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江西>>要闻

雨润红土赋新诗【2】

——写在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战略实施十周年之际

钟义勇 温居林 刘效江 钟瑜
2022年06月28日16:32 | 来源:人民网-江西频道
小字号

诗之“蕴”

振兴发展踏歌行,雨润红土赋新诗。这首诗,意蕴深远,凝结着十年来弥足珍贵的经验启示。 

赣南苏区发展取得重大进展,经济发展迈入快车道,特色产业快速发展,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民生问题得到较好解决,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城乡面貌大变样。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十年来,围绕纵深推进苏区振兴发展,赣州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深入践行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郑重宣言,充分彰显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无比优越性。

——饮水思源,我们深刻感悟到:领袖引航、中央关怀,是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取得重大进展的根本保证。

回首十年振兴发展路,赣州取得的每一份成绩,都浸润着党中央、国务院的关心关怀。

红土儿女将来自人民领袖和中央的大爱关怀,化作强大精神动力,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努力在加快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上作示范。

——饮水思源,我们深刻感悟到:顶层设计、精准施策,是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取得重大进展的关键所在。

今年5月中旬,经国务院批复同意,国家发改委印发《革命老区重点城市对口合作工作方案》,支持革命老区重点城市与东部地区部分城市建立对口合作机制。方案明确,赣州市与深圳市建立对口合作关系,期限至2030年。

“扶上马,送一程”。这是国家层面为纵深推进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继今年印发《赣州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方案》之后,推出的又一重大扶持政策。

推进革命老区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中央顶层设计、国家精准施策至为关键。

十年来,从《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的先后出台,到示范区建设方案等政策文件的印发实施,源自中党中央的关怀,形成一场使命接力。

老区人民铭记在心、感恩于怀:是党中央从国家战略高度,科学谋划了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路线图”“任务书”和“时间表”。

《若干意见》从政策、项目和资金等方面给予赣南倾斜,围绕建设“全国革命老区扶贫攻坚示范区”“全国稀有金属产业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基地”“重要的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我国南方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红色文化传承创新区”五大战略定位,出台了一系列含金量高、针对性强、实效性显的政策措施。

去年出台实施的《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又明确,赣州延续执行对口支援、部际联席会、西部大开发等重大扶持政策。随着“1+N+X”扶持政策体系不断健全完善,赣州发展步伐快马加鞭、发展后劲日益充盈。

——饮水思源,我们深刻感悟到:上下联动、协同推进,是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取得重大进展的有力保障。

上下同欲者胜,勠力同心者赢。政策红利的充分释放,需要各方协调配合、形成合力。

十年间,国家层面先后出台配套政策文件280多个,其中国务院或国务院办公厅印发20个,逐步形成了系统化政策支撑体系,构筑起区域性“政策高地”。一系列政策叠加支持,使赣州成为“老区中的特区”“红土中的热土”。

十年间,国家发改委先后牵头召开部际联席会议7次,研究协调解决赣州需要国家层面支持的重大事项94项。

十年间,为推动支持政策高效落地,由中组部、国家发改委牵头,40多个中央国家机关及有关单位先后派出212批次调研组深入赣州调研,派出5批共201名优秀干部到赣州“援县促市”挂职帮扶,累计出台支援帮扶文件200多个。对口支援,架起了中央和老区的“连心桥”,开启了部委与赣州的“直通车”,开辟了干部锤炼的“实训场”。挂职干部将赣南老区当成“第二故乡”,聚焦赣州最突出困难、最薄弱环节,给予特殊支援扶持,用心用情用力推动了一系列重大政策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十年间,省委、省政府“只做加法不做减法”,强力推进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省委书记亲自挂帅,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先后召开11次领导小组会议和7次工作推进会,协调解决赣州需要省级层面支持的重大事项202项,形成有力有效的推进落实机制。32个省直厅(局)出台并落实了具体实施意见,给予赣州全力支持。

