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江西频道

树高千尺根深在沃土

——看“秀才”干部徐新林如何成为新闻评论员

2021年07月22日09:56 | 来源:人民网-江西频道
小字号

近年来,在江西新闻网评界,徐新林这个名字很有些火爆,一辈子扎根在农村基层的普遍党员干部,身上常带着一股泥草芳香,他怎么就成了名人?让我们来看看他的成长之路。

秀才埠里的“秀才”干部

今年刚满60岁的徐新林出生于丰城市偏远的东南山区秀市镇。秀市镇,亦称秀才埠,是个出秀才文人的地方。出生于普通农家的徐新林浑身的每一滴血液都深深融入了朴实憨厚、勤劳勇敢的农民本色,他对脚下这片哺育自己的土地爱得深沉,爱得痴迷。少小的他就曾立志要做秀才埠里的一名“秀才”,却从来没有想过有朝一日要飞离这片土地。

“既然根在农村,我就让自己理想的种子一辈子在这里开花结果。”1981年,徐新林考上了宜春师范丰城分校,毕业后,他回到了家乡一所小学教书,真的成为了秀才埠里的一位老师。

身份虽然从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变成了一名人民教师,但他的农民秉性本色丝毫没有改变,在三尺讲台上,他很有激情、很有悟性,从教九年,他的教学成绩年年都是名列全镇先进行列。徐新林明白,一名真正的老师必须要具备扎实的文字功底,给人一滴水,自己需有半桶水。在教授学生作文的同时,他自己也开始把山里的灵气,泥土的情怀,农民的向往化作一篇篇小散文、小诗歌发表在一些小报小刊上。1989年6月5日,他的一篇题为《谁更应当正确理解》的文章首次在《人民日报》上发表,当时便在整个丰城引起了一阵不小的轰动。在人们的眼里,徐新林已名符其实地成了秀才埠里一位真正的“秀才”。1990年,重才惜才的镇政府决定把他调来当干部。

人生有了更大的舞台,肩上有了更重的担子。由一名乡村教书转型为一名乡镇干部,徐新林很快适应了工作角色的转换,他先后当过人武部副部长、办公室主任、农村工作片片长、煤矿矿长、规划所长,同时还下村兼任过5年村支书。他的工作作风既有打铁人自身硬的刚正,又有文人和风细雨式的绵柔,无论多少苦累,无论什么岗位,他的各项工作都是名列前茅,他连续14年被评为市(镇)优秀公务员,多次获得宜春市、丰城市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2002年,秀市镇党委特别下发文件,号召全体党员干部向徐新林同志学习。人们赞誉他为“秀才埠里出色的秀才干部”。

拼命的读书狂人

上世纪九十年代,著名作家路遥极大影响了徐新林。身份历经多重转换,工作历经多岗历练的他被路遥的人生、路遥的作品震撼不已。他开始陷入深深的沉思,他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之路,他立志要当一名扎根故土的乡土作家。

他默默沉静下来开始忘我地拼命读书。他半年内便通读了中外名著三十多本,除了这些,他还饥不择食地看单位订阅的各种报刊,同时还坚持自费订阅《人民文学》《故事会》《天池》《杂文月刊》等十几种文学期刊。

“这人是不是疯了?好好的一个优秀干部不当,偏偏不务正业去做一个书呆子。”人们对他议论纷纷。

“多读书为的就是更好的当好一个优秀干部,我决不能做一个知不符职,识不抵位的平庸干部、安乐干部。”徐新林如是坦言。事实上,他虽是花了大量业余时间遨游书海,工作业绩却一直稳居先进行列。

一个偶然的机会,把徐新林当乡土作家的梦想改成了当一名乡土记者。

有一天,他在办公室看《江西日报》上的一篇篇新闻稿,一位同事从他身边走过,一把将他手中的报纸夺去,冷冷地说:“这么大一份报纸,怎么登的都是别人的新闻稿,真有本事你也试试?”那一刻,以硬汉标签的徐新林咬牙发誓,一定要写出能见大报的新闻稿。

