发展。加强新品种的市场化推广,提高品牌知名度,早日形成品牌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萍乡制种业在全国种业界的影响力。(何 越)

(责编:邱烨、帅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