十年间,市委、市政府把推进赣南苏区振兴发展作为重大政治责任和历史使命,解放思想、改革攻坚、开放创新、担当实干,擂响“奋进新征程、建设示范区”的铿锵战鼓,引领全市上下以“作示范、勇争先”的实际行动,把苏区振兴“国之方略”化为赣南大地的生动实践、现实图景。全市常态化加强北上对接汇报工作,形成“上接天线、下接地气”的政策措施高效协同落实机制。市第六次党代会明确,将推进新时代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列为“三大战略、八大行动”的首要战略。

——饮水思源,我们深刻感悟到:解放思想、先行先试,是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取得重大进展的动力引擎。

苏区振兴发展,是项开创性极强的工作。这个过程,需要把握历史机遇、用好各种资源,更需要大胆解放思想、勇于先行先试。

十年来,赣州狠抓“红色文化传承创新区”建设,不断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激发出干部群众无穷的内生动力,全市上下持续掀起“效能革命”“作风革新”,在担当作为、比学赶超中努力争创新时代“第一等的工作”。

围绕着力推进振兴发展试点示范和重大平台建设,赣州充分发挥国家部委对口支援的优势,累计获批国家级试点示范事项124个,成为国家部委改革创新的“试验田”。中科院赣江创新研究院、中国稀土集团相继落户赣州,填补了江西无大院大所、无央企总部的空白;龙南经开区、瑞金经开区和赣州高新区升格为国家级园区,赣州综合保税区封关运行并获批一般纳税人改革试点;赣州国际陆港获批全国内陆第8个永久对外开放口岸和全国内陆首个国检监管试验区,中欧(亚)班列开行数进入全国内陆港“第一方阵”,推动赣州成为对接融入“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

政策、项目的落地,需要良好的环境。为此,赣州市坚持将深化改革作为“关键一招”,在全省引领推进营商环境优化升级“一号改革工程”,打造比肩湾区的一流营商环境,吸引了格力电器、吉利科技、富士康等一大批知名企业来赣州考察投资、为老区发展“代言”。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从来就离不开思想的持续解放、观念的不断更新。十年来,在派出一批批年轻干部赴上海、广州、深圳、厦门等沿海城市挂职锻炼的同时,赣州市县两级几乎每年都会组团赴大湾区、长三角、闽东南等沿海发达地区学习考察、洽谈合作。这些外出“取经”“实训”活动,掀起了一次又一次“头脑风暴”,引发了一波又一波检视思考,催生了一轮又一轮改革热潮。

——饮水思源,我们深刻感悟到:不等不靠、感恩实干,是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取得重大进展的重要依托。

推进苏区振兴发展,如何使地方主体责任得到高效落实、让地方主体力量得到充分发挥?面对这一时代考卷,赣州自我加压、主动作为,既准确把握和用好优势资源,又正确看待和缩小短板差距,坚持一切从市情实际出发,用发展的办法、攻坚的举措,解决振兴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找准符合中央要求、发展需要、群众期望的正确路径。

十年振兴发展,十年探索向前。赣州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坚持国家支持与自力更生紧密结合,“输血”与“造血”并行并重,深入推进新时代赣南苏区振兴发展、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三大战略”,大力实施工业倍增升级、科技创新赋能、深化改革开放、乡村全面振兴、城市能级提升、美丽赣州建设、提高民生品质、党建质量过硬“八大行动”,致力把赣州建设成为工业强市、开放高地、创业之州、区域中心、文化名城。

千条万条,“撸起袖子加油干”是第一条。

正是凭着一股不等不靠、感恩实干的拼劲和韧劲,全市上下凝心聚力抓落实、立足岗位建新功,收获了系列重磅荣誉、争取了系列重大政策、推进了系列重点改革、实现了系列重要突破,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解决了许多过去想解决而没有解决好的难题。 

回望,是为了更好地再出发。这些经验启示,来自实践,弥足珍贵,凝结着辛劳和汗水,充满着智慧和勇毅,是我们踏上新征程的底气所在、信心所依。

(责编:毛思远、帅筠)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