写新闻与写文学是有一定区别的。为一定要写出能见大报的新闻稿,他又自费订阅《中国记者》《新闻与写作》等刊物,同时又四处找来《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逻辑学》等相关新闻写作的理论书籍来读,他每天还要坚持看十来种报纸,这个习惯到今天仍然是他雷打不动的习惯,其中中央、省、市三级党报一天都不能断。他还有一个非常良好的习惯,那就是勤记录。他在乡镇工作,领导的即兴讲话,群众的家常唠嗑,其中一些经典的语句、闪光的思想他都会记下来。平时,想到一个好标题、一个好句子,哪怕是睡在被窝里,半夜也要起床记下来。多年来的节假日,他骑着自行车,跑遍了宜春所辖的所有县市,积累了大量人文历史资料。他坚信,好的新闻来自基层、来自群众,新闻就是讲故事,不到故事现场去深入采访,是写不出有血有肉、细节感人的故事。

梦想是成功的起步,勤奋是成功的阶梯,悟性是成功的翅膀。厚积薄发的徐新林采写的新闻稿件雪片般地从《赣中报》(宜春日报前身)飞出,飞向《江西日报》,奔向《农民日报》......其中,他写的反映农村职业高中招生难的文章发表在1990年4月3日《中国青年报》四版头条,并被评为征文一等奖。

他写的评论上了《人民日报》

从此,徐新林心无旁鹜踏上了新闻写作之路,他的业余时间和精力几乎全放在提升新闻写作素养和发现新闻特色亮点上,他的目光更远,他的目标更高,他越来越多地向《人民日报》投稿。

虽说多年前便有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的经历,但徐新林心甚明白,那只是偶然碰巧的一个机缘,与人真正的实力无关。行事为人愈来愈变得沉稳成熟的徐新林把自己登攀的目标定在心头,始自脚下。他千方百计弄来了好几年的《人民日报》摆满了一屋子,他每天只要一有空暇就钻进这些报纸堆里研读每一个报纸栏目,每一篇新闻风格,他在潜心寻找适合自己写作的一条捷径,一种方向。

他被《人民日报》“今日谈”“人民论坛”栏目深深吸引。时评文章短小精悍、文风活泼、语言干练犀利,只要读透政策、留心生活、关注时势,素材四处可取可见。他迅速选准主攻时评文章。

他的选择是对的,他义无反顾地把一种社会责任扛在肩上,从此,他的眼界不再受地域的限制,他的笔下也不再受行业的束缚,他俨然成为了一名社会观察家,一位有良知有家国情怀的评论家,他的许多新颖独到的视角观点化成了一篇篇时代感极强、代表性极强的时评文章。《懂得国庆,才知国家》《脚下有泥,心中才有底》《别迷恋“一条街”模式》《引进经验也要本土地化》等60余篇文章先后在《人民日报》发表,其中一版“今日谈”发表14篇,最多的一年他在《人民日报》发表时评14篇。

徐新林的文章文风清新自然,朴实无华,他的文章让人看得轻松,给人读后回味。三十多年来,他先后在省级以上党报党刊用稿500余篇,四次获得“江西新闻奖”。他的身上永远有着一股泥香、一阵稻香、一缕书香。近年来,他就是带着这些香味先后应邀赴南昌大学、武汉大学、江西省委组织部等高等学府、政府机关讲学,先后被聘请为核心网评员、江西省十佳网评员。

取得这么大成绩,获得这么多荣誉,徐新林还是徐新林,永远不褪一位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本色,始终一直把根深深扎在生养自己的土地,即便是退休了,他仍然保持旺盛的写作势头。他的三本新书《心灵心语》《网言网语》《新闻旧事》于最近同时出版。

“树高千尺根深在沃土,你是大地给我万般呵护。你是我的一切我的全部,向往你的向往,幸福你的幸福。”这是歌曲《不忘初心》中的一段歌词。从不擅长唱歌的徐新林却把这段歌词深深记在了心坎里。(游四清)

(责编:罗娜、帅筠)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